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中青年優秀作家文叢》推介(三):《穿過小黑屋的那條韓江》
更新時間:2018-02-07 來源:廣東文壇
作家簡介:
林淵液,70后作家,廣東汕頭人。飲韓江水,說潮汕方言。中國作協會員、廣東省散文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汕頭市作協副主席。出版散文集《有緣來看山》《無遮無攔的美麗》《穿過小黑屋的那條韓江》,小說集《倒懸人》。曾獲第四屆全國冰心散文獎、第五屆老舍散文獎、首屆三毛散文獎、首屆林語堂小說獎。
林淵液的散文,給我們展示了潮汕平原的系列畫卷,廣袤的土地上,長著一棵開花的樹,腳底下,是那條奔騰而又委婉的韓江。畫面里,有鄉巫、鄉神,有民俗,有老式手工藝和女紅,還聽到幽幽的潮劇聲……
如果,你因此而認為林淵液是一個母語文化的盲目崇拜者,如果,你以為其散文僅僅是懷舊和鄉情的淺表抒情,那么,錯了。她是文化的叛逃者,卻又被故鄉一再拉回。藉由文化認同的危機,她一樁一件細數和考量過往,并孤獨而無助地思索著未來。
?名家推薦
在我看來,林淵液作為潮汕文化的闡釋者和反思者并不安于故土歌唱的角色。相反,她孜孜不倦地探索故鄉在遭遇現代的過程中的復雜精神景觀;她也在故鄉文化與強勢主流文化的對抗性中尋求反抗遮蔽的文化主體性。 ——陳劍暉
林淵液的寫作,卻是與文化赤膊相見的,照得見靈魂,有一顆自由和遼闊的心靈。她的作品真誠而不避鞭撻,日常而充滿洞見,這些相悖而又相承的特點,共同構成了林淵液散文的個性特質,讓她的文學創作獲得了很高的辨析度。 ——熊育群
林淵液善于捕捉并放大那些平凡的、細小的、安穩的“美”。但她內在的精神,又是現代的、孤獨的、決絕的,甚至是先鋒的、叛逆的、凜冽的。 ——劉秀娟
林淵液的散文從對生命的依戀和沉思中,散逸出存在的復雜與思考的幽秘,一篇篇輕靈的散文中隱含著悠遠的情思,一片片精簡的文辭中閃爍出玉珠錯落般的光芒,超越了地域和自我,又扎根于潮汕文化和當代生活中。 ——徐肖楠
?精華選讀
韓江為何姓韓?這大概是所有人的疑問。那個憨態可掬的乳娘這么問,小孩子們這么問,外來客也這么問。于是,那個叫韓愈的唐朝人一遍遍地被大家巴拉巴拉起來。江山改姓,在封建王朝該是帝王家的待遇。如果沒有特許或者導向,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它透露出兩層意思來,一層是韓愈治潮的無上業績,另一層是潮人夸張的感恩方式。而且,它們是有因果關系的。對此兩端,我均持有疑義。最重要一點,恐怕歸根于讀書人的直覺。韓愈出名的詩文,似未見他對這片土地的好印象。也就是說,他的心不在。唐代的潮州,稻得再熟,蠶也五收,人是吃得飽穿得暖的;玄宗時代,全國建開元寺十座,潮州占了一座,且開元寺可見出宮殿式的建筑群,人是可以住得像模像樣的;潮人趙德比韓愈中進士早了十四年,站在一個進士的身后,自然不是一眾文盲。可以這么說,韓愈在詩和奏章中所形容的瘴癘之氣,并不完全是現實的狀況,更可能是他心理狀況的投射。
一個人,如果把王朝當成了他的信仰和抱負。邊遠之地,它本身就是有罪的。韓愈的意義在更遠大的地方。在潮僅僅八個月,他就急切憂煎地走了。
可是,自唐至宋來潮的優秀官員眾多,甚至有“十相留聲”之說,這個地方為何獨獨尊韓呢?
韓愈官階不高,但官袍猶如戲服,帷幕閉合之后便毫無意義。“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這才是韓愈的意義所在。宋朝之后,其文壇領袖地位備受推崇。而蘇軾對韓愈的這句鏗鏘評語,正是出自《潮州韓文公廟碑》。
他是一面大纛。
太陽照耀的是強勢的中原文化,弱勢文化從來就只有被強勢文化綁架的命運,而不可能相反。對于韓愈的選擇,大纛獵獵,依然是弱勢對于強勢的投誠。
……
——《穿過小黑屋的那條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