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跨 進 “帶” 內,走 在 “路” 上
——淺談中國網絡文學與“一帶一路”戰略的關系
更新時間:2018-06-08 來源:《網絡文學評論》陳崎嶸
五月,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高朋滿座、嘉賓云集,殿堂煌煌、宏論滔滔。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一帶一路”開啟新的時代篇章。
與此同時,我們在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池古涼州,舉辦以“一帶一路”與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前景為主題的論壇。古今聯通、中外匯合,時空交集、意象重疊,使論壇具有了特殊的歷史文化意蘊和時代特色。我們仿佛看見,從遠古沙漠走來的一支支駝隊,烙印上古涼州的蒼茫、古酒泉的空曠、古敦煌的禪意,在現代都市蘭州再次集結,以嶄新的面貌組團遠行,奔赴亞非歐美,開啟新的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戰略是什么?“一帶一路”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借鑒刻有中國印記的歷史文化符號,植根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開放包容、互利共贏是其鮮明的特色,也是其強大生命力所在。我理解,“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國家級頂層戰略,是關于中國與外部世界和諧聯結、共同發展的偉大構想,是一種新的世界區域性的利益、責任、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人政治智慧、處世哲學、文化創意的經典表達,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傳統創造性繼承、創新性轉化的生動范例,是解決世界經濟社會難題的中國方案。它是對地域政治和區域經濟的超越,是對思想與文化多樣性的認同,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理念的踐行。它所追求的目標,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政治互信、文化包容、民意相通。它不是“術”,更不是“技”,而是一種“道”,是在中國人的歷史積淀、民族自信、文化傳承、精神創新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新的“世界觀”。正因如此,“一帶一路”理念和戰略一經提出,便如驚蟄雷鳴、空谷回音,登高一呼、應者云集,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大小國家、趨之若鶩。
毋庸諱言,相對于中國經濟、文化、外交大戰略而言,中國網絡文學是渺小的、微弱的,在當今社會處于邊緣化。但中國網絡文學卻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的,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應當占有一席之地,應該發揮其無可替代的作用。俗話說,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網絡文學在溝通民心、交流民情、塑造民魂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我曾經帶著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過“一帶一路”沿線幾個國家。歷史風煙早已散去,人類記憶逐漸淡忘,但當年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走出去的絲綢織品、陶瓷器皿等,仍被陳列在那些國家博物館最顯眼的地方,被一批批參觀者、瞻仰者所崇敬,所津津樂道。那時,我就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只有文化是不可滅的,只有精神是不會死的。我們的網絡文學可以連接歷史與未來、溝通中國與世界,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和中國元素,勇敢地走出去。跨進“帶”內,走在“路”上,應當成為中國網絡文學一句響亮的口號、一個奮進的指向!
那么,“一帶一路”與中國網絡文學到底有什么關系呢?這是值得中國網絡文學界深思熟慮的一個重大課題。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反復思索這個問題,略有所得,愿與大家分享。
我認為,反映“一帶一路”戰略,助力“一帶一路”推進,是中國網絡文學界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時代責任。在這樣一個由中國人設計并牽頭實施的世紀性、世界性偉大構想中,在這樣一場既改變中國、也改變世界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網絡文學不能缺席,中國網絡作家不能缺席!如果,當我們的子孫后代屆時來盤點二十一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時,沒有一大批描寫“一帶一路”戰略和業績的網絡文學作品,沒有幾部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產生較大影響的關于“一帶一路”的網絡文學作品,將是當代中國網絡作家的失職和遺憾!說到這里,我想起大家都熟知的《西游記》。《西游記》是古典文學中與今日網絡文學最相似最接近的文本之一。在《西游記》中,作者把一個原本艱難平實的取經故事,寫得如此玄幻繁復、魅力四射。天堂地府、人間仙界、妖魔鬼怪、魑魅魍魎,唐僧師徒四人穿越那么多國家和地區,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求得真經,終成正果。如果說,《西游記》主要講述大唐帝國如何“引進”的話,那么,今日“一帶一路”故事,主要應講述如何“輸出”。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是否也可以說,《西游記》是一部文學前輩所著、卻暗合“一帶一路”戰略的經典之作呢?今天的時代,恰恰需要《西游記》這樣的網絡文學作品!創作新的《西游記》,不正是時代的呼喚么?廣闊復雜的時空背景,曲折離奇的故事題材,天馬行空般的想象能力,生猛靈異的描寫手法,不正是網絡作家們的強項么?應當說,涉足“一帶一路”,寫好“一帶一路”,中國網絡作家們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我認為,反映“一帶一路”戰略,助力“一帶一路”推進,是中國網絡文學題材和內容的一種拓展。大家可以看到,在“一帶一路”戰略指引下,中國攜手其他國家,組建亞投行,投資興建一批批基礎設施,多少落后封閉之地因而改變;中歐班列馳騁于亞歐大陸,成為地球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中國施工隊伍奔赴南亞、西亞、北非,建設工地星羅棋布;一家家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制造四處開花。在這里,允許我舉個具體例子。今年上半年,我在故鄉浙江深入生活、蹲點采訪,了解到當今世界最高建筑——總高超過一千米的沙特王子塔鋼結構工程,由浙江一家民營鋼結構公司中標,現正在建設之中。那是真正的“空中樓閣”,有恐高癥的人,看一眼該塔的效果圖恐怕都會暈倒,但中國的鋼結構建設者正以4天一層的速度,將“空中樓閣”逐步變為現實圖景。了解到這樣的故事,我真的為我的祖國、我的同胞而倍感自豪與驕傲!伴隨著這樣的巨型工程,中國的大國形象和國際影響力如日東升。當然,“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獨角戲”,而是世界的“交響樂”;不是中國的“單人舞”,而是世界的“集體舞”。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踴躍參與、共襄盛舉。世界各地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也紛紛涌進中國,中國人享受著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豐碩成果。全球化不可阻擋,“地球村”越來越像。這樣的走出去、請進來,宛如盛唐萬國來朝景象再現,鄭和七下西洋氣概重生,是何等的昂首挺胸、揚眉吐氣!這樣的交響樂,主旋律高揚,多聲部協和,當然波瀾壯闊、動人心弦!這樣的發展史,史無前例、罕有其匹,必然是感天動地、氣壯山河!這中間,有無數人物值得網絡作家們書寫,有噴涌激情期待與網絡作家們發生共鳴,有精彩故事應當納入網絡文學版圖,有萬千氣象需要生花鍵盤加以描繪啊!
