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張紅霞:我為什么寫《護士日記》
更新時間:2018-07-02 來源:廣東作家網
白衣天使的工作就是人類美好事業的最后防線,她們守護肉身,留住了精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世賓
出生于貴族家庭的佛羅倫斯·南丁格爾,自幼便在家庭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藝。不顧父母反對,放棄富裕的生活,毅然選擇了當護士。于1854年10月21日主動申請擔任戰地護士,并率領38位婦女,到克里米亞野戰醫院護理戰爭中的傷病員。6個月后,戰地醫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傷員死亡率從42%下降至2%,這種堪稱“奇跡”的護理效果震撼了英國,并改變了長期以來人們對護士的看法,顯著提高了護士的社會地位,護理工作從此受到重視。
1860年,南丁格爾用政府獎勵的4000多英鎊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規的護士學校,被人們譽為現代護理教育的奠基人。5月12日是南丁格爾的生日,國際護士節定在這一天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被稱之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
南丁格爾不僅開創了護理事業,她還撰寫的《醫院筆記》《護理札記》等主要著作。她的《護理札記》為現代西方護理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用筆記式的寫法告訴人們,怎樣才能夠使人不生病或者是使人從患病中康復,該如何正確地照顧他人的健康,也讓人們學會自己更好的去做。
《護理札記》這本書一經出版就被醫療衛生界的著名人物認為是“頭等重要的著作”和“劃時代的稀有著作”,并立即成為一本暢銷書,不但在英國本土大為風行,在美國也深受歡迎。
2003年,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護士長張積慧在進入“非典”病房前,心里就想著“買的是一張單程票,若有回程更好”。在奮力抗“非典”的過程中,她真實記錄下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白衣戰士的臨危不懼、舍生忘死的動人細節,那是被稱之為震撼人心的《護士長日記》。
在2016年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她從“非典”的故事談到目前的“醫患關系”,并坦言:“如今一些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不理解和偏見讓人‘心寒’,再這么下去,真的不敢甩開膀子干了”。確實如此,她道出了廣大醫護人員的心聲。
多少傷痛的故事一幕幕在各大醫院輪流上演,醫患共同的敵人是病魔,本應并肩作戰,彼此卻成了對立。當聽到某間醫院的主管醫生被刺殺,看到某個醫院懷孕的護士只因一句“等一下”的話被踢到流產的報道時,我們的心呀,在不斷的滴血,眼淚一次又一次忍不住擁出來。
盡管如此,廣大醫護人員依然堅守在自己崗位上,責無旁貸的,為了人類的健康事業。只是心里多了一份悲傷,多了一些無奈……
當然,我不是南丁格爾,沒有她的偉大和豐功偉績,也不是張積慧在轟動全中國的激烈的抗“非典”戰爭中,在生命隨時可能遭受襲擊,隨時遇難的情況下,寫出的震撼人心的《護士長日記》……
作為中國320多萬護理隊伍中一員的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里工作了20多年的資深護士,曾經與護理事業轟轟烈烈的談過一場持久的戀愛,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出院的滿意度調查表中10個出院的人,有9個會默默在滿意的護士那一欄填上自己的名字,無疑作為臨床一線護士的我,成就感主要來自于自己護理的患者發自內心的感動,但是后來,情況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在整個中國,護士的離職率高居不下,平均超過10%,原因很多,諸如社會地位、晉升機會、待遇、工作量、夜班、緊張的醫患關系……作為一個以生命為重心的護理職業,離職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下影響著它的質量和效率。
在東區任護士長期間,我們新開病區的第一年護士的離職率超過10%,在艱苦的環境里,我不斷總結經驗,和護士們共命運同呼吸,營造一個比較和諧的環境,也讓年輕的護士知道一些我們無法改變現實……去哪個醫院都是做護士,而在這轉來轉去的過程中卻讓自己永遠都成為一個“新護士”,明顯降低了護士的離職率,但還是無法提升他們作為一名護士的幸福感。
對于這一切的一切,我有太多的感觸,我想把這些都寫進我的日記里,用故事的形式,那樣不至于令人感到乏味,護士日記經報刊發表后,超過20%的日記被今日頭條轉載,多篇日記被一些網站轉載的同時也被大大小小的護士微信公眾號瘋狂轉載。這代表著什么呢?這不僅僅是說護士日記的文字真實、感人并引起共鳴,更主要的是這些年頭護士、醫生或者說醫院這些名詞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我的家鄉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自從我懂事起,它就成為我的心中的“愛河”,并在我的大腦里扎根,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我面對的高山峻嶺還是澎湃的大海,它總會不期而遇的在我的眼前出現,每當我回到家鄉,只要我走出家門口,就會不自覺的走向它,走到它的身旁,河水汩汩的流過,任憑一排茂密的竹子苗輕撫它的臉龐,如此之美的一條彎彎流淌在我心里的小河,我卻還未曾用文字去描述它并把收入書中, 唯有每次看它之時舉起手中的相機或手機,拍下它那越來越瘦長漸漸老去的身姿,或干脆與它合個影。
“高美濕地”以及它天邊緩緩下降的夕陽,是那樣的美,那樣的浪漫,那樣的醉人,那樣深深的印記在我心中,我卻來不及去描繪它或為此寫一首詩。我把自己8小時外的熱量,大多都放進護士日記里,心中仿佛還有一種使命感在驅使著我。
我為什么寫《護士日記》,為什么在這繁忙的護理工作中,仍然堅持記錄下這點點滴滴?
