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nèi)容
李德南 | 《有風自南》
更新時間:2017-10-18 來源:廣東作家網(wǎng)
李德南《有風自南》?
出版社: 廣東花城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7月1日)
精裝: 248頁
開本: 32
書號: 978-7-5360-8142-4
定價:35.00元
內(nèi)容簡介:本書是一本隨筆體評論集。書中既有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一些重要問題的辨析,比如非虛構(gòu)的理論與實踐困境、當代小說的問題及其出路等,也有對昆德拉、梭羅、麥卡勒斯等大師的凝視以及對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的解讀。全書的行文立意,可看出作者對斯坦納如下觀念的追慕:“文學批評應該出自對文學的回報之情?!?/span>
作者簡介: 李德南,1983年生,上海大學哲學碩士、中山大學文學博士,現(xiàn)為廣州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研究院青年學者、專業(yè)作家,兼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導師等。中國作協(xié)會員。著有《“我”與“世界”的現(xiàn)象學——史鐵生及其生命哲學》《小說:問題與方法》《有風自南》《途中之鏡》《遍地傷花》等。獲《南方文壇》年度優(yōu)秀論文獎等獎項。先后入選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人才、羊城青年文化英才、廣東省青年文化英才。 ?
序
李德南
因為機緣巧合,去年接連和出版社簽了五本書的合同。除了一本需要從零開始,得一個字一個字地完成,另外的都是以現(xiàn)成的文章為基礎(chǔ)來編選。這樣的出版密度,既給了我不少壓力,也讓我得以相對全面地回顧自己的寫作。
眼下的這一本,所選的文章大多篇幅不長,都在五千字以內(nèi),屬隨筆體或準隨筆體。在寫作篇幅較長的學術(shù)文章尤其是專著時,我力求用清晰、準確的學術(shù)語言來表達,甚至會刻意回避詩性語言。因為詩性語言是有彈性的,它的無限,既能帶來思想的擴展,也可能成為思想表達的障礙。詩性語言也是美的,能給人帶來無可替代的愉悅。在學術(shù)文章中使用詩性語言,理想的時刻,是能夠以美啟真;不理想時,則會讓語言進入空轉(zhuǎn)的狀態(tài),甚至會造成思想的癱瘓——如此,美則美矣,卻終歸是一種蒼白的美。長文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一旦失敗,代價也非常巨大。因此,我更多是在寫作短文的時刻,接受這種美和無限的誘惑。我同時希望,這些短文中能有些個人的性情與偏好,在文體方面也能稍稍做些不同的嘗試。至于這種做法得當與否,這些嘗試孰好孰壞,真正有評判權(quán)的,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讀者諸君。
書中的文字,最早的寫于2006年,最晚的,則寫于今年。那些較早時寫的文字,之前入集的并不多,這次也只是選取非常有限的幾篇。面對它們,我既感到有些陌生,也有些自珍的意味,因為從中可以隱約看見個人的過往歲月。所關(guān)心的話題,若是到今天再動筆,看法自然會更成熟,然而,十年前看取事物的那份新鮮與熱切,卻未必是今天的我所依然具備的。這就是時間的力量,似乎比人的自由意志要強大得多。可是不管如何,我還是希望自己以后在不同階段都能寫些文章,即使沒有大的社會意義,更不可能不朽,也不妨作為個人生命的記錄,以便回望來路時能夠找到些許路標。
之所以以“有風自南”作為書名,則有很具體的原因。從出生到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時間,我都在南方生活,在南方寫作。我并沒有仔細想過南方對我有怎樣的影響,但我想,影響肯定是有的,那應該是潛移默化式的吧。我想起了南方的風,通常不大,也很少是凜冽的;多是微風,帶有水汽,溫潤,清新。有風自南,這樣的時刻是美好的,甚至稱得上美妙。那就以它來作為書名吧,既借此表達我對南方的熱愛,也借此表達一種自我期許——希望我的文字也能帶有些許南風的氣息。
文字的結(jié)集出版,自然是要面向公眾的。而這一本,我卻希望它在面向公眾的同時,也能有些私人的意義。這幾年,我好像越來越習慣于以寫作為業(yè),也越來越習慣于獨處??墒俏疑钪抑阅軌虬灿谶^這樣的生活,是因為我同時屬于另一個世界:一個有情的精神世界。我并不孤獨。在那個更大的世界當中,有和我一樣努力以寫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朋友們,他們比我做得更好,也更徹底。我的朋友文珍和蔡東,便是這個世界的一員。她們先后以印象記的方式,記錄下了這個世界的一些美好時刻。于我,這是難忘而珍貴的記錄。感謝文珍和蔡東慨然同意我將她們所寫的兩篇文章收入此書,我希望以此作為友誼的見證,也希望能在同代人的互相砥礪中繼續(xù)前行。
花城出版社的文珍老師與周思儀編輯為此書的出版做了辛勤而出色的工作,在此一并感謝。
2017年5月8日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