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省首屆優秀小小說“雙年獎”暨第二屆 “揚輝小小說獎”頒獎大會在東莞橋頭隆重舉行
更新時間:2018-06-27 作者:朱文彬
6月24日上午,廣東省首屆優秀小小說“雙年獎”暨第二屆“揚輝小小說獎”頒獎大會在東莞市橋頭鎮隆重舉行。時值第15屆東莞橋頭荷花節開幕,高規格、高水平的小小說盛會引來文學大咖云集。《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廣東省作家協會秘書長、省文學院院長熊育群,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小小說學會聯盟主席、金雀坊網刊主編楊曉敏、《微型小說選刊》主編張越,《小小說選刊》主編秦俑,《羊城晚報》文藝部副主任李素靈及來自全省各地的小小說精英骨干100多人,匯聚一堂,為小小說事業發展鼓與呼。
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會長申平首先總結學會工作,并就首屆“雙年獎”評選情況進行了說明。他指出:2017年度,全省小小說作家勤奮創作,成績斐然,共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作品3000余篇,獲獎171項,會員作品被《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三刊轉載和入選各種年度選本400多篇,登上權威網站金雀坊平臺的作品更是連篇累牘。期間涌現出了《絕世珍品》、《贗品》、《過濾》、《自畫像》、《中國式公仔》、《晚包裝時代》、《一副從城里來到鄉下的麻將》、《趙寶印的狗》、《大青衣》、《我要尖叫》、《鋼的琴》等多篇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同時,學會緊緊依靠省作協領導,積極帶領學會會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籌經費開展了多場有聲有色的活動。如舉辦廣東省小小說30年優秀小小說表彰大會,協助惠州市小小說學會舉辦成立10周年慶典大會,辦好惠州市小小說大課,組織出版《嶺南小小說文叢》并舉行首發式,與惠州學院聯合舉辦“豐湖杯”首屆全國大學生小小說大賽,等等。
申平表示,廣東省優秀小小說“雙年獎”是由廣東華通裝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出資設立的一個常設性獎項,兩年一屆,評獎原則是“以獎評獎,對號入座。”凡是在創作上取得成績和為小小說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都有可能獲獎。
大會首先頒發廣東省首屆優秀小小說“雙年獎”,省小小說副會長呂嘯天宣讀獲獎名單。共有25篇優秀作品,分獲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其中特等獎4名,一等獎4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11名。另有15人獲得其他獎項,其中6人獲得小小說優秀責任編輯獎,4人獲得小小說事業推動獎,1人獲得特別貢獻獎,惠州市小小說學會等4個單位獲得優秀團體會員獎。
獲得特別貢獻獎的廣東華通裝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妙忠派代表前來致辭,表示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廣東小小說事業的發展,助力廣東小小說騰飛。
余清平代表獲獎作家發表題為《孤獨是一朵馨香的花》的獲獎感言。他結合《一副從城里來到鄉下的麻將》、《小丫》兩篇作品的構思,分享了小小說的寫作心得。
好事成雙,好戲連臺。第二屆“揚輝小小說獎”接著頒發。這個獎項是以東莞晟匡塑膠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東莞市作協橋頭分會副會長李揚輝出資設立,由《小小說選刊》、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東莞市作家協會橋頭分會共同主辦,面向全國,每兩年評選一次。設作品獎、基地新秀獎、新銳獎、創作成就獎等。此次莫樹材的《欠條》、蔡楠的《回灌》等11篇作品獲得作品獎。謝松良、袁有江、劉帆獲得基地新秀獎,何君華、甘應鑫、莫小瓊獲得新銳獎,孫春平、申平、津子圍、夏陽獲得創作成就獎。新秀獎獲獎代表謝松良在會上發言,企業家、作家李揚輝也在會上致辭。
橋頭鎮黨委委員黎錦波代表橋頭鎮委鎮政府,向獲獎者和蒞臨的領導嘉賓表示祝賀和感謝,表示將繼續加大力度把橋頭打造成文學重鎮、小小說重鎮,進一步擴大橋頭小小說特色品牌的影響力。
楊曉敏在會上表示,廣東小小說風生水起,“荷花之鄉、文化之鄉、小小說之鄉”的橋頭充滿希望。這里集結著小小說作者、組織者、推動者等各方力量,一定會將小小說事業做大做強。他說,今天,號稱小小說業界四大名旦的《小說選刊》、《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金雀坊網刊的主要負責人齊聚橋頭,這本身就是文壇佳話,說明廣東是多么具有吸引力。“等你在橋頭”這句口號充滿溫情,這里的荷花和小小說一起享譽全國。
受省作協張知干書記委托,熊育群代表廣東省作家協會,對活動的成功舉行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說,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是個成立只有兩年的省作協二級學會,從兩年的發展情況看,新人輩出,佳作不斷,真正成為我省文學創作的一支生力軍,小小說已經成為廣東文學的一個亮點。他盛贊以惠州的賀妙忠、東莞的李揚輝為代表的熱心文學公益事業的企業家對文學事業做出的貢獻,向他們表示謝忱與致敬。
熊育群表示,當前,黨和國家對文藝的重視已經提高到了國家與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文藝的新時代,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找準定位、把握時勢、主動作為、銳意進取。結合傳達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傅華6月22日在全省繁榮文藝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熊育群期望,小小說作為文學的輕騎兵,在促進廣東文學事業繁榮發展、建設文學強省中,發揮出自己獨特的優勢,全省的小小說作家,要更加努力地學習與創作,多出精品力作,為廣東文學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文/朱文彬,圖/曾玉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