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媒介革命來臨之際,我們何為?
更新時間:2018-06-08 來源:《網絡文學評論》邵燕君
作為一種新媒介文學,網絡文學顛覆的不是印刷文明下的雅俗秩序,而是建構這一秩序的印刷文明本身。面對媒介的千年之變,作為由印刷文明哺育長大的學院派研究者,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文化占位和研究方法?如何從媒介革命的角度為網絡文學定位?如何從一個更廣大的文學史脈絡中重估網絡文學的價值?這些都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嚴峻命題。
毋庸諱言,作為“學院派”,我們是內懷精英立場的。但我們同時也明白,從媒介發展的歷史趨勢上看,每一次媒介革命都帶來一次深刻的文化民主革命。進入到網絡時代,由于媒介壁壘、教育壁壘的進一步被打破,文化生產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壁壘不再森嚴,以“專業性”“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專家結構也受到挑戰。文藝生產不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而是一種人人可為之事。創作如此,批評更如此。在網文空間,不能說人人都是寫手,但人人都是評論者。有人用真金白銀投票,有人用長評短評發言。每一個網文圈內都有老書蟲兒,資深粉絲,推文大V,那么還要我們這些專業研究者做什么?
既然是專業研究者,我們最不可替代的價值,仍然是專業性——只是它不再是天然的身份特權,而是一種需要重新建立影響力的專業能力。畢竟,我們對文學史有著較為系統的了解,對文學理論,有著比較深入的把握。這些文學史和文學理論資源都不是灰色的,它們借以生長的文學之樹當年都曾像今天的網絡文學一樣郁郁蔥蔥。而一切似乎很學究氣的學術規范和方法論,其實,也像類型文的成規慣例一樣,是成功研究經驗的總結。這些都是凝結著前人智慧的寶貴資源,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資源盤活。
正如麥克盧漢在半個世紀之前就提出的,在媒介革命來臨之際,有可能發生文明的斷裂。要使人類文明得到良性繼承,需要深通舊媒介“語法”的文化精英們以藝術家的警覺去了解新媒介的“語法”,從而獲得引渡文明的能力——這正是時代對文化精英們提出的挑戰,對我們這些當代文學研究者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