我認為,反映“一帶一路”戰略,助力“一帶一路”推進,也是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困境的解圍之策。當下網絡作家隊伍數以百萬計,每天更新文字數以億計,網絡文學在廣受熱捧的同時也廣受詬病。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創作者視野不夠開闊,境界不夠高遠,作品離人民太遠,離現實太遠,不太接地氣,聞不到煙火。“一帶一路”戰略會給我們網絡作家“補鈣”,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學滋養,創造美學意境和藝術靈感。對于網絡作家而言,“一帶一路”戰略給我們提供的啟示將是多方面的、深層次的。那種中國人對自己民族傳統的自信,那種勇于突破困境和難題的創新精神,那種天降大任、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意識,那種和諧和平、追求共贏的價值理念,那種“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宏闊視野,那種“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志向,那種“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的雄渾意境,那種“胡天八月即飛雪”“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奇觀異象,那種“葡萄美酒夜光杯”“胡笳一曲斷人腸”的浪漫傷感,那種“西出陽關無故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離情別緒……都會啟迪網絡作家們寫出具有網絡文學特征的“西部文學”和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文學”,從而沖出困境,丟棄原有路徑的依賴,壘砌起中國網絡文學的高原與高峰!
我認為,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對于中國網絡文學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伴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急遽提升,憑借著自身特有的藝術魅力,中國網絡文學已經開始走出國門,火爆于東南亞,風靡于北美洲,成為令世人矚目、國人驕傲的世界文化現象。但我們應當看到,這種傳播和流行,是自發的、碎片化的、隨意性的,還不是主導的、整體性的、強有力的,特別是缺少針對傳播地區歷史文化特點和審美欣賞習慣的網絡文學作品。“一帶一路”給中國網絡文學進一步走出去,提供了平臺,構筑了渠道,創造了條件。可以預見,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拓展,隨著一個個工程建設項目的落地生根,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政府及民間交往的日益增多,外國人對中國網絡文學的關注度會越來越大,閱讀者會越來越多,對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網絡文學的傳播會反過來要求中國網絡作家去熟悉了解這些國家地區的歷史傳統、文化特質、人物掌故、生活習俗、語言風格,中國網絡文學界甚至有可能出現專為外國特定網民群體寫作或專門描寫某些國家地區人物故事的網絡作家。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說,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國家“一帶一路”總戰略的組成部分。我們才能說,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中國軟實力和世界文學的組成部分!
我還認為,創作和推出“一帶一路”題材的網絡文學作品,需要培育良好的網絡文學生態。其間,既需要中國網絡文學界的拼搏和努力,更需要形成全社會的共識和合力。我們應當多為網絡作家們創造條件和機會。譬如,組織網絡作家到一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單位采訪采風,接觸策劃者、組織者、建設者;網絡作家自己也可以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地采風、觀光,搜集素材。我們深信,網絡作家一定能從中發現許多精彩的中國故事、世界傳奇,一定能挖掘到創作富礦,并開采出高品質的礦藏。譬如,建議有條件的文學網站,開設“一帶一路”網絡文學專欄專題,逐步推出反映“一帶一路”的優秀網絡文學作品,發現“一帶一路”題材創作的網絡文學新人。譬如,我們的網絡文學排行榜、網絡文學重點作品創作扶持項目、優秀網絡文學作品推介活動及網絡文學評論家、網絡文學研究者,都要密切關注描寫“一帶一路”題材、內涵的網絡文學作品和網絡作家。譬如,我們的網絡文學年鑒、網絡文學史料庫,不要忘記收集有關“一帶一路”的網絡文學作品、網絡作家和網文資料。總之,我們要動員一切力量,運用多種手段,造成一種有利于“一帶一路”題材創作的氛圍,不斷推出反映“一帶一路”戰略和實踐的優秀網絡文學作品。以網絡文學一席之音,參加世界性“一帶一路”交響樂的大合奏!
當我們置身蘭州,思接千載,討論著這個古今傳承、內外開放、海陸統籌、東西互濟、虛實結合、中外共贏的大戰略時,必然浮想聯翩、感慨百端,內心自然而然會涌起一種莊嚴的歷史感和沉重的責任感。花季論劍古涼州,情接千載思悠悠。西望遺蹤絲茶瓷,東拓新徑亞非歐。張騫無意入史書,華夏有心續春秋。百萬鍵盤化橋梁,彩帶絲路競風流。
陳崎嶸,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