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炳銀:穿越歷史 馭風而行
——讀黃剛《馭風而行:孫中山文化高鐵行紀實》
更新時間:2017-10-25 來源:廣東作家網
黃剛的這本《馭風而行:孫中山文化高鐵行紀實》,是一本帶有分明新聞紀實性特點的文本,但又是一個有不少思想情感蘊含表達的文學性記錄的寫實作品。其新聞性特點和蘊含情感的文學表達,使這部作品兼有新聞和文學兩方面的品性。
2016年,時值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為了尋求一種新的紀念和繼承方式,在政協(xié)中山市委員會主席丘樹宏主持下,創(chuàng)新性地策劃了一次具有全新思路表現(xiàn)的紀念方式,這就是組織有關專家、媒體和孫中山先生親屬人員參加,以孫中山先生曾經非常癡情的鐵路建設構想為線索, 乘坐高鐵先后奔赴廣州、長沙、武漢、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尋訪考察,從而深入地感受孫中山先生當年的“今日之世界,非鐵路無以立國”、并有“舍政事,專心致志于鐵路之建筑,于10年之內筑20萬里之線”的宏愿和“振興中華”的信念情感,進而探訪由孫中山的思想精神和經濟文化追求而形成的“孫中山文化”存在現(xiàn)象。黃剛的這部作品,就是對這次莊重嚴肅,同時也是深入認真的文化行動的跟蹤紀實。
這次活動,原本是政協(xié)中山市委員會組織的一個紀念活動。但是,因為孫中山這個人物本身的歷史活動存在及其影響,因為他經歷活動的國家歷史性內容影響,就很自然的跳出了中山市的范圍局限,而帶有很多國家全局性的表現(xiàn)和影響了。十分值得也應當給予很好的表達記載。這次活動,從中國的鐵路歷史建設切入,十分富有眼光和創(chuàng)意。中山先生,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政治家,是他為代表標志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統(tǒng)治而走向共和。同時他在改變了中國的政治體制后又以《建國方略》和《實業(yè)計劃》等為代表,非常具體的提出了重大的國家經濟建設構想,而在這些構想中,鐵路建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因此,沿著鐵路建設歷史這條線索延伸,既可走向中山先生當年的宏愿激情,也可以走向當今的現(xiàn)實,是如同在歷史中穿行,在一種以鐵路建設為通道探尋、感受、觀察孫中山作為和中國歷史改變的旅行。這一次的穿行和旅行,有近代史研究的專家,有當今的媒體人員,有孫中山先生的后裔親屬,是一個融偉大人物生命經歷、歷史重大事變、政治文化、經濟建設和生命親情的豐富多樣的感知溫情活動。黃剛的作品,為這次活動傳遞了大量的信息,也真實地記錄了參與者在不同的歷史點位對象上感受、理解、記憶孫中山先生的現(xiàn)實認識和情感,在一個小的活動中包含了歷史現(xiàn)實的豐富內容,具有信息和情感的豐盈特點。
中國的文學,歷來具有明顯的記人、記事、記情的特點。因此非常重視作品選擇表達的題材對象,看其是否在社會歷史生活中和人們的精神情感與日常生活中存在有益的價值。所謂“言之有物”、“文以載道”、“經世致用”、“實錄”,以司馬遷《史記》為代表的紀實傳統(tǒng),是中國文學的根脈和精髓所在。黃剛的這些帶有真實活動紀實特點的文字,或許作為文學對象還存在一些不足,但作為一個有內容、有思想見識和情感蘊含的書寫文本,是富有不少積極價值的。所以,我樂意以此短文向讀者推薦!
(作者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研究員、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