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張德明:南海邊,活躍著這樣一群詩人
更新時間:2018-01-05 來源:廣東作家網
在2017年第7期《詩刊》上半月刊上,我讀到了湛江詩人梁永利的三首詩:《夏日》《種草》《獨善其身》,最后一首有云:“輕軌不知前方多遠/甲殼蟲的想法,在沿海流行/漁網嘲笑落水的陽光/象銀鱗,荼毒太多的興趣/鄉下,一個碼頭失去停泊的地位/纜繩綁定行走的神經”,對現實的不甚滿足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呼之欲出。這已經是梁永利第三次在詩歌界最高級別的刊物上發表組詩了。2017年是詩人梁永利的創作豐收年,除《詩刊》之外,他的作品還在《星星》《綠風》《詩林》《延河》《詩選刊》《中國詩歌》等省級刊物上頻頻亮相,引起詩壇的廣泛關注。
在地處南海之濱的港城湛江,活躍著一群詩心飽滿、詩情縈懷的詩人,他們常在一起交流創作心得,切磋詩歌技藝,并不時將自己的作品投遞出去,發表出來。這群有理想有追求的詩人,擁有一個日益響亮的名字——“湛江詩群”,梁永利正是這個詩群的重要成員。這個詩群中,除梁永利外,還有好幾位都是《詩刊》的常客,如黃鉞(參加過“青春詩會”)、陳志勇、趙金鐘、張德明等,他們的創作或評論,近些年來幾乎每年都能在《詩刊》上找見。
更多的詩人們,在“湛江詩群”這個大家庭里,彼此鞭策,相互促進,正向詩歌的康莊大道扎實邁進。因為有多年創作散文的文學歷練,進入詩歌領地不久的符昆光,很快在這塊圣土上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2017年成為他詩歌才華散發的井噴時段,僅這一年,他的詩作陸續登上了《星星》《綠風》《延河》《敦煌》《中國詩歌》等重要詩歌刊物的版面。2017年,他還自掏腰包,創辦《海岸線》詩歌季刊,為“湛江詩群”開辟一個發表詩作、聯絡外界的文學新陣地。習詩多年的袁志軍,由于身任一家企業的管理人員,平時行政忙碌,能用于創作的時間微乎其微,但為繆斯誘惑,他還是會擠出時間,不斷寫下從心靈中淌流而出的晶瑩文字,這些閃光的文字,2017年陸續在《星星》《綠風》《敦煌》等省級刊物上發表出來。70后詩人林水文,大學時代就迷上詩歌,但因為生計原因而被迫中斷多年,這兩年他才重新“歸來”,白天做電腦維修生意,晚上讀書寫詩。自從加入“湛江詩群”,他的詩情完全迸發出來,2017年已在《星星》《詩選刊》《詩潮》等省級刊物上露面10余次了。
“湛江詩群”成立不到兩年,現有成員不足20位,但創作實力不容小覷,僅2017年,他們就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詩作300多首,發表文學評論近40篇,在民刊和網絡發表(準發表)的詩作,更是不計其數。這種生機盎然的創作態勢,被詩界同仁稱之為當代詩壇令人艷羨的“湛江現象”。除了上述提及的幾位外,詩群中還有好幾位年富力強的60后、70后詩人如梁雷鳴、劉衛、凌斌、黃藥師等,詩才和顏值同樣高的女詩人,如龐小紅、楊梅、陳雨瀟、林改蘭、張玲等,以及80后(準80后)詩歌新銳史習斌、程繼龍、黃成龍等。這些詩人如同冉冉上升的新星,正在南海之濱、紅土地上散放出日益耀眼的輝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衡量一個國家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標尺,而情深意濃的詩歌,一定意義上構成美好生活向往與追求的象征,理應受到人們足夠的尊視和看重。如果說“輕軌不知前方多遠”的輕嘆,似乎暗示著尚未開通高鐵的湛江至今還給人一絲生活上的不便和遺憾的話,那么到了2018年,隨著幾條高鐵的相繼開通,湛江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數將會迅速飆升,在南海之濱活躍的“湛江詩群”詩人們,他們歌吟湛江、頌贊祖國、表達內心的那些優美而抒情的分行文字,必將順著高鐵的快車道,飛快地傳播開去,傳遍祖國的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