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藍紫 |《疼痛詩學》
更新時間:2018-02-09 來源:廣東文壇
作家簡介:
藍紫,湖南邵陽人,現居廣東東莞。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參加詩刊社第29屆青春詩會。已出版《別處》《低入塵埃》等4部詩集及詩論集《疼痛詩學》《絕壁上的攀援》。
“疼痛”是人類一生中與生俱來的一種感覺,身體的疼痛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而不能避免的,這僅僅限于生命的肉體感覺,只需要針砭即能解除它。而經由身體走向心靈深處,感受現實而感覺靈魂壓抑的疼痛感,則更多地來自于人類對自身命運的認知。文學作品中的疼痛感,一直為大眾所共鳴,揭示種種“疼痛”的原由,探索“疼痛”帶給我們的意義,這是《疼痛詩學》一書所要闡述的重點所在。《疼痛詩學》將從醫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宗教等各方面剖析、追尋人的生命和身份之根基和出路,從生理的疼痛追尋社會在發展變革中精神的疼痛,并尋找人的出路和救贖。?
?名家推薦
藍紫以疼痛貫穿她所探討的詩學領域,決不止為詩學打開一個新的入口,找到一條新的途徑,而是為詩學建立了一種新的高度,新的評判體系。詩歌的本質就在于揭示時間作用于生命之奧秘,而生命在磨損中發出疼痛,即是生命之奧秘緩緩收縮或緩緩被打開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揭示生命疼痛的過程中,詩歌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劉立云
《疼痛詩學》是一部真正討論詩學話題的著作,而且抓住了詩歌藝術探索中的一個核心話題,書中所提出的一些命題一定會衍生出新的思考、新的成果,對當下詩歌的發展產生獨特的推動作用。 ——蔣登科
疼痛是現代詩歌情緒內涵中較為突出和典型的形態,是新詩審美領悟與價值評判的重要構件。藍紫依靠她詩人的敏銳直覺和詩學上的理論判斷力,不僅抓住了“疼痛”這一詩學要點,并將其加以系統的理論闡釋,這對新詩的歷史把握和學理建構來說是極有價值的。 ——張德明
?精華選讀
每個人對疼痛的反應是不同的。受傷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疼痛的性質決定了疼痛的感覺,疼痛的感覺還因以往的經驗、成長過程、家人期望、自身信仰、種族背景、個人的處理經驗和技巧等各不相同。可以說,對待疼痛的態度,也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交替接軌,物質的極大豐富,近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在相當意義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及人的觀念意識,城市仿似一塊大磁鐵,將各式各樣的人吸引在一起,加深了社會生活的復雜程度。科技的發展,使科學技術在生活中代替了人的大部分勞作,人類在生活上仿似越來越舒適了,而我們面對的生活已經讓人變得不知所措:空閑的無聊,勞累的疲倦,無所事事的迷茫和空虛……隨著社會分工的不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每一次革故鼎新的時代陣痛,都會在人的心靈之中斑駁投影。時代變遷帶給我們生存的境遇,理想和抱負,心靈的焦慮等等痛苦,我們在時代的不斷變遷中一次次經受革舊布新的心靈悸痛,新一輪病癥,已經伴隨著時代的腳步滾滾而來。
與此對應的,是與靈魂居住最近的創作,如何向生命交出滿意的答卷?如何向心靈伸出撫慰的臂膀?如何在嘈雜的塵世中妥善地安置自己的情感?“柏拉圖在《理想國》的第十卷中,把人的情感當作人性中‘卑劣的部分’、‘無理性的部分’。他攻擊詩人‘逢迎人性中的卑劣部分’“逢迎人心中無理性的部分”。(亞里士多德在《詩學》譯者導言 羅念生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不論柏拉圖的攻擊是否有理,而我們現實的生活中,確實已遭受到了這種“現代情感困境’,尤其是近代網絡的普及,世界由真實變得虛擬,情感困境呈壓迫之勢洶涌而來。作為傳情達意的傳播工具,人們紛紛用文字來舒緩情感的困境。在所有文學體裁中,精短、直接、能準確地撞擊靈魂的詩歌,不可避免地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
……
——《疼痛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