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省作協舉辦“文學名家帶文學新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風活動
更新時間:2018-03-29 來源:廣東文壇
廣東省作協積極探索創新文學采風工作方法,首次在文學采風活動中引入名家導師制度,將培養扶持文學新秀成長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采風活動相結合,于2017年12月16日至21日,組織開展了“文學名家帶文學新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采風活動。
這是省作協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項具體舉措。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知干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了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創造”“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等重要要求。為了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廣東文學界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省作協特意策劃舉辦系列“文學名家帶文學新秀”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采風活動,以此探索通過文學名家的引領示范,引導文學新秀在文學創作中牢固樹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時代和人民放歌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培育一大批有潛力的文學才俊盡快成長。
此次采風活動選擇地點為粵北山區?;洷鄙絽^自古是連接中原與廣東的交通要道,無數文學名家在這里留下足跡、作品,韓愈、劉禹錫、張九齡、蘇東坡、楊萬里、袁枚、朱彝尊在這里留下燦爛詩篇。作為我省少數民族瑤族同胞的集聚地,粵北山區具有豐富和獨特的地方歷史文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為此,此次采風活動特意邀請中國作協副主席、文學博士、教授、研究員白庚勝同志帶隊。白庚勝學識淵博,著述頗豐,先后在日本大阪大學、筑波大學留學, 1997年被授全國青年優秀文藝家稱號。1998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模范。2003年被中組部、中宣部等六部委授予“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長期從事文學創作、評論、研究、翻譯及組織管理工作,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工作的重要倡導者和推動者。
在6天的行程中,白庚勝同志帶領中國打工文學代表性作家鄭小瓊,廣州市作協副主席劉迪生,深圳市作協副主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蔡東,90后代表性作家周朝軍和莫華杰等5位在我省乃至全國嶄露頭角的文學新秀,翻山越嶺,深入韶關市仁化縣、南雄市、曲江區、乳源縣和清遠市連南縣、清城區等山區,走村串戶,了解民情,感受民風,了解感悟珠璣巷姓氏文化、紅色文化和瑤族文化等各地綿延歲月的代表性文化現象,真切體會基層民眾的火熱生活,與當地文學組織負責人、基層作家、文學愛好者等面對面交流,與當地黨委政府和文聯作協以及干部群眾等廣泛接觸,將文學觸角伸展到基層生活最深處。
采風團每到一地,都召開交流座談會。白庚勝同志在認真解讀和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同時,與基層文學工作者和作家進行熱情交談,采風團的作家新秀也都與參會基層作家進行了認真互動。
在17日晚上召開的南雄市文學座談會上,采風團一行與當地作家和學校文學社團的同學們近60人進行了一場熱烈的文學交流。白庚勝以文化、學識與創作為主題,在題材開拓、作品質量提高、作家品質提升以及南雄地方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特別是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就文學少年們關注的文學話題進行耐心細致和真誠的解答,并勉勵大家要多讀書、多思考、多積累、多體驗生活和感悟生活,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盡快成長。他平易近人的態度、學富五車的學識以及深入淺出的闡述,讓與會者深受啟發,如沐春風。
19日下午,采風團作家與近30名瑤山作家在位于連南瑤族自治縣的中國瑤族博物館舉行了交流座談會。座談會圍繞如何扎根本土文化、繁榮瑤山文學展開討論。白庚勝指出,中國作協一貫重視繁榮與發展少數民族文學,與國家民委聯合設立了旨在鼓勵和扶持少數民族作家的國家級最高文學獎——駿馬獎,并開辦《民族文學》雜志。他就瑤族作家提出的創作問題進行了認真回應,對發展瑤山文學提出許多指導性意見,對發展繁榮瑤族文化給予厚望,希望瑤山作家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努力用自己的筆觸宣傳和發展瑤族文化。
20日晚,采風團一行在清遠市北江之上的江心島一默書屋,與50名清遠作家舉行文學座談會。白庚勝向大家介紹了中國作協的機構設置、會員服務職能和評獎情況,希望清遠作家密切關注《文藝報》和中國作家網,留意中國作協一系列服務信息。他強調作為靈魂工程師的作家,作品一定要真誠,避免功利化、虛偽化、粉飾化。他期盼清遠作家立足本土、發揮優勢、努力創作出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好作品。他寄望當地年輕作家要立大志、出大作,為廣東文學的繁榮興盛添磚加瓦。
此次采風活動,具有雙重身份的白庚勝同志聽取呼聲意見,與基層作家打成一片,以其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為文學新秀和基層作家樹立榜樣示范作用。據了解,作為中國作協領導和文學名家,專程深入廣東山區基層調研采風,這在廣東文學史上是少有的。白庚勝表示,這次以“文學名家”的身份帶領文學新秀進入韶關、清遠兩市調研采風,對廣東基層文學和文學工作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他對近年來廣東省作協積極創新文學工作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效給予充分肯定。他認為,這次“文學名家帶文學新秀”采風活動,是廣東省作家協會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采風活動的一次創新,為全國文學新秀的培養探索出了一種新模式。?
