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郭忠衡:寂寂“樹人堂”
更新時間:2018-05-09 來源:廣東作家網
一
在廣西陸川縣烏石鎮與廣東化州市文樓鎮甲隆圩之間,有一個中國保存得最好的四大私人莊園之一——謝魯山莊。而謝魯山莊除了四周點綴其間的青山綠水、亭臺樓閣、綠樹麗花,核心景點便是有點書香味的“樹人堂”了。其實謝魯山莊的原名也叫“樹人書屋”,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人事的更迭,八十年代作為景點被推出來時,便成了“謝魯山莊”,而原名反倒很少有人知道了?!皹淙藭荨弊兂山裉斓摹爸x魯山莊”,這名字改得有點莫名其妙,一者完全背離了故主建造的本意,二者也不是以建造者本人名字命名。究竟是以所在地謝魯村還是以其呂氏祖上名人呂謝魯命名的,就不得而知了。
來到謝魯山莊的時候,正是冷雨綿綿的時節。當地介紹者說我來得真不是時候,春、夏、秋三季都是這里的旅游旺季,園內綠樹蔥籠,繁花似錦,唯有深冬時節,草木凋零,游客罕至。但我想我既不是來看游客的,也不是來看花樹的,這個季節過來正好。但當我穿過曲曲折折的山間小路來到這里的時候,卻感覺不到冬的氣息,四面環山依然郁郁蔥蔥。走進大門,人流如鯽,一群群紅男綠女正在景點間或指指點點、喧聲笑語,或搔首弄姿在拍照,熱鬧的景象,與“書屋”的氣氛格格不入。我不知道他們千里迢迢來這里是參觀、休閑還只是為了打發他們溫飽后略有盈余的無聊時光。也許是傳統讀書人的怪習作怪罷,每逢進書院、藏書樓這些雅致之處時,我都是懷著朝圣般的虔誠心態、小心翼翼、誠惶誠恐地來仰視的,唯恐自己的喧鬧驚嚇了沉寂其間的故主。來到這里,我卻感到了惆悵。但在這荒僻一寓居然有如此一個幽深雅致的去處,也著實令人倍感新奇。因此,我不再在乎園林風光的綺麗,只在這深冬冷雨中沉淀情緒,品味一段人文歷史在這方寸之間的演繹。
二
據考,謝魯山莊原名“樹人書屋”,始建于1920年,歷時7年多建成,占地約四百畝,全莊依山構筑,順山勢布局,從外看象一般有錢人家的農舍。入莊方知內有大乾坤。全部設計出自主人呂芋農之手。是根據《嫏嬛記》中描述的仙洞景觀及《石頭記》的格式,結合蘇州園林的特點,依山勢層層展開,亭臺樓閣,結構別致,并深蘊人生哲理。一樓一亭,一石一池,題留精到,無不體現主人較深的文化底蘊與儒學素養。來到大門樓,有一幅灰制對聯“安得奇書三千車,娛茲白首;再種名葩十萬本,綴此青山。”點明了園林的主題,接著的二門聯“綠樹碧檐相掩映,小橋虛閣自高低。”點明了建構特點。在“樹人堂”正門上有一聯“花色欲迷仙半閣;書聲常伴月三更”更是點出了園林的核心特色,即是以花樹襯書聲,以書聲潤花色,寥寥數語,立即給這里的一花一草一樓一池都賦予了人文的蘊涵。“樹人堂”的藏書閣曾藏書數萬冊,有《萬有文庫》、《二十四史》、《四書》、《五經》、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諸子百家等珍貴典籍及名人字畫等,可惜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空留了一個空蕩蕩的“樹人堂”“藏書閣”供后人憑吊。沒有了藏書的“藏書閣”和沒有了書聲的“樹人堂”,盡管終日人流如鯽,笑語喧鬧,卻依然讓人感到了寒怵與凄寂。
除了“一景一題留”式的額匾和聯語,單是山莊的建筑藝術就十分令人稱道。與一般莊園不同的是,山莊游園處雖有20多公頃的龐大構成,但其中卻以原生態為主,依山筑徑,甚少人工斧鑿痕跡。十華里的步道,順等高線緩坡而上,亭臺景觀點綴其間,既有依景點題之功,又有避雨歇腳之效,登高遠眺,青翠層疊,令人舒懷。園內建筑的一磚一瓦,飛檐翹角,無不體現主人的匠心獨運。山上建莊,用水是個難題,但主人學養深蘊,通過科學布局,使得園中活水長流,清澈可飲。整座莊園,本身就是一本學養淵博的百科全書。
三
“樹人書屋”的故主是呂春琯,字芋農,是個“歷三朝”的復雜人物,一生中完成了其人生際遇迥異的“角色轉換”:晚清的附貢生,民國的大將軍,共和國的死刑犯。他是烏石謝魯村人,清光緒年間的附貢生,因屢試不第,只好納捐進仕,身高不足一米六,體重才八十斤的他,卻因進仕而歷任縣丞、知州、道尹、廣西陸軍中區步兵第一司令(少將軍銜),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副總指揮等職,同時經商開礦,可謂官運財運兩得意。他雖理財有方,愛財如命。但是,也許正是他屢試不第的緣故罷使他對文化有了一種執著的向往和敬畏?;谶@種向往和敬畏的情愫,使得一個負有殺戮使命的將軍,傾盡家財,從設計到建成,用了10多年的時間,精雕細琢,修建了這么一座滿溢書香的庭院、用這樣一種方式來圓其未竟的讀書之夢,在無意間成就了今天的重要景觀。這樣的作為,不管出于何種目的,也不管其資財的來路是正是邪,用來建造這樣一所書屋,把私產變成了人類一種公共的人文財富,總比用于戰火或其他用途更值得。所以,就這點來說,其舉動值得稱道。起碼,他把資財化作了一種人文精神的載體,流傳至今。
? ? 今天“樹人堂”已是人去樓空,連閣中藏書也被時代風云席卷一空。只剩下設計精妙的建筑和充滿詩意的題留遺落在一片青山綠水之間。也因為呂氏人格的局限,處于政治漩渦中心的他,不可避免地成了朝代更迭的犧牲品,為成就了他的時代殉葬。他的一生,是一個變革時代的悲劇。終其一生,雖曾有守土安境之功,但不能審時度勢,犯下了殺戮革命志士之罪,死不足惜。但單從文化的角度,他完成了一個文人難得的抉擇,以莊園的形式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人文財富。
也許是冥冥中一種宿命中的預感,他的“樹人堂”留下了遺憾。人老財盡,只完成了一半,正如他在“半山亭”的題聯一樣“若問前程才到此山一半,寄語來者所期樹人百年”,他傾一生心血建造的“樹人書屋”變成了今天的謝魯山莊,非他所愿,亦是他不能預料的。
今天,空了的“樹人堂”與空了“藏書閣”,依然散發著一種冷峻的書香,訴說著一個欲言難表的故事,消散在莊園的綠水青山之間。
【作者簡介】郭忠衡,男,廣東茂名人,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茂名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散見于《詩選刊》《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及茂名各報刊。出版了詩歌、散文集《荒草萋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