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華清 | 《有一種遇見在嶺南》
更新時間:2018-06-01 來源:廣東作家網
作者:陳華清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書號:ISBN 978-7-5396-6001-1
時間:2018年4月第1版
內容簡介
《有一種遇見在嶺南》不僅描繪了嶺南的自然風光,還從人文歷史的角度挖掘了嶺南文化。這本書的特點是以心靈的真誠打動讀者,讓嶺南的山水和人物閃耀著迷人的光亮。粵海逐夢、廣西追尋、椰島思念、港澳銘心,寫得情真意切,細膩到位。這里有深厚文化的浸潤、特殊美感的發現、真摯情感的醞釀以及多彩神思的飛揚。作者披襟剖心,真誠敘說,把個性、志趣、涵養、學識等融于字里行間,使得整部作品充滿了人情味。
編輯推薦
知名女作家陳華清十年走訪嶺南,深知嶺南文化的多元、開放、包容和海洋性特質。她常抱好奇之心,在自己的心中叩問,然后通過歷史與現實的交錯,想象與實景的融合,詳盡、靈動的敘述與動人的抒情的相隨,回答了所有的叩問。作品以靈魂漫游追尋奇異光景和內在美的感覺并加以生動的再現,引起讀者心靈的感悟。
作者簡介
陳華清,全國十佳教師作家、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專家庫成員、廣東省湛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她是個行者。她崇尚“在文字中行走,于山水間閱讀”,以“走讀大地,豐富人生”為座右銘。她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也領略了異國風情。
她是個作者。她喜歡用鏡頭定格瞬間,也喜歡用文字記錄旅行中的心動。她的旅行散文散見于《人民日報》《散文選刊》《散文百家》等國內外報刊雜志,在全國性的文學大賽中多次獲獎。旅行文化散文集《有一種生活叫“江南”》廣受好評,在網站“熱賣”,被評為“人氣好書”。
她還寫小說,寫童話等,已出版《海邊的珊瑚屋》《走出“孤島”》《愛到卑微處,才是看清自己時》等十部文學作品。
序言:心靈體驗的精彩
洪三泰
女作家陳華清詩意行走江南,并出版散文集《有一種生活叫“江南”》之后,即將出版這本嶺南散文集。
我覺得陳華清在這本散文集的特點是以心靈的真誠觸摸和映襯,讓嶺南的山水和人物閃耀著迷人的光亮。粵海逐夢,廣西追尋,椰島思念,港澳銘心,寫得情真意切,細膩到位,和讀者的心靠得很近。陳華清重視從自我內心感悟出發,擁抱嶺南。她的感悟是心靈的全方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有深厚文化的浸潤,特殊美質的發現,真摯情感的醞釀,以及多彩神思的飛揚。陳華清很重視心入嶺南,尋找深厚的嶺南文化。嶺南,原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現在特指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五省區。作家涉獵嶺南的歷史文化,走訪嶺南的部分地域,深知嶺南文化的多元、開放、包容和海洋性特質。她赴港澳,走廣西,奔海南,在2000多年前漢武帝最早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徐聞留連忘返。
陳華清在山水的幽遠歷史中,常抱好奇之心,善于在自己的心中叩問,引起讀者的好奇。如《風過“海上絲路”始發港》中,對風雨中的西漢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徐聞有描述也有叩問,描述中隱含著叩問。此文一開始就帶著叩問的好奇心:“徐聞港,這個古代海上絲路的始發港,如今是否繁華依舊,令人留連忘返?又或者,它只是一處靜靜的港灣,二千多年的風浪,早已化作一港的寂寞?漢時的瓦,漢時的磚,據說在此處俯拾皆是。我能不能撿到一片被漢時的月光吻過的瓦片?我能不能拾起一段被歲月掩埋的漢朝時光?”這種叩問也代表了千萬讀者的心。當然作家運用了多種手法回答了種種叩問。歷史與現實交錯,想象與實景融洽,敘述與抒情相隨,回答了所有叩問。這就是陳華清細膩的筆觸。
