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第十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文學類)獲獎作品推介(二):《桃花扇底看前朝》
更新時間:2018-05-23 來源:廣東文壇
●作者簡介
許石林,國家一級作家,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會長,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省魯迅文藝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志》《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是帶刺的花》《舌尖草木》等。
本書為雜文集,題材、主題、風格統一,并非駁雜零散之作匯集而成,而是作者精心創作的一部歷史文化與現實社會相互比較的系列文章。如顧炎武所說“文章須有益于天下”,意在知古鑒今,以期有益于當下社會。
莫說今日以士大夫式的勸善教化、言志載道太過冬烘,不合時宜,其實更凸顯當代作家、學人進德彰賢的現代意義;更不能單以一個“舊”字將古人宣揚的德行義理淪為阻礙個性解放、現代文明進步的眾矢之的。作者將憂世之心,化作崇古之文、笑罵之筆,其中自有深情。
顯而易見的是文字中的緬懷、悵然與傷感,更加顯現作者民胞物與拳拳之心,存亡續絕懇懇之意,無不關注當下社會的進步, 從中可見作者崇仰先秦諸子、追慕唐宋八家,又繼承魯迅的熱忱與激烈。?
●名家推薦
許石林的學問好,讀了不少書,還沒有冬烘氣,文字恣肆而能收斂自如。今天多少所謂學者教授,除了會寫“論文”,一句有意味有趣味有人味的話都說不出來。更重要的是,許石林有價值觀,他的文章不違背天理——要知道,今天多少名流作家,舞文弄墨,專門違逆天道壞人心術!??
?——鮑鵬山?
許先生的書可以淺嘗,可以精讀。廣見聞,知風俗,是淺嘗。而貫徹始終的民胞物與之情懷,存亡續絕之心聲,春風化雨之教化,才是許老師文章感人之所在。
?——楚狂兒(旅日學者)
●精華選讀
古代如何阻止謠言
陜西關中這個地方,每年秋季必有霖雨,霖雨之災,數年或有一次,漢成帝建始中,關中一連下了四十多天霖雨,到處積水,墻倒房塌,田地淹毀。秋雨連月不開,道路泥濘塌陷,人被困在屋內,仿佛得了抑郁癥一樣,難免心里胡思亂想。
不知道是誰說的,說這樣的雨天,看樣子必有更大的雨水,慢慢地這句話被傳成“一日之內將有大水”!謠言越說越懸乎,老百姓人心惶惶,相互轉告,一時間,謠言演變為多種版本,騰起于關中,尤其是京城長安,城中百姓奔走蹂躪,老弱呼號,非常亂。大將軍王鳳也聽信了這個謠言,命令趕緊準備船,等大水來時,將太后、皇帝以及后宮載上船以逃命,并且主持召開專門的會議,啟動應急預案:因為船不夠用,其他官員可登上城墻避水。位高權重的王大將軍這么一重視,謠言瞬間成了迫在眉睫的形勢,“群臣皆從鳳議”。官員們紛紛安排手下回去安排,將金銀細軟老婆孩子都準備好,只等一聲令下,上城墻。
只有一個人,對此深表懷疑,他就是右將軍王商,也是皇親,他曾經照顧過漢成帝,深得漢成帝的信任,他說:古書上說從前最黑暗無道的朝代,都沒有被大水淹沒過城墻,怎么會有一日之間大水將至?你們用腳后跟想想:水從哪里來?從圍繞長安的幾條河流來?那些河流地勢都遠遠低于長安城!水從南邊的秦嶺來?秦嶺哪里會有那么多的水?
王商一番話,問得大家面面相覷,仿佛明白了。王商說:這必然是謠言!漢成帝一聽,說:那就調查造謠的人,抓起來問罪!王商說:本來老百姓聽說官府只顧自己按級別登城避水,不管老百姓,群情激憤,此時抓人,還不更亂了?漢成帝說:那怎么辦?王商說:阻止謠言的唯一辦法,就是各級官員從容上班,該干嘛干嘛,絕不能上城墻,原先在城墻上安排的其他活動也應立即取消,“不宜令上城,重驚百姓”。官府鎮定,百姓慢慢就平靜了,不久,天雨慢慢地停了,一場漫長的霖雨季節過去,長安城又回復了它的繁華。
由于王商的鎮定,長安城避免了一場大亂,說是他用常識拯救了漢朝都不為過。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自古謠言所出,必由居心叵測者。然而,人心多趨而信之,這是值得研究的。周厲王“道路以目”就不用說了;秦始皇手段狠戾,政令嚴酷,但是,越嚴酷狠戾,民間的議論、毀謗和謠言越多。沒辦法,他想到了法制,于始皇三十四年頒布法令,設立“誹謗妖言罪”,震懾官民。誰料到,第二年,天上有顆隕石掉在東郡那個地方,有居心叵測者,在那塊石頭上刻了一行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這很可能是那些不甘心被亡國的六國的后人制造的謠言。但是,這個謠言產生的威力可大了,人們紛紛傳謠信謠,內心仿佛按捺不住的某種喜悅似的。秦始皇非常生氣,嚴令調查、抓人、殺人。可是,沒有調查出任何結果。秦始皇為了肅清影響,命令焚毀隕石,將居住在那塊隕石附近周圍多少里的人全殺光。
秦始皇以這種方式希圖阻止謠言毀謗,人們是不敢說話了,但是心里還有話。第二年,秦始皇就死了。四年后,秦亡。
事實證明謠言是荒謬的:秦始皇死后,地并沒有分裂,大漢朝建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