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宗城:《九月火車》:告別理想的背后,是這一代青年的集體難題
更新時間:2018-01-05 來源:廣東作家網
我想在世界這個大海上乘風破浪,在海的另一邊,有著我們所不知的廣闊天地。
——《坂上之云》
青春
相看無言
《梵高先生》大賣,詩人卻已消失。兄弟二人走在人生的岔路口,命運卻給他們開了玩笑。《九月火車》在倉促中書寫了幾位青年人的起起落落,像是一場成真的玩笑,說的人漸漸沉默。
這是青年作家周朝軍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對青春生涯和偶像作家的一次正式告別。故事里的人物有周朝軍及其親友的影子,比如男主人公周鹿鳴、周劍鳴就是作者性格的不同側面,小說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水芬小姨、佴志全、胖三等也確有其人。小說從作者的生活取經,實屬正常,卻有令小說遁入私人情緒的隱憂,不少取材私人經驗的青年作者都存在一個問題——太多自戀式的絮絮叨叨,太少對時代難題的關照。萬幸的是,《九月火車》不是一部落入窠臼的小說,作者嚴肅的創作讓小說留存了莊重的底色。
在此,嚴肅不等于規矩。青春小說最怕寫“規矩”,一些老作家不敢寫青春小說,就是怕自己過了那個年紀,寫不出青春的質感,徒留老氣橫秋。周朝軍寫青春小說有他的優勢,年紀不必說,另一個就是在社會里浸泡過,寫東西不至于太書生。《九月火車》里遍是活蹦亂跳的句子,它們彰顯出青年人的朝氣。
小說有兩條主線,分別以鹿鳴、劍鳴為主人物——第一條是圍繞周鹿鳴、水芬小姨、喬雅、大葫蘆老漢等人展開的鄉村圖景,第二條是以周劍鳴、蘇野、關琳、佴志全等鋪陳的小城青年成長史。一枚硬幣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走向,一個穿梭在師大校園、城市樓閣,一個逗留村鎮,在烈日下扛著沉重的貨箱。環境的差異磨練了他們的性格。周劍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是飛在天上的人”、“一個完全精神化了的人”,而周鹿鳴則是一個腳踏土地的人,扎實、淳樸,但滿懷了對生活的熱望。
《九月火車》是一部成長小說,在現當代文學史中,成長小說始終是一個熱門題材。無論巴金的《家》、楊沫的《青春之歌》,還是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甚至是千禧年后爭議頗多的暢銷小說《三重門》《小時代》等,他們都在呈現青年人身處時代洪流中的人生選擇,反映他們和家庭、學校、朋友乃至社會浪潮的關系。在這些成長小說中,年輕人與長輩的碰撞、個體與集體的沖突從不缺席,不同的人物往往就象征了那個時代青年群體的不同風貌。《九月火車》里有“叛逆”少年,也有青年與長輩的沖突與和解。劍鳴就是這種經典青春敘事里的典型符號,他身處哲學系,愛聽許巍的歌,組了個藍蓮花樂隊,路見不平會仗義相助。劍鳴是高度理想主義的代表,這樣的人不可避免會與規訓的體制發生摩擦,小說寫到了劍鳴參與的幾次“沖突”——當校方由于宿舍緊張把學生安排到遠離學校的劣質宿舍時,周劍鳴向校長提出抗議,代價是五門課的不及格;當學校的小賣部人員打傷學生,周劍鳴參與的“藍蓮花樂隊”朝校長頭上潑墨,周劍鳴差點被“開除”;當室友胖三在實習期間受盡折磨,又是克扣工資又是被打。學生和校長聯合起來,合力為胖三討公道。在這三個案例中,第三個最值得琢磨。如果《九月火車》僅僅呈現劍鳴與校長的沖突,那它充其量只是停留于青年與長者、后生與權威的二元對立中,人物受到“作者的規范”,反而變得淺薄單調。但在第三起事件,周朝軍跳出了這種二元對立,他把筆觸伸出學校的同時也刻畫了校長的老成周到。在這里,校長不再只是一個權威的符號,他的形象復雜豐滿起來,而學生也不再只是偏激的反叛者,他們講道理、會合作,他們也有自己的策略和矛盾。在《九月火車》中,他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校長、老師、學生,人性的豐富勻在紙上。
