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國偉:時代感和現實感,姚福初寓言的靈魂
更新時間:2018-04-24 來源:廣東作家網
寓言就像一個電腦晶片,一個杰出的寓言家可以利用它記錄一個時代、濃縮一個社會。拉·封丹的《寓言詩》濃縮了十七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而馮雪峰的寓言則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社會做了形象記錄。而時代感和現實性也是姚福初寓言的靈魂。
幾十年的基層生活歷練,給了姚福初廣泛接觸社會的機會,使他對社會各階層各領域都有深入的了解。一方面是耳聞目睹了社會上的種種弊病,并以敏銳的眼光洞悉了人性的陋習,因此姚福初能夠用各種題材來進行諷刺、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則是對生活抱以誠摯的熱愛,使他能夠發現平常生活中的美并加以贊頌。
針砭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丑陋、丑惡的社會現象,凈化社會,為構建和諧社會盡力量,是姚福初的寓言作品的一個主要特色。
比如姚福初諷刺誰的權力大誰的話就是真理,“在強權面前,想杜絕假話聽到真話,真是談何容易”的《龍王執法》,又如“任用人才,一定要摒棄個人恩怨,丟掉偏見呵!”的《虎王出征》,諷刺社會上選才只重學歷、證書,不重實際能力現象的《兔子應聘》等,對當代社會的一些弊端進行了諷喻。
姚福初的作品中,更多的還是通過善與惡來觀照世俗眾生相。在那些篇幅不長,情節也不復雜的作品里,我們看到的是那些小動物的可愛或可笑;但我們在那些漫畫化的十二生肖動物形象里,卻分明看到一幅幅令人忍俊不禁的世俗相。
姚福初生就一雙洞察人生世事的慧眼,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題材,用日常所見所聞建構故事。他往往通過一個簡單而有趣的故事,或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落后、丑惡現象做辛辣的嘲笑諷刺,或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理解做精辟揭示,或從知識分子的良知出發,給讀者以與人為善的教訓。
姚福初是一位寬厚、豁達的人,筆下的寓言也有一股清明、溫和的理性氣息。特別是他長期致力教育工作,在他的寓言中,時時可見勵志和關愛青少年成長的作品。《雄鶏報曉》寫了“我堅持了,所以就成功了——事情就這么簡單”。《駿馬和駑馬》則告訴青少年“能受天磨真好漢,不遭人忌是庸才。是金子就終會發光”。
早在人類“人之初”時期,寓言就走進了人類文明之中,像古代希臘羅馬寓言、中國先秦寓言。后來的各國寓言,也不乏杰出的大師。可當中國進入現代社會后,寓言尷尬地處于被冷落的地位。說到寓言,大家一般都只想到如《伊索寓言》《拔苗助長》《守株待兔》等這些老掉牙的東西。的確,在現代整個文學大局中,寓言有如一個“棄兒”,偏居一隅不為所重。“中國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已經很難找到寓言的身影了。
當然,被冷落并不等于不存在。總還是有那么一些新老作家始終不渝地致力于寓言的創作和研究,姚福初就是一例。從1965年開始,剛在德慶縣馬圩鎮斌山中學任教的姚福初就與寓言結緣,至今“衣帶漸寬終不悔”。50多年來,姚福初創作了1000多篇寓言故事。
但是僅僅堅持還是不夠的,其實,我們在贊揚姚福初對寓言的堅持和執著的同時,不能忘記他對寓言創新的嘗試和探索,比如他將華夏文化代表之一的十二生肖動物作為其寓言的主角和內容,在后期的一些作品中將“猴賽雷”這樣的網絡用語引入古老的寓言中,無疑是他的一種創新的嘗試。
我個人認為,中國的寓言,包括中國的原創兒童文學,要在世界寓言、世界兒童文學、世界兒童文化市場具有強大的競爭力,那還應該像姚福初那樣,不斷地創新、探索。
(作者系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編審,省作家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