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歷史的趣味及其個性化書寫
——讀《明朝那些事兒.第1部,洪武大帝》札記
更新時間:2018-01-18 作者:顏同林 任多藝
《明朝那些事兒》是青年歷史學者當年明月的系列著述,講述的是中國大明王朝1344—1644年近300年間的歷史。“當年明月”是石悅的筆名,作者最先寫作此書時曾是廣東順德海關的公務員,是他在業余時間挑燈夜戰的成果。《明朝那些事兒》一看標題,便知作者丟開了正襟危坐的正史書寫的套路,以親切、詼諧、趣味見長,呈現的是有趣的歷史,其歷史的趣味耐人尋味。
這種個性化歷史書寫得層層趣味,自然逗起了廣大讀者的閱讀興趣。書稿最先在網絡上連載流行,作者一邊寫作一邊連載,獲得好評如潮;編輯出書后甚為流行,成為歷史書籍出版界的一個不可復制的傳奇。據出版介紹,此書稿2003年3月首先在天涯論壇上發表,后轉至新浪博客繼續刊發,掀起了一陣陣點擊風暴,最先兩個月點擊率均破百萬,后于新浪博客停止更新后點擊率破億。紙質圖書則是從2006年刊行第一部,至2009年4月出版第七部形成完璧,《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部,連續出版期間銷售量突破500萬冊,被譽為“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完璧后至今銷售已過千萬冊,并被翻譯為日、韓、英等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為什么《明朝那些事兒》能如此暢銷而不衰呢?在我們看來,因為它呈現的是一段十分有趣而被扭曲的歷史,其本身歷史的趣味被遮蔽之后一旦得到發掘足以讓人反復咀嚼。本文無意于將全套書作為研究對象,僅僅對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兒.第1部,洪武大帝》[1](以下均簡稱《洪武大帝》)略加剖析,以期引起讀書界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一、有趣的歷史
對于中國歷史的種種書寫,首先要厘清的莫過于其中或明或暗的歷史觀,它是作者對整個歷史史實的看法和評價,基本點是如何看待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奠基者曾經說過:“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己。”[2]看來生命個體對目的追求活動也是在造就有個性的歷史。當年明月是青年歷史學者,有他自己不同尋常的歷史觀,《明朝那些事兒》是作者對明朝歷史的觀念呈現,作者力求真實、生動,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歷史,通過歷史上有趣味的人與事來消解歷史書寫既有的刻板與無趣。正如他在書中引子里所說:“由于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希望我自己也能做到。”作者所說的 “精彩”和“好看”,貫穿在其中的便是趣味,抓住了這一點,便有了嶄新的內核和不同一般的制高點。
首先,有趣的歷史及其呈現,離不開的便是真實。盡管作者不斷在歷史和小說、正史和戲說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但在真實性上是不打折扣的。《洪武大帝》基于歷史史實上的個性化描寫,離不開大量史書上所記載的豐富資料,一代代史學家對明王朝的記錄,成為當年明月寫作的基石。他在引子中強調:“這部書是描寫正史的,資料來源包括《明實錄》《明通鑒》《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余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換言之,作者書寫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根據史料而來,只是書寫的態度與方式不同于以往我們所見的史書。另外,真實性不僅在于歷史真相的披露,還在于他對待歷史真相的認真,于他而言歷史事實上很簡單,它就是過去人們的生活,只不過是高度濃縮的生活,他所做的就是把這些高度濃縮的生活變得有趣、寫得真實。