但這還不夠,只有這些,《九月火車》只是一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小說,只是講了一個過去、現在乃至未來都存在的套路故事。只有將人物與特殊情境結合起來,讓人物的起起伏伏與時代變遷掛鉤,小說的特殊性才能出來。比如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只是一個窮小子苦追富家女的故事嗎?不止于此,蓋茨比出身于西部貧困家庭,流淌著少數族裔的血液,無論是家境還是種族,蓋茨比(原名詹姆斯·蓋茲)都是那個時代的“下等人”,但他卻想重新追求躋身東部上流階層的黛西。于是他才鋌而走險,一邊改名換姓,扮演“WASP”(白種人、盎格魯-薩克遜人、新教徒合一),一邊販賣私酒,賺取暴利。
一部獨特的小說暗含了特定時期的烙印,是小說家對他經歷的時代的一次“歷史書寫”。周朝軍在小說中有意加入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大事件,并讓人物牽涉其中。比如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是這場災難葬送了喬雅,也深刻影響了劍鳴、鹿鳴的心態和人生選擇。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參與,個人不再是私人情緒的承載符號,他們成為了時代情緒的投影儀,在他們的身上,我們能清楚感受到歷史與個人的關系,在歷史的邏輯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身份是理解《九月火車》的重要線索。劍鳴和鹿鳴,他們身份的不同影響甚至限制了自己的命運走向。 比如鹿鳴,他是水縣瓷廠裝卸工,這一身份讓他很長時間內被輕視、被排擠,鹿鳴的階層上升通道也一度被堵死,他只能奔波于底層的崗位,在重體力勞動中度日如年。這也是為什么他對師大女生喬雅及其父親心存感激的原因,因為他們賞識他的才華,也指點了他新的人生方向。無獨有偶,在小說的支線人物中,身份對命運的重大影響也隱隱顯露。鹿鳴的大舅是“地主之后”,這間接造成了他與戀人的分開,大舅五十年未婚,他的孤獨并非某然,而暗含了時代的殘酷玩笑。同樣,小說里的“表叔”也被自己的“地主成分”耽誤,年輕時,他被上面人掉包高考試卷卻只能忍氣吞聲,就因為他的身份,是他的身份讓他受盡屈辱。
《九月火車》由此在朝氣蓬勃的理想天空下埋下悲涼的種子。個人無法選擇的身份卻成為羈絆他們一生的枷鎖,他們奮力拼搏,最終卻可能化作一場相看無言。周朝軍有他的惻隱之心,在小說的結尾,他給鹿鳴安排了一個良好的結局,帝都漂泊者佴志全和唯佳也沒被拆散。但通讀全篇,那種理想落幕的落寞感卻還是凝結于文本之中,小說里的青年人如此具有“自我意志”,但好像總逃不過命運的巨網。可以說,這部小說不是一部簡單的“青春回憶錄”,它書寫城市化大潮中“進城青年”的困窘。當農村逐漸走向落寞,謀求更好前程的農村青年不得不紛紛進城,但在陌生的城市里,他們要面對的不只是物品的劇變,還有人的思維上的微妙不同。和《平凡的世界》那一代人不同的是,這一代“進城青年”的路徑不再是“進入→返回”,而更可能是有去無回,故鄉成為一個永遠失落的圖騰。周朝軍沒有刻意丑化或粉飾農村,只是在書寫中融入了隱隱約約的感傷。
荒唐
消解堂皇
許多論者不約而同地指出——周朝軍的短篇和長篇觀感截然不同。表面上看,短篇技巧感很強,如同一座迷宮,作者通過對敘事游戲營造出奇絕魔幻的氛圍,代表作如《山東毛驢與墨西哥舞娘》《搶面燈》《雁蕩山果酒與阿根廷天堂》。而長篇拋棄了許多技巧,風格更樸實渾厚。短篇和長篇,仿佛周朝軍的兩個面向。
可細細比對,他的長短篇也有共同點。無論是《九月火車》還是《山東毛驢與墨西哥舞娘》等,一個類似于說書人的幽靈都撲面而來,他對故事有強大的把控力,且時不時顯露他的幽默甚至貧嘴勁兒。這個說書人就是周朝軍。不少論者提到了路遙對他的影響,但讀到這些作品,我想到同樣來自山東的蒲松齡。周朝軍擅長寫有志怪氣的小說,他能在平凡生活中提煉出詼諧甚至詭異的一面,但他不急于批判,他的文字不是長槍大炮,比起控訴,周朝軍更傾向瓦解上到意識形態、下到家長里短的“假大空”。《九月火車》蔓延著戲謔氣,崇高和權威在此被迅速消解。周朝軍慣常于通過修辭來形容集體行為的荒謬,如描寫一次集會:“學校大禮堂委實壯觀,黑壓壓一片五千多個腦袋,給人一種想要收割的沖動”,又如他對劉教授演講的敘述:“劉教授按小時收費,單價四萬。金碧輝煌的大禮堂里“哈欠”與“屁響”此起彼伏,胖三無奈從口袋里拽出一本《少兒不宜》,讀了起來。”這些都令堂而皇之的景象瞬間變得荒唐。