從我的專欄說起吧,2015年的護士節后,我有幸應《信息時報》之約稿,撰寫《護士日記》專欄,我很高興地答應了寫這個專欄,因為我心里想我可以借這個專欄向社會傳遞護士的心聲,講述生命的故事,講述醫院里神秘的一角,也可以借這個專欄的力量約束自己寫一些有意義的文字。
不少人覺得一個護士可以寫專欄有點難以令人相信,在人們的眼中包括一些同行也這樣認為。有人這樣問:“護士的工作那么繁忙,你是怎么寫的?”他們沒有錯,這也是為什么自己一直喜歡文字,卻這么遲才拿起這支筆,原因就是我是一個護士,下班后還要忙于讀書、培訓、各種各樣的考試、撰寫護理論文等。
上班寫是不可能寫稿子的。以前我和一個在文聯工作的作家朋友聊過類似的話題,她說就算上班再輕松也不可能進行寫作或畫畫這些需要靜下心來做的事情。沒錯,那是一個狀態的問題。在醫院里更是如此,只要是穿著白大褂,不管你是醫生、護士還是一般的職員,是上班還是下了班,一定會有人找你詢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或需要去處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
其實,在寫專欄期間,有時還真擔心交不上稿子,也曾動搖過是否要堅持下去,在我開始寫專欄的時候表示支持的詩人,后來也慢慢的接二連三的建議我不要寫了,理由是以免影響寫詩歌的思維。專欄面對的是大眾,要求接地氣,而寫詩歌時,思維最好能飛翔,兩者創作要求確實存在差別。
在一次詩歌盛會中,我抓住機會請教我們共同的老師溫遠輝,他是詩人,同時又在一家媒體工作,我想聽聽他對于寫專欄的看法,他說:寫專欄對于一個作家的成長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從每一個角度從每一個細微處著手去寫……在沒有到報社工作之前還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老師的話語劃破時空跨越了作為一個詩人的空間,也代表著報刊作為傳統媒體它的專欄版發表了重要的見解,綜合了兩方的說法,具有代表性啊。
如是我多了一個堅持寫《護士日記》專欄的理由,我從寫最深刻最令人難忘又最糾結人的心情的夜班開始,寫護士的日常工作,護士的善良,護士的智慧,護士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以及醫患關系等等,乃至同代人發生的一些愛情故事……
從走出學校大門踏入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大門,從成為護士的第一天開始一步一步地走來,漸漸長大成熟乃至長出智慧的翅膀,20多年仿佛在轉眼之間就過去了,還真有“回眸之間,萬千繁華已落盡”之嘆,不變的是一顆初心。就在前兩天,在微信里找回自己青蔥年少時護理過的人,當他們說還清楚記得自己,并表示感激和終生難忘之類的一串暖人心窩的話語時,把自己感動得淚光閃爍。
從90年代初至今,看到護理隊伍從原來的五六百名護士,發展到今天的三千多名,從招收護校的畢業生到今天的本科護士,目前中山一院還擁有博士畢業的護士,護理模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也看到醫療技術的推陳出新,醫院的不斷發展,以及醫療體制改革下人們看病方式的變遷,醫患關系隨之發生的微妙變化……
我讀過一篇作家六六寫的《萬能的護士》很多遍,她講述故事的時候并非直接描述護士本身,而是通過第三者在護士出身的白小姐嚴格要求之下發生的稅變,那是一個活生生的萬能護士例子。作為一個外行的作家尚且可以把一個護士寫得如此傳神、生動、深刻,字字句句散發著正的能量,怎不令人嘆服。而作為護士作者的我也從中受到啟發。
很多很多的人不了解護士,而我的身邊有太多的優秀護士,我卻無法一一在書中講述他們的感人故事,正如一生熱愛護理事業的張振路主任在看了《最美的年華——一名資深護士的日記》之后說:我無法用簡短的文字表達出護理人員那種颯爽英姿,他們的任勞任怨與無私奉獻,他們的才藝……
說到這,我多想用一句什么話來概括表達一下護士。此時,我不自覺想起了在今年5.12國際護士節,第二屆羊城護理文化論壇“護士感想”的征集中,詩人世賓的文字:“白衣天使的工作就是人類美好事業的最后防線,她們守護肉身,留住了精神。”目前為止,我想不到更好的文字,更扼要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它,為此把世賓的這句放在文的開頭,送給天下的白衣天使,送給天下所有與白衣天使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