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長篇小說《一抹滄桑》在京研討
更新時間:2018-03-29 來源:廣東文壇
作家陳璽鄉土長篇《一抹滄桑》研討會2017年12月17日在京召開,吳義勤、雷達、白燁、邱華棟、蔣述卓等與會文學評論家、作家認為,這部充分還原生活本身的作品對于當代中國文學頗具意義,認為其“彰顯了鄉村敘事的活力,以大歷史中普通人的生活呈現了時間洪流中人的永恒的情感”。
《一抹滄桑》是作家陳璽的第二部長篇,2017年6月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該長篇80多萬字,陳璽將自己的真實經歷糅入小說,用散點透視的方式寫了幾個農村家庭,描述了幾十年中國的農村變化。
中國小說學會會長雷達認為,《一抹滄桑》真實性很強,具有其特別的意義,生活細節描寫十分精彩,為一個時期的農村情狀與農民形狀,留下了一份真實而鮮活的歷史印記。
評論家白燁指出,陜西是優質文學的沃土,“《一抹滄桑》我認為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接地氣,有底氣,這部作品依靠小人物、小生活、小細節,以大量的生活積累作基礎,呈現出中國鄉土特有的邏輯——‘生存’和‘孝’,非常踏實地還原了關中農村的自轉方式。”
作家邱華棟認為,綿密是陜西文學的大傳統,“《一抹滄桑》有向《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致敬的意味,這部長篇以生活中的小矛盾推進,這一特點與明清小說的寫作方式有關聯。這部作品的價值還在于給當代中國文學提供了有價值和意義的人物組像。成功地描述了在時代艱難的轉身過程中,小人物認真而執著的生活。”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者黃德海認為,“《一抹滄桑》從某種程度上恢復了上世紀80年代的寫作的活力,尤其是恢復了鄉村敘事的活力,這個層面上抵抗了累積抑郁和焦慮的虛無主義。”他認為,《一抹滄桑》的“滄桑”是時間感帶來的,這種“滄桑”是有希望和踏實厚重的。
當天的研討會中,與會專家還就《一抹滄桑》這部作品進行了生活真實與文學真實等方面的探討。?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