如此書寫也是對流行青春小說的顛覆,或者說——《九月火車》呈現出青春小說的另一種寫法。這些年,我們在不斷貶低青春小說,由于市場和權威的錯誤引導,以及快餐式青春小說的大行其道,青春小說被圈定為“幼稚文學”,寫青春小說被視作過家家、格局小,擺脫青春小說,進入“后青春創作”卻成為作家成熟的體現。但是,通觀文學史,不少經典作品卻都是青春小說,司湯達、菲茨杰拉德、莫迪亞諾、巴金、路遙、余華等,他們筆下的青年具有穿越時間的魅力。說到底,問題不在于青春,而是怎么寫青春,市場上流行的所謂青春小說,根本談不上文學,只是如同《小時代》般的拜物教幻夢。
青春小說其實很難寫,想出新意不易。在國內新一代作家的青春小說中,返璞歸真的《九月火車》反而有別致的色彩,少了大都市的琉璃瓦,卻自有蒼茫大地上的靜水流深。市場上需要像《九月火車》這樣的作品,讓更多讀者和批評家意識到青春小說的不同寫法,為青春小說正名。
不過,《九月火車》仍存在一些瑕疵。周朝軍時而簡省,但有時寫脫了,在枝葉處卻有點啰嗦。一部好的小說像貴人身上的衣裳,布料得好,但不必臃腫,里三層外三層,饒是金銀加身也累贅。《九月火車》總體讀來酣暢淋漓,但若干部分仍有阻塞感,這與小說枝葉處的“贅語”有關。
也許是考慮到市場,小說在一些用詞上稍顯“陳詞濫調”,折損了整體的文學品質。例如:“臉上仿佛凝結著一層霧,憂郁而深邃”“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等,這些用詞既缺新意,也顯牽強。這不是作家的個別現象,當代青年作家,受制于市場與閱歷,在詞語的咂摸上有待提高。一部小說的高低,有時就看陳詞濫調去除的程度。有些形容可以,但就因為別人用多了,它的光澤便也腐朽,你再用就輕易了些。這一點是周朝軍需要注意的。
另外,小說的結尾也值得商榷。雖然邏輯上可以成立,但通篇讀來,仍令筆者感到刻意,細細思之,小說的悲喜轉折仍可斟酌,因為缺乏分寸得當的鋪墊,突然襲來的悲就顯得突兀,進而影響了整部小說的情緒遞進。
野望
一次飛翔
瑕不掩瑜,《九月火車》仍是一部可讀性強的小說,更重要的是——它有更深刻的關照。一部優秀的小說,可以將作者的“私我”與千千萬萬陌生人聯系起來,讓小說不再只有“我”,不再只是個人的孤舟,而恰好成為時代的十字路口,時代的共同經驗在此重逢。這樣的作品才有可能觸發普世的關懷。要寫出這樣的作品,必須對時代有足夠敏感,也必須跳出自己的小確幸,感受他者與這個世界的溫度。在《九月火車》中,周朝軍寫下劍鳴、鹿鳴的成長史,通過他們的成長,我們這個時代的身影也在漸漸露出,城市化浪潮、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等,這些不陌生的詞匯,也是時代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九月火車》包含它們,這絕非虛筆,它反映出作者本人的文學觀。文學,不只是為了文學,還可以有社會的擔當和對人的關切。
周朝軍說:“一個有野心的作者是不該站在前人的背影里寫作的。”他喜歡路遙,但斷不會做什么路遙第二,周朝軍正處在一個寫作生涯的關鍵期——擺脫前輩陰影,自己野蠻生長。每一個新作者或多或少都有過模仿期,但他們要更進一步,就必須樹立自己的風格。閱讀周朝軍的早期作品,你讀得出他的模仿,但以《九月火車》為標志,他在嘗試琢磨出自己的語言風格。甚至,當我們將《九月火車》與周朝軍的短篇結合,我們會發現他在經營著自己的文學世界,一些人物在不同小說中穿插,如“賈先生”,他已經在《山東毛驢與墨西哥舞娘》和《沂州筆記》中登過場。可以預測,未來會有更多人物多次出現在周朝軍筆下的“沂蒙”。當一位作家找到自己的文學坐標,他的寫作即可翻開新的一頁。
如果說小說家由淺入深的創作像一次長途起飛,那《九月火車》就是一次令人驚艷的試飛表演。周朝軍即將三十而立,但對于寫作這個行當,他足夠年輕,將來,這位飛行員能夠去到多遠,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