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_久久亚洲视频_成人久久_欧美国产激情_免费久久精品_精品视频在线看_日本福利在线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網絡文學 > 網絡文學評論

于愛成: 四對關系:對當前網絡文學的一份簡析

更新時間:2017-09-06 作者:于愛成

1994 年互聯網全面進入中國, 迄今已經20 多年。主要是1998年起,網絡文學伴隨著互聯網的腳步一路狂奔。網絡從寫手娛樂交流之地已變成了文學出版市場巨大的掘金場, 網絡文學由當年散亂的心靈絮語變成了一個浩瀚的文字海洋, 數十萬作者在這里創作, 數千萬的讀者在這里閱讀。無論大家怎么評價它的得與失, 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那就是網絡文學為中國文學的多元化形態開辟了一條新路, 使中國文壇顯露出勃勃生機。

1、觀點:概念與邊界

南京大學教授黃發有說,網絡文學作為新媒體技術與文學創作聯姻的產物,在文學寫作方面,超文本寫作的崛起打破了傳統文本的封閉結構,其開放性、自主性、互文性帶來了新的活力與可能性。【1】

廈門大學教授黃鳴奮說,在人類所曾有過的各種文學范疇中,“網絡文學”是根據作為媒體的信息互聯網絡來定義的。網絡文學一是利用新媒體容量巨大(不受書號、刊號、片號及傳統媒體篇幅等限制)的優勢,發揮利用計算機輔助寫作的長處,通過排行榜、點擊率等激勵寫手的熱情,馳騁天馬行空般的想象,生產各種各樣的巨作,希望能夠制造出各種各樣的公共話題、贏得進一步關注;二是依托新媒體即時交互的條件,捕獲各種切合情境的音像素材,通過朋友圈、粉絲群等維系情感。傳播手段和傳播內容的結合可以依托超文本鏈接、超媒體通信等實現,在用戶主導的信息加工中進行遠程交互,甚至自由轉變其形態。不僅如此,網絡文學和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網絡裝置藝術等之間的滲透日益頻繁。【2】

北京大學教授邵燕君說,嚴格來說,網絡文學并不是指一切在網絡發表、傳播的文學,而是在網絡中生產的文學。也就是說,網絡不只是一個發表平臺,而同時是一個生產空間。我們至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網絡文學的“網絡性”。首先,“網絡性”顯示網絡文學是一種“超文本”(HYPERTEXT),這個概念是相對于作品(WORK)、文本(TEXT)提出的。其次,網絡文學的“網絡性”是根植于消費社會“粉絲經濟”的,并且正在使人類重新“部落化”。第三,網絡文學的“網絡性”指向與ACG(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游戲)文化的連通性。【3】

魯迅文學院研究員王祥說,網絡文學是通過互聯網發表傳播的大眾文學,目前主要是指網絡連載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版權運作的長篇小說。網絡小說的主要種類是玄幻小說,武俠小說,都市言情小說,歷史軍事小說,它們是以大眾閱讀興趣為依歸,反映大眾價值觀,以“讀者選擇”為運營模式而存在。它用小說的藝術形式為廣大讀者提供心理補償,情感滿足和娛樂消遣的功能。在提供快感與美感體驗,創造快感模式和小說類型方面,網絡文學已經大面積超越明清小說、西方大眾小說。【4】

上述觀點各有側重,但綜合起來,大致能夠反映主流網絡文學批評界對網絡文學的定義,即并不僅僅視網絡為一種寫作傳輸介質,不是取“文學在網絡”這樣一種比較廣義的網絡文學概念,而是將網絡文學視為在網絡上連載,并在網絡上生產意義,具備不同于紙質寫作的新文學屬性的文學形態。

