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中國第一個海洋詩會!粵港澳詩人共赴伶仃洋吟游唱詩
更新時間:2017-11-16 來源:騰訊大粵網·中山 端美傳媒
為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由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廣東省作家協會為指導單位,中山市政協委員學堂、中山市火炬開發區、中山海事局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行”之“新詩百年:2017粵港澳大灣區海洋詩會暨‘魅力灣區詩如畫·秀美西江博愛情 ’”活動,于2017年11月15日上午10:00在廣東中山伶仃洋海域舉行。
旨在以詩歌為媒介,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
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原《詩刊》主編葉延濱,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廣東省作家協會原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楊克,孫中山先生曾孫、孫中山中心基金會主席孫國雄等嘉賓,與粵港澳大灣區9市詩歌學會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的詩歌機構的詩人代表參加了活動。
隨著嘉賓拉開紅色綢布,五艘船模展示在大家面前,“新詩百年:2017粵港澳大灣區海洋詩會”暨“魅力灣區詩如畫·秀美西江博愛情”活動正式啟動。
五艘船分別是鄭和寶船,三艘以中山命名的船——“中山艦”、“中山號”高速客船、“中山輪”應急搜救拖輪,以及中山海事局自行設計的中山海事概念船。五艘船從古至今,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
詩會上,中山政協與江蘇太倉政協正式建立友好合作關系,中山市沙溪鎮與太倉市沙溪鎮簽訂了友好城鎮協議。中山市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太倉是鄭和下西洋起錨地,同為海上絲綢之路上重要節點城市。江蘇太倉市政協主席邱震德表示,兩地是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走到了一起,這是兩地政協的一次結緣,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平臺進行更多的交流。
從古至今,人們對大海充滿了向往和熱愛之情,有關大海的詩歌更是數不勝數。廣東省文化學會對古今中外和海洋有關的詩歌進行了一個評選,現場由廣東省文化學會副秘書桑慧慈為大家宣讀“古代十佳海洋詩歌”、“中外十佳海洋詩歌”和“當代十佳海洋詩歌”評選結果。
著名詩人丘樹宏的大型組詩《海上絲路》入選當代十佳海洋詩歌。
古代十佳海洋詩歌:
王之渙:《登鸛雀樓》。
李?白:《將進酒》。
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張九齡:《望月懷古》。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曹操:《觀滄海?》。
元稹:《離思》。
蘇軾:《臨江仙》。
韓愈:《精衛填海》。
黃遵憲:《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中外十佳海洋詩歌:
普希金(俄):《致大海》。
惠特曼(美):《在大海的船艙中》。
佩斯(法):《海標》。
海涅(德):《大海有它的珍珠》。
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
艾青:《盼望》。
郭小川《致大海》。
蔡其矯:《濤聲集》。
顧城:《分別的海》。
海子:《面朝大海?》。?
當代十佳海洋詩歌:
張永枚:《西沙之戰》。
舒婷:《致大海》。
鄭愁予:《鄭愁予的海洋詩》。
丘樹宏:《海上絲路》。
韓東《你見過大海》。
葉?舟:《海上絲路》。
樂冰:《南海,我的祖宗海?》。
冬冬:《中國海之歌》。
玉上煙:《大海之歌》。
藍冰:《關于海的四首詩》。
海洋詩歌朗誦會
現場,廣東省朗誦協會、中山市朗誦藝術學會的各位朗誦名家為大家深情吟誦各個城市和古今中外海洋詩歌的代表作品。朗誦會分為“一衣帶水情”、“海納容百川”、“天下向蔚藍”三個章節。朗誦家們滿懷詩心,放歌大海,吟唱出了對大海的無限向往。可以說,這艘游輪將承載著粵港澳大灣區詩人的情懷,面向海洋,面向更遼闊氣勢和的方向,映襯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這也是詩會的總策劃、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策劃組織此次活動的初衷,他將詩會放在伶仃洋海域的船上舉行的創意,也讓在座所有詩人倍感耳目一新、詩意盎然。
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原《詩刊》主編葉延濱接受采訪說,十九大以后,中國人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在新時代,我們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中國要走向世界,重新回到世界舞臺中心,那么一帶一路是我們回到世界中心很重要的一個象征, 我們在海上舉行大灣區海洋詩會表明了我們詩人歡欣鼓舞迎接新時代,同時表明了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愿景,也充滿了希望。
廣東省作家協會原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楊克表示,中國一直特別強調黃土地,對藍色國度表達不夠,在海上舉辦這個詩會,特別有意義和價值,在全國是第一個,可以說是一個創舉。
活動當天下午,還在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舉辦了“新詩百年:2017粵港澳大灣區海洋詩會詩歌進校園“暨“詩潤初心,雅溢校園”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首屆校園詩歌文化節活動,海洋詩會的詩人走進校園與大學生交流。
校園詩歌節啟動儀式上,葉延濱對學生們說:“你們走向的是一個美好生活的時代,而詩歌會告訴你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丘樹宏還特別用了一首小詩歌鼓勵大家:“遠方之所以為遠方,是因為你在遙望。出發吧,只要你抬腿,遠方就在你的腳下!”
啟動儀式結束后,學生們分組與詩人們進行了互動。通過分享交流,火炬職院的學生對詩歌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詩歌啟發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