其次,有趣的歷史要有許多有趣味的人與事。人們之所以會對歷史產生興趣,來源于歷史的一切能與當下構成對話,與歷史密切相關的是活生生的人。歷史過程中人的活動,人的心靈、情感,都會成為我們聚焦的一個個焦點。讀者對歷史感興趣,關鍵是與過去的人進行對話,有收獲,有啟示。《洪武大帝》因其獨特的趣味性而愿意讓讀者去了解這段歷史,當年明月把趣味融入歷史中,賦予了趣味獨特的意義。有人說《明朝那些事兒》在文體上很另類,既不是正史,也不是小說。當年明月說其實他并不知道自己寫的算什么體裁,只要大家接受并喜愛歷史,體裁對于他來說并不重要。“這個世界的歷史是不會被人歡迎的,通俗歷史熱是假象,人們只喜歡精彩的故事。”[3] 是的,在目前快餐文化和娛樂文化強勢的背景下,既有的陳規可以不管,標舉歷史的趣味成為一種突圍。比如此書開篇中沒有以往歷史敘述的帝王視角,而是以一份朱元璋檔案開始,這份檔案像極了當下流行的投檔簡歷,格式中規中矩但內容讓人忍俊不禁。趣味十足的敘述基調一下子便抓住了讀者的閱讀心理,讓讀者不自覺地期待后面情節的發展。又比如,像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決戰應該是嚴肅敘說的,而當年明月卻在一種有趣輕松的氛圍中加上一些獨到的評價,宏大的視角消失了,讀之會有輕松之感。當年明月的歷史敘事具有平民化色彩,在寫作時會把自己的情感帶入其中,不僅寫英雄人物如此,寫普通的小人物也同樣如此,許多消逝的歷史人物與事件,慢慢走進了當下讀者的心靈,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再次,有趣的歷史著力點在于寫出人的情緒,刻畫人物的心靈世界,哪怕是心靈陰影。與嚴肅的史學專著截然不同的,便是當年明月在《洪武大帝》中對歷史人物的心靈對視。當年明月希望讀者能在輕松的閱讀體驗中了解歷史,能在閱讀中感受到歷史的精彩與智慧,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寫人物心靈和情緒。正是當年明月獨辟蹊徑具有現代意識的歷史觀,明朝的歷史就像一個個電影的分鏡頭慢慢走向我們,展現出一個個精妙的故事,而這個說故事的人就像無所不知的上帝,為我們刻畫這些身在明朝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讓我們更貼近作者筆下輕松的歷史。當年明月看到了歷史人物的情緒,而我們從他的筆下感受到了具有作者情緒的歷史人物情緒,歷史原本就應該這樣具有真切的情緒而真實生動,大到朱元璋小到普通士兵,都有各自的喜怒哀樂。正如作者所說“我的書之所以暢銷,不是因為歷史研究水平有多高,主要是我能夠把研究放在讀者能接受的水平上,跟講故事的能力結合一起。”[4] 此語不虛,可謂其個性化歷史書寫的底色。
二、鮮活的歷史人物形象塑造
《洪武大帝》主要是寫朱元璋這個明朝的開國君主,從朱元璋出生寫到朱棣以靖難之役的名義奪位為止。圍繞洪武大帝展開的是不同性格與命運的政治對手,他身邊的將軍、謀士與子女、同伴,以及其他有名字或沒名字的蕓蕓眾生。這些元末明初的歷史人物,其鮮活的面容讓人耳目一新。當年明月用獨特的一副筆墨,書寫了朱元璋這個窮困潦倒草根農民的發家興盛史,將朱元璋一生的奮斗史以講故事的方式展現出來,成功實現了自己最初創作好看歷史的寫作。《洪武大帝》作為頭炮所取得的熱烈追捧,無疑是對當年明月無形的嘉獎。
眾所周知,《紅樓夢》在藝術上之所以有巨大的成就,來自于曹雪芹塑造了一群生動鮮明的個性化人物。“在人物塑造上,《紅樓夢》的成就是驚人的。”[5]《洪武大帝》之所以能從網絡上迅速走紅,成為暢銷書,也與當年明月能依據史料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與塑造有關。
