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深圳十余部作品 參評魯迅文學獎
更新時間:2018-05-17 來源:深圳商報 魏沛娜
5月16日,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在《文藝報》和中國作家網公示,公示時間至5月30日結束。本屆共有1373篇(部)作品符合評獎條例規定的參評條件,其中深圳作家、翻譯家在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文學翻譯等類別榜上有名,共有十余部作品繼續參評,展現了深圳文學不凡的整體實力,尤其是成績斐然的小說創作的廣闊性和多樣性。
據悉,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征集于4月30日截止。評獎辦公室對所有申報作品進行了審核,初步認定共有1373篇(部)作品符合評獎條例規定的參評條件,其中,中篇小說265篇、短篇小說271篇(部)、報告文學233篇(部)、詩歌219部、散文雜文210部、文學理論評論143篇(部)、文學翻譯32部。
近幾年來,深圳作家群體進入創作新時期,無論是已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還是新生代作家,都呈現出良好的創作勢頭。記者從本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中看到,在中篇小說一類上,有吳君《師說》、曾楚橋《鯨落》、馬虹玫《扶郎花》、弋鏵《酒窩》;在短篇小說一類上,有畢亮《金魚》、蔡東《布衣之詩》和《朋霍費爾從五樓縱身一躍》、陳再見《拜訪鄭老師》、南翔《檀香插》和《回鄉》、盛可以《小生命》、吳君《這世界》和《生于東門》、徐東《大雪》;在文學翻譯一類上,有遠洋的譯著《亞當的蘋果園》。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吳君共有三篇參評作品,其中篇小說《師說》是一幅學校內景圖,它的觸角不僅伸入了中學門前的小店,還伸到了學生的家庭內部。短篇小說《生于東門》借小人物反映大時代的變遷,對改革開放后深港生活的細致刻畫,讓讀者感受到作家的思索和一筆寫盡一個題材的苦心孤詣。另一篇短篇小說《這世界》以平靜溫和的筆調,敘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故事,曾入選《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及多種小說年選。小說善于發掘人性中隱秘的、甚至是邪惡的一面,作家真正的膽略并非在性事、血腥方面的大膽,而在于對人性的深度開掘。
同樣可圈可點的是,弋鏵的中篇小說《酒窩》用將近4萬字的篇幅,敘述了有著喜慶面孔、長著酒窩的女人巧云一生的故事,曾入選《小說月報》等選本。馬虹玫的《扶郎花》聚焦大企業背后的個體命運,用女性的視角,以華為為藍本,虛構了科華公司,講述員工的個體命運,他們的職場奮斗和婚戀情感。作品有血有肉,是深圳題材難得的用心之作,曾獲深圳市群眾文學征文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