網絡寫作源于數字傳媒平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如歐陽友權正確地指出的,數字技術為文學生產提供了最理想的媒介和載體,為社會公眾創造了“人人都能當作家”的入門契機。在網絡語境中,寫作者的身份被抹平,發表作品的門檻被拆卸,“把關人”黯然退場,無邊無際的虛擬空間向每一個人開放――寫還是不寫,發表還是不發表,以及寫什么、何時發等,都在網民自己的掌控之中。懷揣文學夢者可以在這里圓夢,消遣休閑者可以在這里找樂,才華橫溢者盡可以在這里施展文學才華。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日漸普及,博客、微博、微信和社交網絡大范圍興起后,第五媒體日漸從“宏媒體”和“元媒體”走向“自媒體”,文學的創作、閱讀和互動交流更為便捷。網絡寫作的“人氣堆”、“大躍進”現象,與網絡媒體開放、自由的文化精神和兼容、共享的技術特點無疑是直接相關的。網絡寫作的艱辛與魅惑的背后,是經濟利益驅動下的市場推力。今天的網絡文學寫作早已不是上世紀90年代起步時期的非功利介入,已經完全市場化、產業化了。隨著網絡文學全媒體、多路徑產業鏈商業模式的日漸成型,文化資本的尋租增值讓網絡文學市場競爭加劇、不斷擴容并日漸成熟,對網絡寫手資源的爭奪成為盈利“長尾效應”的頂層設計。點擊率、收藏量、點贊數、打賞數、月票榜等指標,成了寫作者奮斗的目標和時刻關注的焦點。這正是網絡寫作既有職業困頓、又有業態誘惑的原因之一。【5】

當然,網絡寫作并非人們想象中的人人都能賺錢。據統計,達到“大神級”收入千萬元的網絡作家,全國也就50多人。 “大神”之下,則是數以百萬收入平平甚至慘淡的網絡寫手。【6】

2、兩種閱讀:對書本的命運猜想

近20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一直處于突飛猛進的態勢。傳統的紙本閱讀,近幾年越來越受到網絡閱讀、以及新興的手機閱讀的沖擊。相對于紙本書籍,網絡數字閱讀以其快捷方便,得到了更多年輕人的青睞,以至于開始出現書本閱讀終結論的甚囂塵上。當然,這種論調并不適于國內,多年前,國外就有過關于書本命運的討論。

2003年11月1日,艾柯做客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以英文發表了題為《書的未來》的長篇演講。在這篇演講中,艾柯針對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Jacque Derrida)和文學理論家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等提出的“書籍消亡說”“文學終結論”的看法。【7】

艾柯說書籍的閱讀與寫作是線性的,然而,電腦所建造的網絡空間卻呈現出一個超文本結構。當越來越多的東西放到網上之后,萬維網變成了一座全世界的圖書館。正是因為有了互聯網和超文本,許多人認為書籍或者印刷文本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應該壽終正寢了。艾柯的思路與一般人不同,他首先把書分成了兩種:供閱讀的書和供查閱的書。在互聯網時代,那些供人查閱的書(如《大英百科全書》)顯然正在走向消亡。但供人閱讀的書是不會消亡的。“這不僅僅是為了文學,也是為了一個供我們仔細閱讀的環境,不僅僅是為了接受信息,也是為了要沉思并做出反應。讀電腦屏幕跟讀書是不一樣的。……在電腦前呆上12個小時,我的眼睛就會像兩個網球,我覺得非得找一把扶手椅,舒舒服服地坐下來,看看報紙,或者讀一首好詩。所以,我認為電腦正在傳播一種新的讀寫形式,但它無法滿足它們激發起來的所有知識需求。”當我們閱讀那些供人閱讀的書時,與其說我們在讀書,不如說我們伴隨著閱讀和因此形成的閱讀氛圍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思考空間或審美感應空間

就這個話題,略薩在《文學有什么用》一文中,也反駁了“現在許多人已經宣稱圖書行業已經走到盡頭”的觀點,略薩列舉說,在蓋茨看來,書籍是不合時宜的產物。他認為電腦屏幕能夠取代紙張的迄今為止所能想象到的所有功能。

略薩有力地反駁道:“屏幕真能在所有方面代替書籍嗎?我看未必。我非常清楚像因特網這樣的新技術在交流領域和信息共享方面帶來的革命,我承認因特網給我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幫助,但我對這些不尋常的方便的感激并不意味著我會相信電腦屏幕會取代紙張,或者電腦閱讀能夠代表文學閱讀。這是一個我無法跨越的鴻溝。我不能接受電腦屏幕上的非功能性的或者非實用性的閱讀行為,也就是既不尋求信息也不尋求有用的或即刻的交流的閱讀行為能夠獲得像我在讀書時得到的那種把夢想和詞匯結合起來的快樂、那種親密感、那種思想集中和精神孤獨。他相信因為書籍的消失,文學將受到沉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打擊。雖然這個電腦世界繁榮和強大,生活水平高,科技成就多,它可能成為嚴重缺乏文明,完全沒有心靈的地方,成為那些放棄自由的后文學時代的無靈魂者的荒原。” 【8】

