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劉斯奮文藝成就研討會暨書畫作品展在中山舉行
更新時間:2018-01-09 來源:南方日報記者/王謙
1月6日,中山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活動,“快活的蝙蝠——劉斯奮文藝成就研討會暨書畫作品展”在中山市文化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劉斯奮的小說、古典詩詞等文學創作,以及文藝理論、文化思想、書畫作品等多方位剖析,帶來了精彩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聯主辦,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共中山市委宣傳部、中山市文廣新局、中山市文聯承辦。活動旨在進一步推進對劉斯奮藝術成就的研究,為廣東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聚集正能量。
中山文化名人輩出劉斯奮是杰出代表
據悉,“劉斯奮文藝成就研討會”是廣東省委宣傳部領導倡議并積極推動的“大家流芳”工程系列活動之一。“大家流芳”工程精選30多名獲得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的文藝大家,采取一個研討會、一部作品集、一部傳記、一部紀錄片的標準配置,對這些德藝雙馨文藝大家的藝術成就和藝術人生進行總結、研究和宣傳。
被授予第二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的劉斯奮,是20世紀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的中山籍文化名人。與此同時,他潛心筆耕16年,創作出歷史小說巨著《白門柳》三部曲,榮獲第四屆中國文學最高獎“茅盾文學獎”,并被作為二十世紀的經典作品,收入中國出版集團出版的《中國文庫》。
中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方維廷表示,中山文化名人輩出,劉斯奮先生就是杰出的代表,劉斯奮先生是中山沙溪人,在小說、詩詞、美術、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是廣東文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劉斯奮先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提出‘朝陽文化’的論述,對廣東乃至全國的文化發展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方維廷在開幕上致辭表示,劉斯奮長期擔任廣東文藝界的領導工作,在任內多有建樹,為促進廣東文藝事業的發展繁榮做出了有目共睹貢獻。此次中山舉辦其書畫作品展,既是一次學習的機會,也是對中山市文化藝術工作的鞭策。
在開幕式上,劉斯奮對活動取名“快活的蝙蝠”做了一番解釋,這取意一則古老寓言,蝙蝠尋找同類,鳥類認為蝙蝠沒有羽毛不是同類,獸類認為蝙蝠有翅膀也非同類。“我的堂號為‘蝠堂’,我就是一只在行政、文學、書畫不同領域游走的‘蝙蝠’,身份不明。”劉斯奮笑稱。
民族審美自信根植于傳統文化
“卓越的藝術成就和學術成就在劉斯奮身上相得益彰、交相輝映,他不僅對中國文學史有精準的把握,對晚明和晚清的歷史也有深刻的考辨。最能反映其深厚學養和功力的是他三十多年前與余英時關于陳寅恪晚年詩文的著名辯論,是改革開放后最早向歷史虛無主義亮劍的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歷史研究》總編李紅巖在研討會上表示。
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檸看來,劉斯奮先生提的很多觀點都很好,尤其是審美自信。他用文字、線條各種符號表達心中的世界,不是單純的文學家、畫家或書法家,而是有著深厚人文傳統的藝術家。《白門柳》是一首士的挽歌,表達文人面對時代的變化怎么辦,小說篇幅不長但主題宏大。
劉斯奮的另一個成是美術創作,他始終堅持中國畫的傳統優長,穿梭于人物、山水、花鳥三種題材之間,銳意創新,被譽為當代文人畫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繪畫堅持以線造型、以簡馭繁和偏于寫意三大中國畫的傳統優長,表現出民族審美自信。其中,尤以用大寫意的手法表現當代生活的人物畫作品,具有學術上的突破意義;山水畫則充分發揮自身深厚的古典文化修養,注重意境的追求與營造。
與研討會同時開幕的“劉斯奮書畫作品展”,展出了其近年創作的山水、人物、花鳥繪畫作品和書法共50件。“劉斯奮的藝術自成一體,不能以學院標準來品評,以文人從事繪畫,所以繪畫具有濃厚的文學性和詩性,構圖用筆用墨果敢自信,畫作落落大方,清新明快。”旅美美術家鐘耕略說,劉斯奮是一個通才,作品里蘊含多種元素,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南方日報記者/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