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自定義類別 > 七八九新軍突起 | 彤子 > 作品評論
梁德榮:嶺南經典建筑的文學傳奇
——讀彤子長篇小說《陳家祠》
更新時間:2018-05-08 作者:梁德榮
在廣東以至中國的民間建筑史上,陳家祠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它集廣東工藝美術裝飾之大成,是粵派建筑的杰出典型代表。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經歷了時間和歷史的考驗。直到今天,陳家祠仍是無數人最喜歡前去探究的建筑之一。陳家祠的來龍去脈,它的坎坷而輝煌的史跡,無疑是十分值得書寫的。廣東本土青年女作家彤子的長篇小說《陳家祠》,對這一充滿魅力的題材進行了一次有力的開拓和敘寫。這也是第一部有關陳家祠的長篇小說,閃爍著獨特的文學之光,由此也一舉獲得2017年廣東省第十屆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可謂實至名歸。
彤子生于三水,長于三水,是嶺南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女作家,她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和厚愛,是他人難以企及的。從可資借鑒的文學資源上來說,她可謂得天獨厚。對故鄉土地上發生的歷史事件,她當然有著敏銳的感覺。我們看到,南方的人情世故、風光風俗,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雕一塑,都在她的筆下顯得那么真實、生動、鮮活。
按照彤子的想法,她是要為陳家祠塑造一座文學的豐碑。可以說,她做到了。陳家祠在嶺南建筑上的歷史地位早已穩固,沒人能夠捍動。而一百多年來,陳家祠還欠缺一部長篇小說為它立言,為它的百世流芳增添文學的薪火。這部長篇小說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正是一幅一百多年前的宏大歷史畫卷。《陳家祠》著力寫了一群漂洋過海的華僑回鄉尋根建造陳氏宗祠的故事,離亂之世,不畏艱險,集無數族人之力,也要立一座屬于自己的書院和宗祠,只有中國人才會有這種對家鄉刻骨入心的深情,他們尋找的,正是中國的傳統之本源。他們一脈傳承的,不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嗎?陳家祠的興建,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的財富。在當今“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這部作品更具有現實的意義。陳家祠用青磚、灰塑等建起了廣東建筑史上的豐碑。彤子的《陳家祠》,用中國文字讓這座宏偉建筑更加宏大,更加壯闊。
《陳家祠》著力描寫了一群為了建筑陳家祠而努力奔走的海外歸僑。他們從海外歸來,歷盡滄桑,想方設法建起了這座巨大的建筑群落,整個家族的大戲都在其中不斷上演,貫穿于陳家祠的,有痛徹心腸的悲歡離合,有驚心動魄的愛情糾纏,有感天動地的兄弟情誼……活動其間的,不論是達官巨賈,還是仆人婢女,性情脾氣,呼之欲出,點綴其間的鄉間俚語,趣味盎然,充滿嶺南味道。人和建筑是分不開的。再宏大的建筑,如果沒有人類活動其中,也是沒有生命力的。隨著陳家祠一步步的建成,我們也見識了一個個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他們和建筑融為一體,使陳家祠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息。由此,《陳家祠》彰顯出它的獨特魅力。花城》榮譽主編田瑛認為,《陳家祠》的問世,意味著地道的嶺南新鄉土小說呼之欲出,從而使我們期待已久的經典文本成為現實。這個評價無疑是恰當而準確的。
讀《陳家祠》,會為作品中展現出來的嶺南獨特的風情風風貌所著迷。小說中人物的穿著打扮,日常口語;嶺南美食、婚育習俗;嶺南宗祠建筑所獨有的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裝飾等等,在作品中都得到了精彩的展現。作家娓娓道來,看似隨意拈來,實是精心布局。作家對嶺南建筑藝術的熟悉和熱愛,在小說中得到了盡情的表現。它們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成為重要的故事主體。讀《陳家祠》,就如作家帶著我們一起在祠中游玩,我們的眼前,立起的是一部嶺南建筑藝術的傳奇。
值得一提的是,《陳家祠》采用了章回體小說的創作手法。章回體的藝術創作形式出現于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繁榮興盛的時期,時間上也正好契合了陳家祠的建筑時期。而以實為主、虛實結合與崇實翼史的創作方法,讓《陳家祠》扎根于傳統現實的土壤,使小說顯現出獨特的中國特色、嶺南氣派。廣東文學史上歐陽山的《三家巷》、陳殘云的《香飄四季》,創造了經久不息的粵派文學的輝煌氣息,《陳家祠》扎根本土寫作的努力,無疑也給人們帶來了深切的期待。
彤子注重和堅持廣東本土題材的挖掘與寫作。這在當下的文學寫作潮流中,是難能可貴的。《陳家祠》作為她長篇小說方面的重大收獲,為她今后的創作之路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陳家祠》,彤子著。2016年1月花城出版社出版)
(梁德榮,佛山市作協副主席、三水區文聯副主席、廣東省作協雜文創作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