陪同白庚勝副主席調研采風的省作協黨組書記張知干認為在此次活動中收獲了感動、責任和信心。他說,名家帶新秀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文學名家“俯首甘為孺子?!钡闹t遜奉獻精神,為文學新秀和基層作家樹立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優秀榜樣。特別是文學新秀在深入基層、走進人民之中,切實感受到人民和時代對作家的召喚和要求,真誠感受到努力書寫反映偉大時代巨大社會變遷的社會責任,切實增強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的光榮使命。同時,通過與基層文學組織和文學工作者的廣泛溝通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進一步明確了做好基層文學工作、服務基層作家,特別是發展好我省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努力方向。
此次主題采風活動,得到韶關和清遠兩市黨委政府和宣傳部以及文聯作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清遠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葛長偉特別會見采風團一行,兩地市縣宣傳部和文聯作協主要領導和省作協組聯部主任鄭毅等陪同采風活動。
文學新秀談收獲體會
鄭小瓊
(中國作協會員、省作協主席團成員、《作品》雜志社副社長)
這次韶關、清遠之行讓我重新認識傳統的力量,在珠璣古巷里,感受民族南遷之路的艱難。民族的傳統總是在默默無聲中傳遞生生不息的力量。這種力量潛伏在祖輩們留下的一磚一瓦間,一個個邊遠的村落中,古老的建筑與日常風俗中,默默支撐一個民族的歷史。魏征曾有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原源?!边@次韶關、清遠之行于我的寫作而言便是一次浚其原源之行,我從這些古老的祠堂間、少數民族保存完好的傳承中……重新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作家如何保持自己創作的活力與內在的張力,這樣尋源之行便是文學創作的源頭活水。
劉迪生
(中國作協會員、廣州市作協副主席、《華夏》雜志社主編 )
名家白庚勝先生,我很早就拜讀過他的文學專著,是我很崇拜的文化學者,這次有幸忝列門墻,衷心感謝廣東省作協對我的厚愛。
跟隨白庚勝老師、張知干老師邊走邊學,這些別樣的課程,對我來說,有如甘霖,我像匍匐在“阿卡德米”臺階上的學子,領略良師益友的風采,深刻感受到這是我文學生命的加油站,一個新的起點。韶關、清遠的社情體驗,貫穿南北的古道靈跡,我們的小說、散文、詩歌的心路表達,雖然行色匆匆,卻如彩虹般美麗。
生命的質量與時間的長短無關。五天的行程雖然駒光過隙,但在我的人生長夜里,會是一盞永不熄滅的青燈,惠照著我去迎接一個又一個黎明。
我們更加充滿文化自信和文學自信,因為我們的師長們,以他們的摶沙巨臂,給我們支撐起了這一方明凈如洗的蒼穹。
蔡東
(省作協會員、深圳市作協副主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
抵達粵北的那一晚正趕上降溫。風尖尖地吹過來,那種冷透了的感覺是熟悉的,像回到了北方老家。隨即就聽說,天冷,古道上的梅花開了。不容易,因緣和合,才有梅花看呀。第二天一早來到梅關古道,見到路邊的梅花。白梅與青石板路正相宜,都有古意。梅花栽植得也隨意,不是工整規劃出來的樣子。大部分梅樹的枝干都不粗,幾十年的歲數吧,但心里還是更愿意把它們想得更年長一些,權當這株古人賞過的梅花現在還開著吧。
梅花之外,此行對“應無所住”的理解也深了一層。在寺院墻壁上看到這四個字,跟在書本上看到感覺是不一樣的。應無所住,還有王陽明《泛?!芬辉娭械摹安粶?,都是讓人得大自在的。若能做到少些雜念和妄念,讓生命自如流動起來,所謂生活質量,自然會得到提升。寫作的境界也是一樣,寫作是沒法往上硬拔的,看世界的眼光到了哪一步了,就能寫到哪一步了。
周朝軍
(省作協會員、《作品》雜志社編輯)
作為一個在南方寫作的北方人,如何走進南方,了解南方,體悟南方,一直是我所欠缺的。但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許北方小伙之眼更能看得清南方之世相百態。居南方寫作一年,南北文化的巨大差異又像一只看不見的上帝之手時時滋養著我筆下的文字。此次粵北之行,跟隨白庚勝副主席、張知干書記等前輩,與嶺南文化有了一次美麗的約會,粵北的山山水水、男男女女、風土人情日后都將成群結隊走進我筆下的故事。
莫華杰
(省作協會員、東莞市刮目相看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編劇 )
省作協在韶關和清遠兩市組織開展“文學名家帶文學新秀”采風活動,邀請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同志為文學導師,全程指導我們的文學創作。
白庚勝副主席對古代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得非常透徹,而本次采風,也主要以歷史名跡和少數民族部落為景點展開。他結合歷史文化、地方風情、民族故事,每到一處景點,都以空闊而又獨特的文學視角打開,注入了時空的跨度、歷史的寬度、文化的厚度、精神的深度,融貫為現代經典文學,一層一層的灌輸給我們,不僅拓寬了我們的文學境界,也提升了我們的創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