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打工詩歌: 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我們的聲音·詩歌進工廠系列活動”在東莞舉行
更新時間:2018-03-29 來源:廣東文壇
“它們由廠房中機器的叮當響聲組成,由經過我制造的流水線上的零件組成,這些詩句就是我的生活,是我內心最渴望發出的聲音。”一位在工廠一線工作的詩歌創作者說道。新世紀以來,廣東涌現出了一大批從工廠走出來的詩人,他們流淌著汗水和淚水的詩歌記錄著勞動群體平凡而真實的生活,成為中國故事中精彩、堅實而又特別的聲音。
2017年12月2日,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作品》雜志承辦的“我們的聲音,詩歌進工廠朗誦活動”在東莞市舉行。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作品》雜志社社長楊克,評論家張清華、何言宏、燎原、周瓚、張德明、向衛國、王士強、茱萸,意大利女漢學家朱西,以及來自廣東、深圳的詩人、評論家等百余人參加朗誦會。
楊克在開幕式致辭中說,文學組織工作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讓文學惠及更多的、基層的文學愛好者。詩歌進工廠系列活動是廣東作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旨在提高工人的文學素養,豐富工人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繁榮發展廣東文學事業。
為了向“中國制造”的制造者、勞動者致敬,在百余人的朗誦會現場,每個座位上都有一張名牌,上面印著一個個普通工人的名字。他們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支撐了“中國制造”的崛起,這份辛勞值得全社會尊重。活動主辦方讓工人自己創作的詩歌回到生活現場,回到這些詩句的生命源頭,撫慰心靈,傾聽靈魂的訴求,使打工詩歌真正貼近人民與大地。
朗誦作品精選了廣東工廠詩人以及其他詩人書寫工廠的詩歌,詩人代表、工人作家、朗誦藝術家與詩歌愛好者共同演繹了幾代打工詩人的代表作。這些詩歌作品充滿了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理想主義精神。有的以充沛的激情描繪了偉大的時代,如楊克的《在東莞遇見一小塊稻田》,可以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昂揚奮斗;有的以懷鄉主題給身在異鄉的心靈帶來溫暖與慰藉,如方舟的《機器的鄉愁》、楊華之的《喊故鄉》;有的表現出對生命的思索與強烈的憂患意識,用詩歌觀照現實,以藝術提升生活,如工地詩人程鵬的《安裝插座》、倉庫管理員阿魯的《倉庫管理員的一天》、謝湘南的《忙碌的人群是堅固的……》。人民是文藝作品的尺度,在這些工廠詩人的詩歌中,能夠深刻感受到他們用詩歌的光芒去溫暖、照亮世界的真誠與努力。
文學作品從生活中來,也應該回到生活現場去。12月3日,在東莞769創意園區,評論家與工廠詩人就“打工詩歌的崛起與未來”“打工詩歌的世界性”等主題進行交流。會場是曾經的生產車間,是這些詩歌寫作者勞動的地方,白熾燈管、電壓箱、鋼棚房…… 工廠詩歌最常見的意象在現場的每一個角落。在這些詩歌中能夠看到螺絲、鐵器、塑料、扳手、織機、布匹、煤塊等與勞動者息息相關的生活景象,也可以感受到普通工人的夢想、喜樂、思念、向往。真實的生活場景讓與會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打工詩人真正做到了“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這種扎根現實的寫作值得稱贊。
據主辦方介紹,“我們的聲音 · 詩歌進工廠”朗誦活動還將在深圳、中山、佛山等地陸續展開,倡揚打工詩歌回歸生活、關注社會,為自我抒懷、為時代發聲的現實主義精神。 (周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