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許鋒:把心底的灰塵沖跑
————讀耿立《會飛的春天》
更新時間:2018-01-03 來源:珠江晚報
我的課堂上,一些大學生玩手機游戲,無論我怎么提醒、嚇唬,甚至是“侮辱”——朽木不可雕也,都無濟于事。除非我走近他或她,他們或她們,行為才有所收斂。我不明白這些學生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不是他們肚子里的蛔蟲。
一代代人,似乎總有一些隔閡,一些不理解,匪夷所思。
那么,我們了解孩子嗎?
孩子的世界似乎是簡單的,這是由于他們的心靈纖塵不染。而且,我也相信,無論生活如何變化,成人世界的紛紛攘攘與孩子無關。孩子的心靈也許是這個世界上的最后一片凈土。
如此,為孩子們寫作便是一件高難度的事。
耿立正在實踐。
耿立是大學教授,年過半百,從事教學之余,一直致力于散文寫作——不是小情調的“小散文”,是充滿鄉土氣息和人文關懷的“大散文”,這似乎才是符合教授身份的寫作。可是,當我讀到他的兒童詩集《會飛的春天》后,我覺得自己的心靈被觸動了。
這是寫給孩子的歌謠。
會飛的春天
耿立
在樓道里,我看到一只蝴蝶
色彩斑斕
就像一朵花從籬笆里
偷偷地飛出來
她飛過我的頭頂
想在我的肩膀棲息
我伸出手
想把她捧到手上
我知道,這是會飛的春天
我捉不住的
她要給很多的家庭送去溫暖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經》里的很多詩歌更是勞動人民的號子。耿立身為大學教授,自然知道詩歌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意義。他說:“兒童接通詩歌的DNA,長大后,是心有詩意、懂情趣、知生活的人。”
今天的兒童便是明天的成人。實際上,詩意正離我們遠去,似乎不經意間,夢幻、清新、唯美、靈動、跳躍的圖畫,古代先民夾雜著青草氣息、無憂無慮的生活與我們的距離漸行漸遠,甚至遙不可及。我們有多久沒有陪孩子追逐蝴蝶了?我們有多久沒有跟孩子捉迷藏了?我們有多久沒和孩子一起吹柳笛了?恍如隔世。
沒有了詩意,生活只剩下柴米油鹽,追名逐利。我們一身的汗腥、銅臭、酒氣,阻隔了孩子投向我們的彌足珍貴的純真與清澈。
還好,有耿立這樣的寫作者,肯放下架子,以一顆童心書寫動聽的歌謠。
太陽
耿立
早晨的太陽
是不長蛋殼的蛋黃
是心急的小母雞
一不小心生在了大地上
那么松軟
又那么的香
好像把雞蛋餅攤開在大地上
在耿立所營造的詩意里,孩子們好奇地打量花朵、動物,仰望頭頂的白云、太陽、星空。孩子們看到蒲公英舉著小傘在半空游蕩,思考著什么是故鄉;土豆睡在泥土深處,它說,泥土就是它的故鄉……
讓孩子讀詩是對語言最好的親近——自然,我們應該讓孩子遠離那些混雜了“添加劑”的“毒物”,混雜了成人世界有色的精神垃圾。讓世間的一切美好——泥土的芬芳,爛漫的春天,自然而然的愛,滋潤孩子的心靈。
《會飛的春天》能不能帶給孩子詩意與想象,要問孩子,但耿立以“復歸于嬰兒”的寫作態度至少讓許多忙忙碌碌的寫作者汗顏,我們是不是該捫心自問,我們為孩子寫了什么?我們的文字孩子們能不能讀?
遲早,孩子們日漸豐滿的羽翼會擁抱我們所處的時代,只是,當他們走向生活時,我們是不是都希望他們能“把心底的灰塵沖跑?”(《琴聲》)
耿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教授,當代著名散文家、詩人。2014年第5期《北京文學》封面人物。獲人民日報社與中國作協“美麗中國”獎、第四屆在場主義散文獎、第六屆老舍散文獎。作品多次被《新華文摘》和國內多家權威選本選載。
《會飛的春天》 耿立 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6年6月 定價2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