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50余位深港穗作家學者深圳共話“大灣區文學”
更新時間:2018-07-02 來源:中新網 徐曉美
“大灣區文學”對話活動現場。 徐曉美 攝
大灣區文學”對話活動29日下午在深圳舉行,50余位深港穗作家、學者就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前景等議題進行對話和探討。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深港穗三地之間的經濟、貿易、人員往來也將日益頻繁。去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在深圳舉行,“大灣區文學”概念首次被提出。
此次活動主辦方表示,“大灣區文學”的概念不僅能帶來新的文學視角,也將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學交流、探討、融合、創新。隨著歷史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學創作產生了非常多的議題,無論是文化同源的相似性,還是由于各種原因而造就的地區差異性都值得深度探討。
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蔡益懷、廣州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淩逾、深圳市作協副主席于愛成發表演講。
淩逾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應建構“大灣區文學與文化”概念,打造有代表性的符號表征。弘揚“海上絲路文化”精神,建構藍色與黃色文明優勢互補的新文化。發揮區域優勢,發揮個性特色,粵港澳大灣區個體的跨域經驗亟待開發創造。
于愛成認為,文學藝術最需要的自由精神,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吸引作家、藝術家集聚、抱團,同時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大的市場。灣區哺育文學,文學優化灣區,這樣一種對應關系將得以建立。但也不可無限擴大灣區跟文學的關系,二者的關系應建立在自由之上。
于愛成表示,無論文學題材、主題怎樣移易,作家都將始終用憂傷、憤怒、最令人欣慰也最直言不諱的作品,維護世界上最復雜、最重要的城市文化的連續性。
該活動由香港《香港文學》雜志、廣州《作品》雜志及深圳《特區文學》雜志聯合主辦。《香港文學》雜志社社長周鋒、《作品》雜志社社長楊克、深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張忠亮及《特區文學》總編輯朱鐵軍以及鄧一光、袁勇麟、陶然等作家、學者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