(一)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是全書濃墨重彩的主要歷史人物。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的伏爾泰曾說過,造就政治家的,決不是超凡出眾的洞察力,而是他們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也決定前途。《洪武大帝》中朱元璋正是這句話的印證者,他除了具有有目共睹的軍事天賦以外,堅強、忍耐、勤勞,殘忍、狡猾、多疑等性格集于一身,成為帝王性格的有機部分。朱元璋的性格形成與他的童年時期的艱苦,青年時期的孤悲,以及走投無路之下的叛逆造反和政治生涯的詭譎多變不無關系。生活于亂世的他,走向造反也是理所當然的,造反之后他的身份時刻都在變換,他的思想及其性格也隨之有所改變,原本固有的性格也會有所保留。讀完《洪武大帝》之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性格自相矛盾的帝王。也正是因為他性格的自相矛盾,我們才覺得這個帝王活得真實、豐富。首先,他是逆向成長的草根人物。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個徹徹底底的農民,絕對沒有任何背景可言。論智謀他比不過劉基、李善長,論遠見他比不過湯和,論戰斗能力他比不過徐達、常遇春等名將。但朱元璋有自強不息的本能,有軍事家的謀略,自從幼年的小伙伴湯和邀請他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后,其軍事生涯便好戲連臺,打敗了諸如張士誠、陳友諒、王保保之類的強勁對手。小勝大勝之后沒有貪圖享受,沒有迫不及待地稱王稱帝,朱元璋是草根逆襲的代表,是成千上萬草根的終極偶像。他成為九五之尊后,卻仍然有著農民的勤勞和質樸,有著家族統治的遠見。其次,他還是深謀遠慮的老狐貍。在戰場上,一方面有堅持己見的勇猛果敢,另一方面也能虛懷若谷。比如以與北元大將王保保的對戰為例,在與北元的戰爭連續取得勝利之后,元軍開始采用游擊戰術不斷向明朝進攻。朱元璋選擇了與將領們意見相反的作戰計劃,堅持自己的想法獲得了成功。雙方就此保持了將近十年的僵局,朱元璋也有時間來著手建立自己的國家。又比如稱帝之后,在胡惟庸一案中,朱元璋利用胡惟庸的小聰明成功摧毀胡惟庸身前延續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對他而言胡惟庸只不過是一個跳梁小丑,只是他實現目的的工具,當然這也應該歸功于朱元璋的隱忍。第三,朱元璋還是深謀遠慮的“嗜血者”。洪武四大案分別為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空印案發生時,因為朱元璋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發現此事后震怒不已,最后涉及此案被處死的達到萬人以上。郭桓案就是有官員告發戶部侍郎郭桓與他人合謀貪污,且情況屬實,殺掉相關的同黨3000多人。藍玉案的緣由是大將藍玉戰勝北元幫助朱元璋消除了最后的對手,卻使朱元璋感到不安,加之這位英勇的大將軍任意妄為屢屢惹得朱元璋不高興,被處死后禍及其同黨15000多人。朱元璋作為一代開國君主,其人性是自相矛盾的。比如為了強化權力不惜殺害諸如李善長、徐達之類的功臣,被視為殺人狂魔,一邊又以仁愛之心對待普通百姓,在他身上存在著兩種極端的性格走向。清代史學家趙翼評價他“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說他是“圣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在朱元璋身上“王道”和“霸道”同時存在,這也是每個帝王身上都存在的現象,帝王身上這種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往往是他為人最真實的地方。從朱元璋的一生中可以看見一個人類永恒的主題:人存在的意義,于他而言就是政治生涯中的活命哲學,為了活命從不輕信他人,狠心鏟除阻礙在前進道路上的任何人,這是自小生活交給他的真理。個人的經歷讓他認識到貪污腐敗給一個王朝會帶來致命危害,為了防止與元朝同樣的結局他高壓肅貪行為,制定明法約束官員行為,包括后來設立的特務機構也都是在于杜絕腐敗。這一切,都讓朱元璋配得上亂世中的英雄這一稱號。