寫作中,作家披襟剖心,真誠敘說,把個性、志趣、涵養、學識等融于字里行間。如《珊瑚因你而美麗》中對珊瑚的描述,比較詳盡靈動。一寫顏色:“珊瑚的顏色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紅寶石的紅彤彤、藍精靈的藍幽幽、雪山的白晃晃、皇冠的黃燦燦、春草的綠油油……五彩斑斕,給人極大的視覺沖擊。赤橙黃綠青藍紫,珊瑚持彩練海底舞,給人美的享受。”二寫形狀:“珊瑚的形狀像木耳,像鹿角,像樹枝、像吸管、像苔蘚、像蜂巢、像大腦紋層,像千年靈芝,千姿百態,儀態萬方。”為啟發讀者聯想,三寫別名:“珊瑚叫人浮想聯翩的名字,海星,海葵,鹿茸,木耳珊瑚,藍寶石珊瑚,綠色珊瑚……”。四寫詩歌:“珊瑚實在是美,美得像一首歌,美得像一首詩。自古以來,無數詩人為它的姿容陶醉,為它吟詠,為它歌唱。光是唐朝詩人,就留下無數芳香之作。”又如寫雷州西湖的澄澈美中帶有靈性,有蒼蘢古意,有歷史文化名人的足跡、軼聞等等;三亞看海,看到一橫層,一層一種顏色:深藍、碧綠、湛藍、淺藍淺清。并進一步比喻說:“碧綠的,像濕潤的翡翠,又像春天漫山漫坡的綠草;深藍的,像打翻了藍顏料,像周莊染坊里鋪展的藍綢緞,典雅而古老……海水清淺,那清是雞蛋清……心之所動,心的比喻,心的想象,坦誠地和讀者分享。
陳華清還重視回歸心靈的本源,與讀者的心源血脈相連。這本旅游散文集以靈魂漫游追尋奇異光景和內在美的感覺并加以生動的再現,引起讀者心靈的感悟,一樣血脈搏動。如《白鷺,坡正灣的詩行》對白鷺的傾訴,感人肺腑:“今天,我和同事在那個叫坡正灣的村莊見到你,人間四月的你,春天的你,我夢中的白鷺。”“你長得真美啊!身披潔白如雪的外衣,長著長尖的鐵色喙,細而長的青色腿。美得恰如其分,美得不可挑剔。碧水旁,你是臨水而立的美人;蒼山中,你是高貴的白雪公主。”如果說,寫白鷺清晨醒來“潔白的身影與萬道朝霞齊飛”,“詩情帶夢驚飛起,攪動藍天幾片云”是翱翔美,那么,歸來的白鷺便是和諧美:“當夕陽西下,黃昏來臨,你披著滿天的霞光,劃著歡快的弧形,從四面八方飛回家……一只,兩只,三五只,很快,枝枝丫丫間,蒼翠的樹冠上……一樹梨花落晚風,‘千樹萬樹梨花開’。你如同五線譜上流動的音韻,你恍若平平仄仄的詩句。‘一日不見如三秋’,合家團圓,情侶重聚,這是你最快活的時光。”這種心的感悟,給讀者以心靈的愉悅。陳華清憑著心源的感悟發現了雷州西湖的靈性美,惠州西湖的愛情美,觀音山佛道并存的和諧美和感恩美,楊貴妃故里的神秘美,漓江晨的朦朧美等等。
陳華清尤其注意心靈對外輻射,其指向是嶺南不少重大歷史事件和偉人。作者以摯誠的心去回憶歷史,緬懷偉人。如寫廣州海珠區紡織路孫中山的《風雨百年大元帥府》時,作家深情地寫了孫中山晚年在這國民革命大本營的偉跡。作者寫道:“百年大元帥,風雨百年,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人物的悲歡。對后人來說,它是了解近代中國,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歸來之美》中,這樣寫道:“我在53號界碑拍到這樣的畫展:兩個中國男子坐在界碑前,面朝中國,腳踏在中國的地上,背對越南。他們緩緩回頭望向界碑上的‘中國’二字,神情莊重。我的鏡頭定格了這一畫面。這是我的中越邊境行拍到的最美、最滿意的畫面。”是的,心靈深處有我祖國,有我民族之魂,就會有新的有意義的發現。《澳門,讓我撫摸你的滄桑》,記錄澳門回歸祖國的日子:1999年12月20日,從始,結束了澳門滄桑恥辱的歷史。但這段歷史不能忘記。“陽光很猛烈,曬得我要瞇著眼,不敢睜開。可是我不能閉上眼眼睛,好好看看大三巴,它的輝煌,它的滄桑。”這一細節表達了作家的心靈深處對祖國的愛戀,賦予了濃烈的感情。正是“情以物興”、“物以情觀的”的體現。
認真寫出心靈微妙的體驗,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顯得特別親近,特別親切,這是陳華清旅游散文的一種重要特色。在寫作中,把讀者看作舊雨新知,行文就伴隨著一股春風徐徐吹來,讓讀者心情舒暢起來。這使散文更有人情味。? ? ? ??
(洪三泰: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學院院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