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梁鳳蓮:廣州本土文學創作的提升之路
更新時間:2017-10-18 作者:梁鳳蓮來源:羊城晚報
本土創作三理念
指認一個地方的山川形勝草木情懷,指陳一座城市或是鄉村的風土人情世相變遷,離不開文學藝術反復的描述與歌吟,離不開藝術創作作為題材不同角度與用心的呈現與表達。歷來是,但凡歷經文學藝術的洗禮與記載的,都更能深入人心且流傳久遠。由是,言及本土題材的文學創作,倡導秉持三個理念——
一是歷史感,也就是必須具有本土意識。
人與事都是歸棲于特定的歷史與地域,也就是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個人史也是社會史,文學藝術創作設若沒有歷史感,就如一滴水缺失了流脈或者河床,沒法由涓涓細流集聚成河,滔滔歸赴大海;就如一粒種子,離開了土壤或者土地,沒法扎下根來持續生長。一滴水與一粒種子失去了河床和土壤,就會在時間里蒸發或者化為塵埃。所以,具備歷史感是本土題材創作必須配置的自覺意識,進行縱向的開拓與橫向的挖掘,這樣的本土創作才會擁有相應開闊的視野和高度。
二是文化感,也就是必須具有本土情懷。
生命的展開,社會的流變,無疑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與呈現的,不同的背景,就會有不同的人與事的演繹,抽離了文化背景的文學藝術創作,就沒有了依托與歸屬,其展示也就缺失了扎根性。文化感是柔軟的,就彌散在生活的點點滴滴里,其生命就是生活的細節,而文化感又是堅硬的,輕易不會中斷或者消失。除了歷史遺傳的硬件,諸如遺跡或者仿古實物,更需要有口耳相傳、浸淫領會的軟件,用各種不同的藝術展示方式,來傳承進而傳播文化的演繹。
三是地方感,也就是必須具有本土特色。
按照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段義孚的說法:地方感的標準模式強調經過一段時間后獲取直接而復雜的體驗,訴諸常識,而在標準模式之外還存在未經漫長的體驗而產生的精神層面的強烈情感,最具代表性的是對神圣的空間和神圣的地方的敬畏感。從特色就是風格這種看法著眼,建立本土文學的風貌風格,就是要彰顯本土特色與本土品質,也就是說,要有與眾不同的面孔與風范,要有獨樹一幟的標識,要能作為引領對這片土地認知的風向標,能代表引領這片土地文學藝術創作向前挺進的旗幟,而非被淹沒或被忽略。
繼往開來的必由之路
廣州要培育建設成為世界文化名城與樞紐型網絡文化體系,無疑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與創新價值。焦點與方向,就是如何具有中國風范、廣州特色、國際水平,以更有效更到位更有代表性地展示廣州文化藝術呈現的風貌。
理念一旦明確,文化廣州的整體風采,內涵與外延是什么、如何界定,顯然就得到了落實。這樣的戰略定位,無疑是訴求于廣州文化的傳播要有什么樣的效應,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顯然,這離不開具體實施的措施與策略。
世界文化名城當有與之匹配的文學藝術創新品牌與杰出的作品成果,不能停留在規劃設計上,不能單向滯后。如何定位廣州的文學藝術創作的價值與影響效應?如何設計廣州的文學藝術創作體系的建構與完善?如何規劃廣州文藝的體系功能?也就是說如何讓文藝創作成為城市歷史文化的記錄與呈現的重要載體,成為城市文化與城市精神的代言與藝術詮釋,這顯然就是早前提出與導向的粵派批評需要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以一座有活力有動力有前景有規模的城市而命名的眾多研究的廣州學,所需要圍繞與展開的相關系列研究。
都說理論之樹常新,而理論具有綱舉目張的功效,沒有理論的導引與目標設置,實踐就會失去方向感,失去總結與提升的機緣。如是:一、不必過分強調廣州城市的、本土的文藝創作的差異性、獨立性、不兼容性,本來文藝創作是具有交流、分享與互補的功能,需要做的就是將本土文藝創作回歸應有的本位,風土民情,廣州本色,是本土表達應有之義。二、文藝創作既要面向歷史傳統,也就是關于真善美的永恒命題,也要面向當下,面向共同的生存發展的話題,面對如何把有價值的傳統帶到未來的構想與實踐。只有超越區域局限,具有大視野與大格局,文化共識才有普泛效應。三、廣州作為一座具有文化獨特標識的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參照系?什么樣的有效的參照系能更好地提升本土藝術創作的水平?關鍵還是把支點放在力求完善自身的實力展示,把似乎難以歸類的、似乎也言說不清的廣州的唯一性與獨特性更加有效地放大和突顯出來。這應該成為返本開新、繼往開來地發展的必由之路。
廣州文藝創作的生機與繁榮,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與別的城市不同,廣州的示范意義在于超越式的發展。所以,需要采取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去總結現象,發現規律,超越自我,而不是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用過往經驗限定現實進步,唯有如此,廣州本土文藝創作的新氣象才會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