(二)在奪位之爭中的勝出者——朱棣,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洪武大帝》后面約四分之一的篇幅,是以朱棣為主要人物展開的,講述了朱元璋逝世后,燕王朱棣取代自己的侄子朱允炆這位皇帝,成為明王朝新任皇帝的整個過程。在史書上,這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靖難之役發生的來源在于兩個人:一個是剛剛登上皇位時刻感到帝位受到威脅的朱允炆,一位就是不想造反但逼著造反而當上皇帝的朱棣。后者在這一奪位之爭中,走的是一條布滿荊棘之路。比如,他是一名裝瘋賣傻的好演員。朱棣自始至終就清楚自己是朱允炆最終的清除目標,為了爭取作戰的準備時間,他裝瘋賣傻,表演成功后卻被人出賣,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可在這個關節上卻還有轉機,讓他順利躲過此劫,也不枉他那一番辛苦表演。在裝瘋期間他可并沒有閑著,趁機培養了一批死士,在修筑的地下室里打造兵器,從此也可看出他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朱棣在造反的過程中一再地受到阻礙,曾屢戰屢敗,可他仍堅持選擇奮戰到底,由此可見他和朱元璋一樣有反抗到底的決心。當年明月是這樣評價朱棣的:他不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許多史學家都認為朱棣當上皇帝名不正言不順,但是不能否認,朱棣雖然有篡位之嫌,但是他卻推動了明朝社會的進步,是一個文韜武略的帝王,在推進封建社會歷史的進步中,朱棣是一位不可否認的大有作為的帝王。
(三)將相謀士等精英人物的群體塑造。《洪武大帝》除了講述朱元璋和朱棣的奮斗史之外,還涉及這個時期許多優秀的精英人士。他們雖然沒有男主角可歌可泣的人生歷程,但是他們憑借自己的本領從普通群眾中脫穎而出,自然也是相當出色的。朱元璋成就自己的帝王大業是與他們的幫助分不開的,他們或許是朱元璋的功臣,或許是朱元璋的敵人,均是朱元璋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歷史人物。這里不妨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展開分析。首先,選擇謀士文人的代表——劉基、李善長。劉基,字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對他很是看重。在朱元璋爭城奪地的浴血奮戰時期,他出謀劃策,成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譬如太平失守后,他與朱元璋站在一起誓死與之共存亡,作為一個文人在此種情況下臨危不懼是頗有骨氣的。他一生足智多謀、料事如神、不營私結黨,懂得進退之道,可惜還是沒能躲過明槍暗箭而被毒害身亡。與劉基截然相反的是明國的開朝丞相李善長,朱元璋對他也很器重。雖然他在軍事指揮方面涉及不多,但還是給朱元璋早期的造反提供了幫助,提出高筑墻、多存糧、緩稱王的計謀,讓朱元璋有時間去擴張實力,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巔峰。其次,朱元璋的政治對手陳友諒、張士誠等人,也塑造得十分形象、生動。如果朱元璋被稱作英雄的話,那么陳友諒就是響當當的硬漢子。敢作敢當,目標堅定,抵抗元朝不是口號,而是其目標。作為最低等的漁民,陳友諒的自尊告訴自己一定要爬到金字塔的最頂端,內心有著深厚的自卑感,也有不可告人的膨脹著的名利欲望。他確實值得朱元璋把他放在心上,心狠手辣,敢作敢為確有硬漢氣質。不同于陳友諒的是張士誠沒有什么徹底的目標,他反抗元朝是因為他的身份——賣私鹽,曾受到元朝統治集團的壓制,對元朝刻骨的仇恨只有通過造反來實現。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不怕死,高郵之戰中意志頑強的他率軍抵抗了元軍的進攻。作為一個賣私鹽的商人,他還是挺有生意頭腦的,另一方面商人小富即安的心理讓他缺乏遠見、不思進取,最后他的失敗必將成為定局。
當年明月抓住了朱元璋、朱棣時代眾多人物的主要性格,一一加以琢磨、呈現,讓我們去了解他們的過人之處,加深了對那個時代的體悟,歷史前進的車轍中不應缺少這樣的風云人物。? ? ? ? ? ?
