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林馥娜 | 《我帶著遼闊的悲喜》
更新時間:2017-10-16 來源:廣東作家網
書名:《我帶著遼闊的悲喜》
作者:林馥娜
開本:32開
定價:30.00元
出版發行:陽光出版社
版次:2016年12月 第1版
書號:ISBN 978-7-5525-3339-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6)第315841號
◇名家點評:
吉狄馬加(著名詩人):
林馥娜用女性的敏銳讓修辭在詩中把深刻的內涵表達出來,即如是詩中的隱喻運用也非常貼切,讓閱讀者能在瞬間的閱讀中感覺到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關注現實,關注生活是林馥娜詩歌里一個沉重的主題,她的表現冷靜得讓人驚訝。用樸素的語言把一種沉重輕輕地掂在了每一個讀者的心頭。憐憫、傷痛、悲憤甚至嘲諷批判的意蘊充滿了字里行間,但又表現得不露聲色,象一個歷盡滄桑又深藏不露的老者,正是這種鎮定和冷靜的敘述方式讓她的文字有了質感,有了力度和強度。
謝有順(著名批評家):
因著當下的詩歌日益成為一種紙上的技藝、寫作也正在成為一種養病的方式,通過詩歌,已經很難再喚醒人們對于生活和靈魂的信任。但我喜歡讀林馥娜的詩,因為她的詩,是把一個真實的世界給人,把人心的溫暖給人。她的寫作,是用一種人性鉆探另一種人性,用一個靈魂把另一個靈魂卷走。進入她那簡明而沉著的語詞世界,你會發現,生活即便灰暗,充滿渣滓,我們依然有理由對現實和未來深懷信心——這就是詩歌中人性的力量。有人說,人性是鐵,詩是鋼,而林馥娜正是以詩歌寫作的方式,展示出了自己堅硬的生存鋒芒。她的寫作,并非自我裝飾和無病呻吟,相反,她是在用詩歌來修補自己生命中的殘缺和軟弱,并以此來擴大自己的胸襟以及她對苦難世界的同情。
黃禮孩(著名詩人):
林馥娜的詩歌囊括著多姿的面孔、多元的觸角和豐沛的情感,在物我轉換之間尋找到優雅得體的姿態和精神的微光。在展示生活的熱情和渴望之際,她的有所思內化為感性又細密的語言觀照,在不緊不慢之處獲得生命的喜悅和自我的覺醒。如果詩歌中蘊藏著真實和誘惑,那么一種介于現實與夢幻、記憶與想象之間的文本就有了蓬勃的呈現,林馥娜追尋的正是這樣帶著遼闊悲喜的詩歌境界。林馥娜的詩歌因為對生活范疇的把握、人物命運的深悟,從而在蒼茫人世里獲得了生命的律動和精神層面的回響。
◇林馥娜詩歌:
◆當她老了
成為門檻上一道風景的時候
過去與未來就隔著一條石檻
一生中的角色,已在八卦村過片
也曾做夢,在天上飛翔
做母親,在地上耕耘
做女人,在匍匐與揚鞭中翻筋斗
而今,性別與身世已無關緊要
那些魚貫而來的男男女女,各自帶著小部分的她
似浮云掠過。沉默是永恒的留白
不問歸去何處
自然即皈依。當肉體躺倒
豎著便是主,橫著乃為禪
◆愛丁堡的海
鷗鳥盤旋的街道深處
有高懸的大海
它可像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張開浪的鷹爪
或如埃舍爾的瀑布循環傾瀉
但它在風笛的悠揚中斂住自己
就像量杯里帶著刻度的雞尾酒
這“藍色珊瑚礁”
靜靜地伏在福思灣
因為七月的旅程,因為八月的藝術
還有我暴露給你的軟弱
與你所愿記下的、侘寂的一切
◆清明
約好在清明節,我們好好做一場愛
從早上到中午,再從中午到晚上
不給凄風留下一絲縫隙
不給苦雨疏漏半點空間
讓做撇開經年的悲愴
讓愛堵住瘋長的墓草
摒蔽菊花臺、白燭淚、英雄魂、故人影
覆蓋腳步踩在泥濘上的滋滋聲
這樣的力度夠不夠,夠不夠
作者簡介:
林馥娜,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委員、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著有《我帶著遼闊的悲喜》《曠野淘馥》等詩歌、理論、散文集多部。作品發表、入選國內外刊物、選本,高考模擬試卷、“CCTV-10詩散作者及優秀作品”欄目。
獲首屆國際潮人文學獎文學評論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詩歌獎、廣東省大沙田詩歌獎理論獎等多種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