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東明:愚公故里走筆
更新時間:2018-08-13 來源:中國作家網
許多人在童年都曾聽到過一些寓言故事,筆者也一樣。隨著年歲的增長,許多故事都忘卻了,唯《愚公移山》這個寓言故事還時常在腦海里縈繞,教我做事要有愚公般堅韌不撥的意志、毅力和精神。
記得小時候在課本中,我和同學們一起高聲朗讀過課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從一遍遍的朗誦中,知道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帶領子孫每天挖山不已”。我們感慨過愚公的精神和他的偉大,贊美過天帝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跡受感動,派了兩個力大無窮的山神把兩座大山搬走了,這給我和全體同學們帶來了振奮。
愚公的故里,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之一,這就像一個基督教徒信仰耶穌一樣向往和虔誠。終于,在近年的一個深秋時分,當我來到少年朗讀課文中《愚公移山》故事的地方——河南省濟源市及王屋山。
當一踏上愚公的這片故土,便強烈聞到了一股愚公艱苦奮斗、頑強堅韌不撥精神的氣息。濟源市——愚公所屬的城市,市容相當漂亮整潔,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參觀了該市城市規劃展覽館,了解到歷史變革,看到了該市在建國以來特別在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建設成就和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濟源市人民積極進取、勇爭一流的精神風貌。在市中心,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已經成為濟源市的市標,激勵著濟源人民改天換地建設美好的家園。
踏進王屋山。該山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號稱天下第一洞天,因其狀若王者之屋,故名王屋山。該山總面積265平方公里,主峰天壇峰,海撥1715米,有“天下砥柱”之稱。峰頂的總仙宮相傳為天界諸路神仙會聚之所,軒轅黃帝曾在此設壇祭天,一統天下,因此有“華夏一統圣地,天下第一祭壇”的美譽,現為一座以道教文化為特色的道教圣地。
愚公村和愚公故居就坐落在山高林密、風景秀麗的王屋山下,寓言中的北山愚公在這里帶領子孫們劈山運土,打開了通往山外的道路。而今,愚公移山群雕在村中面向山外高高矗立,群雕屬花崗巖水泥石結構,高10.5米,它形象地再現了老愚公呂三太和他的兒子以及鄰居共同挖山的場景,上刻毛澤東手跡:“愚公移山”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愚公群雕像是紀念先人的豐碑、是千年歷史的凝固,是激勵后人的“座右銘”,走到此處,無不讓人動容、激動。
在愚公故居,毛澤東書寫的題詞“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巨大字體十分醒目地刻在愚公故居附近的浮雕巖石上。在愚公故居柵欄前的門匾,草書 “愚公故居”幾個大字,讓人有一番敬慕。另仿磚木結構的臥碑長30米,寬7.5米,上面的“中華愚公村”幾個大字由國務院前副總理方毅題寫,相傳這里曾經是老愚公居住的地方,為五孔石砌窯洞。
這里是一代又一代愚公后人所敬慕、瞻仰的圣地。置身其中,看著那簡潔古樸的茅草棚,冬暖夏涼的老窯洞,還有愚公井,那籬笆墻上掛滿的蔓藤瓜秧,一吊吊金燦燦的玉米穗兒,一串串紅艷艷的尖辣椒兒,仿佛背著镢頭、挖山不止的愚公老人會突然出現在眼前與我們親切交談。
愚公移山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愚公精神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
愚公精神在不斷擴展、在伸延,現在每年都有許多大中專學生和海內外游客特地來到這里,感受愚公家鄉的氛圍。也有不少單位組織黨員來這里宣誓,接受愚公精神的熏陶,重溫一代偉人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作題為《愚公移山》的閉幕詞,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去感動廣大人民群眾這個“上帝”。
愚公精神激勵著華夏子孫繼續要以不畏艱險、鍥而不舍、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精神、意志和毅力去改造中國,建設全面富強的小康社會,以達到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作者簡介】:陳東明,廣東省作協會員、廣東散文詩學會會員、廣東小小說學會會員、廣州市作協會員。從事文學創作31年,約有200萬字的短篇文學作品分別在《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日報》《中國作家網》《廣州文藝》《家庭生活雜志》等百多個刊物發表;出版圖書分別有小說集《大城市小故事》和散文集《藝海逐浪》等多部個人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