三、借力于文學創作手法的藝術技巧
《洪武大帝》之所以廣受讀者好評,還因為當年明月大力借助了文學的創作手法和技巧。當年明月在《洪武大帝》的引子中說道:“加入了小說的寫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寫的算什么體裁,不是小說,不是史書,但在我看來體裁似乎并不重要。”雖然作者說是四不像,但文學的創作手法與技巧卻沒有少用。《洪武大帝》的情節之所以生動,人物剖析之所以深刻,與作者創造性地運用小說的虛構、懸疑等手法,以及靈活生動的文學語言敘述是分不開的。
(一)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懸念”原是心理學的概念,后廣泛用于文學。懸念是欣賞戲劇、電影或者其他文藝作品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即關切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作家和導演為體現作品中的矛盾沖突,在處理情節結構時常用各種手法引起觀眾或讀者的懸念以加強作品的思想、藝術感染力。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小說系列、金庸的新派武俠小說系列都是懸念手法運用的代表。《洪武大帝》在歷史敘述中加入了懸念的設置藝術,事件和人物的命運都由作者操控,營造的神秘氣息會讓讀者生發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推動情節發展。《洪武大帝》中對諸如湯和、陳友諒、李景隆等都用了“懸念”作扣子。試以湯和為例,在朱元璋剛參軍時,湯和對于比他官職小很多的朱元璋很是尊敬,常常走在士兵朱元璋的后面,大家都很奇怪。作者在此設置懸念說及湯和很有遠見,在接下來的講述中卻把這個話題撇在一邊,最后通過朱元璋在接下來血雨腥風的大肆殘殺中唯獨湯和獨享老年之福,謎底漸漸揭曉。湯和的遠見還表現在以下事件中:洪武二十一年,湯和探析朱元璋對兵權的重視,就以年老為由要求告老還鄉,后來受到召見修筑城墻抵御倭寇后又主動辭行……這些行為都使朱元璋大為高興,湯和在后來的政治斗爭中幸存下來,不無道理。又譬如以陳友諒為例,陳友諒殺害了將領趙普勝之后,士兵們對他不再忠誠,當年明月在此說道陳友諒很快就會嘗到惡果了,卻并未直接陳述是什么樣的惡果,而是轉向其他事件進行敘說。直到陳友諒在鄱陽湖的決戰中以失敗告終時,當年明月才指出正是他的背信棄義、心狠手辣讓他失去了軍心,失去了忠心的將領,失敗就是他的惡果。? ? ? ? ? ? ? ??
(二)文學虛構加深了人們對歷史人物人性的洞悉。魯迅曾說:“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6]527可見,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虛構再創造的成分,虛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歷史學家吳晗在歷史劇創作中也一再地強調虛構的重要: “歷史劇的劇作家在不違背時代的真實性原則下,不去寫這個時代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寫的是這個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完全可能發生的事情,在這個原則下,劇作家有充分的虛構的自由,創造故事。”[7]那么,介于歷史與文學之間的《洪武大帝》怎樣在虛構和真實之間滑行呢?怎樣去設計虛構的內容呢?在文學創作中,真實與虛構辯證存在,兩者并沒有絕對的鴻溝。《洪武大帝》之所以激發一股學史、讀史的潮流,是因為當年明月在創作時就已深刻認識到并不能還原歷史,只是盡可能地靠近歷史。正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當年明月眼中有自己的朱元璋、朱棣們,為了真實地感受筆下過去時代人物的選擇和決定,作者總會把自己置身于同等的情境,難免會摻雜個人的情緒和聲音。《洪武大帝》中有虛構的成分,是在充分尊重史實上的虛構,本質上沒有扭曲事實真相,這些虛構包括對對話、環境場景、對人物心理和作者的各種評價。首先來看對話的虛構,古代文言文式的語境被現代通俗語言的語境所替換,加入的現代生活元素和網絡流行語遠離了真實的對話,雖然某些部分意思大致相同,但也很難去把握當時的真實對話。不過,對話虛構的巧妙運用確實增加了文本的魅力,貼近現實世俗生活,讓讀者閱讀時沒有時間的距離。其次,人物的心理刻畫是當年明月站在人物角度所分析的,帶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虛構起來也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再次,場景描繪中也有虛構的成分,《洪武大帝》中的戰爭是存在的,作者在其中會加入對場景環境的營造,有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歷史。另外,作者的各種評價,包括帶有傾向性的意見,也是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所進行的思想活動,個性化色彩較強。?
