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粵派批評:在構建傳統的過程中保持開放性
更新時間:2018-01-18 來源:中國作家網 周茉
研討會現場
在近百年來的中國文壇,“京派批評”“海派批評”以及上世紀80年代崛起的“閩派批評”已是大家公認的文學現象,但“粵派批評”鮮少被人提起。不論從地域文化氣質、文脈的歷史傳承,以及批評的影響力來看,“粵派批評”都有著自己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
為探討粵派批評的特點與未來發展,1月13日,“粵派批評與當代中國文藝”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廣東省文聯共同主辦,《中國文藝評論》雜志、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共同承辦。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廣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廣東省文聯黨組成員雙南征出席會議,古遠清、周由強、林克歡、謝有順、張檸、黃樹森、單世聯、徐南鐵等評論家圍繞“當代中國文藝格局中的粵派批評”、“粵派批評的時代擔當及其內涵發展”、“粵派批評的學術維度與文化品格”等主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會議由評論家龐井君與中山大學教授林崗主持。
仲呈祥表示,文學流派的確立要具有明確的理論主張、自成體系的著述成果以及代代相傳的文脈特質。鮮明的實踐品格與個性的理論思維使粵派批評成為中國文學評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時代,各文學流派應高揚旗幟,總結自己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深入省情乃至國情,杜絕全國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的雷同化、同質化傾向。
雙南征在致辭中說,粵派批評的風格平實靈動,屢有創新,注重文藝批評的日常化,本土經驗和實踐性,不但繼承了嶺南文化海納百川、融會貫通的特點,還牢牢把握時代的變革脈搏,以務實開放的精神風貌走出了獨特的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粵派批評文藝評論梯隊老中青結合,涌現出不少有影響力的批評家。南呼北應的格局使得粵派批評本身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成為中國文藝評論事業的一支生力軍。
形成文學流派,卻不要豎立“圍墻”
建構粵派批評,不能沿襲傳統的流派范疇與標準。事實上,在當今中國的文藝語境下,很難界定純粹地、傳統意義上的文藝流派或學派。
周由強說:“新時代的粵派批評呈現的是一種精神氣質,其中的根性、脈性、血性構成了粵派批評的靈魂。”粵派批評更多地是描述一個客觀的文藝事實。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粵派批評雖具有地方身份標識,卻不是局限于一地之見的文藝理論家、批評家群體。林克歡談到,粵派批評的概念是很寬泛的,它并不是圍墻,而是對歷史的追溯以及對現實理論的建構。
任何一個概念都是在不斷地闡釋與解讀中逐步確立起自身體系,繼而與他者產生交融與碰撞。徐南鐵認為,粵派批評在嶺南文化的滋養中產生,深受中國傳統影響,又勇于對現實提出批評和改變。張檸將粵派批評的文學效應比喻為“以石投水”,他說,談論粵派批評最根本的東西實際是討論中國傳統在文化波紋邊緣的留存。粵派批評極具務實性,但正因如此而缺少積淀,批評最終回歸到生活本身,而沒有形成一個理論的精神高地。謝有順也表示,作為思想精神,理論與批評需要一些務虛的創造,繼而生出引領整個理論發展和批評發展的文學氣魄。
重視個體價值與開放性
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地域的概念和文化特質正在式微,粵派批評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
謝有順認為,強調流派的同時也要重視個體的價值。精神創造源于個人的省思,流派同樣能夠助力其發展。具有符號化的個體的意義、個體的高度甚至能代表地方的文化高度。他還表示,當今文學流派的焦慮之一是傳承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困境,概念的重提或者群體的聚焦能夠形成一種氛圍和契機,帶動更多的青年學者接續傳統。
怎么理解與探索“粵派批評”的未來?蔣述卓認為,一個流派應該是開放性的概念,開放性本身就蘊含著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給予文學流派廣大的前進空間。評論家張鈞說:“粵派批評如果要發揚光大,第一個關健詞就是開放,包括文體上的開放,也包括研究類型上的開放。”
會議還舉行了“粵派評論”叢書首發式,叢書旨在挖掘被歷史和某些文化偏見所遮蔽的“粵派批評”的價值,彰顯“粵派”文化的獨特內涵和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