一部作品如若能夠體現人性,那么這部作品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著作。《洪武大帝》中,虛構手法貫穿于全部歷史事件與情節中,作者巧妙地運用虛構來剖析人物的心理和人性,有效地加強了讀者對于人物形象的把握。朱元璋的成長史中加入虛構的手法,加強了我們對朱元璋性格的理解及其人性的判斷。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個窮苦的農民,他生活在元朝的腐敗統治之下,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說到他的人生目的就是活著,封建思想對他的毒害是很深的,他很難有其他偉大的想法,他的造反就必定會有猶豫徘徊。許多史書中把朱元璋塑造成為一個天生的英雄,他的起義造反有徹底的革命性,當年明月對此并不認同。作者結合朱元璋的經歷,用虛構的手法來刻畫朱元璋應有的造反心理,他的走投無路,他的恐懼擔憂等等,都有獨特之處。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后,為了維護皇朝的長治久安而大肆殺人,其中多為開國功勛宿將,朱元璋似乎也成為一個不明是非的殺人狂魔。可是,當年明月并未如此指責,他結合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化來推測朱元璋的心理動機。朱元璋是底層農民出身,從小的遭遇讓他痛恨營私舞弊,對官員都不信任,他太了解這些官員的本性了。費盡心思地為子孫世襲官位的道路掃除障礙,是希望自己的子孫能永遠享受榮華富貴,諸如此類,當年明月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見聞來虛構朱元璋的心理,朱元璋的人性變化也易于被我們所了解。
(三)語言的文學性趣味加強了作品的可讀性。《洪武大帝》被譽為“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的書,走的是大眾化、平民化的路子。棄文言而用白話,而且白話具有文學性,風趣、幽默、鮮活,富有現代生活氣息,可讀性強。作者時而作輕松的調侃,時而引入流行的網絡語言,時而以市井人物口吻進行抒情議論,使著作生氣淋漓,十分耐讀。當年明月在寫作時曾參考了明朝正史資料和雜談(野史),對正史和野史認真地做了辨別。相比于《三國志》,《三國演義》就是“正史”的普及版,它以通俗語言演繹“正史”,文學性強。《洪武大帝》與《三國演義》有相類似的地方,我們閱讀時會覺得它不像正史那么嚴肅又不像野史缺乏證據,它是有趣、精彩的白話通俗書籍。《洪武大帝》語言不受體裁的約束,語言的表達空間很自由,說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著作,但一點也不影響它的暢銷。別林斯基說過:“只有在歷史中,科學和藝術才會匯合在一起,來達到同一個目的,因為在我們今天,歷史按其內在內容來說,是學術性的,同樣,按其敘述手法來說,又是藝術性的作品……”[8]74-75歷史著述借力于文學的語言力量,注重歷史細節的刻畫,讓歷史具有更多文學的元素,可見當年明月在歷史與文學之間找到有效平衡的交叉點,歷史就丟下了正經古板的外衣,更加靠近大眾的生活。在《明朝那些事兒》的粉絲中,曾經有人大力提倡把《明朝那些事兒》加入到語文教學中,可見它有文學欣賞的價值,在文學欣賞中加深我們對歷史的判斷。
結? ? 語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系列,以《洪武大帝》開始,呈現了大明王朝的歷史側面,有趣的歷史觀念和個性化書寫,使明史也迎來了新的春天。以史為鑒,方能知得失。《洪武大帝》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人物、事件為主線,借力于文學藝術手法,重心靈對視,還原了元末明初的這一段歷史。此書塑造的歷史人物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在諸多歷史人物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到他們成長的歷史軌跡,看到他們各自的前途和命運。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歷史規律告訴我們歷史就是不斷地重演,人物在變動而劇本并沒有改變。
[1]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第1部》,《洪武大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互動百科:《網絡紅人》,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
[4]徐杰:《當年明月:寫作是為了還債》,黃海晨刊,2008-11-9.
[5]馮沅君:《試論紅樓夢的人物塑造——以劉姥姥為例》,文史哲.1955(1).
[6]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7]吳晗:《談歷史劇》,文匯報,1960-12-25.
[8] [俄]別林斯基:《俄國文學史試論(1845年)國外理論家作家論形象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