電子書寫作的興起。從紙書到電子書的轉變,亦將改變圖書本身。許多書會更為短小,更具時效性和文化關聯性,更多彩,更具吸引力。較之以往,也將更加迎合年輕讀者的偏好。在日本,年輕一代不僅開始在手機上讀書,也在手機上寫書,這已經成了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已經“遠離閱讀”的論斷,終將被證明是誤解。事實上,今天的年輕人比史上任何一代讀的更多,也寫的更多。到目前為止,他們一直未對傳統圖書和報刊表現出太多興趣的原因在于,他們是與社交網絡共同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一旦圖書電子化、與己相關,并更具社交性質,他們便會投入瘋狂的閱讀與寫作。

當前和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電子閱讀和書本閱讀,將會是分層的,長期并存的。筆者認為年齡也會是一個重要原因,人到中年,實地眼昏目眩,精力不支,要想長時間的讀屏、讀電子書、讀網絡上的作品,是不現實的。而書籍反而可以。

3、兩種文學:越界與對流

以玄幻、奇幻、架空、穿越、武俠、仙俠、靈異、驚悚、歷史、軍事、都市、言情、游戲、競技等題材為主的網絡小說產量驚人。 

網絡小說橫向縱向比較的坐標系,是包括東西方神話、傳奇,中國明清小說,現代武俠小說,西方玄幻魔幻小說,市場化類型化電影,為參照系,為借鑒吸收學習對象,以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寫作手法為主的藝術譜系。事實上,玄幻小說,都市言情小說,武俠小說,歷史軍事小說,這些小說的樣式,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都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網絡小說正是在繼承發展了這些小說傳統的基礎上,才得以迅速成長起來的。

網絡文學20多年的發展,涌現出來的優秀作品眾多,有些作品也許會進入文學史。以玄幻小說為例,《盤龍》、《神墓》、《斗破蒼穹》、《間客》等作品,其想象力之豐富,故事情節之精彩,體現出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足以和西方玄幻小說抗衡。我們對這些優秀的網絡小說家,了解不夠多,評價不夠高,不是他們的損失,而是我們文學評論界的損失。他們的創作,不僅滿足了我們同時代的大眾讀者的閱讀需求,也為人類的想象力,人類的文明豐富性,對小說回歸故事贏回讀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的勝利是小說的勝利,也是人類想象力的勝利。

除了愉悅功能,網絡文學作品突出的一點,還在于大大拓展了文學的社會認知功能,我們知道,文學的社會功能是認識、教育、審美和愉悅,但有哪些作品能做到這幾條?其實是微乎其微的,當然四大名著是做到了,十七年文學借助國家機器的力量,也做到了認識和教育功能。而后來的新時期、后新時期以及新世紀的文學,做到這幾方面的并不多。文學的認識功能,其實反而是大大弱化了。而網絡文學的一批作品,反而大大強化了認識的功能,復活了中國的國粹,復活了中國人生命中關切而又淡忘的記憶,是網絡文學而不是嚴肅文學,更像是中國的小說。

一方面,我們期待網絡文學提高文學性,像作家文學、嚴肅文學汲取營養,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必把小說神秘化了,把文學性神秘化了。現代小說的正式起源或者被命名,不過是18世紀中期的事。而且,在小說的發展歷史中,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傳統,只能說是小說傳統的部分,不是全部。

無論作家文學,還是類型文學,其實都來自于同一個源頭,即人類社會的口頭文化的源頭,也即集體無意識、集體記憶的源頭。這個源頭中,故事占有顯著位置。有些故事比較重要,成為神話;有的故事不太重要,講述出來完全供人娛樂,成為傳奇。神話和傳奇共同對現代小說的產生發生作用。

讀者喜歡傳奇,作家為故事而故事,并沒有什么錯,錯的是固化的形而上學的批評話語假設的有效性。所以,面對當前的網絡文學創作,嚴肅文學批評的失語和話語的失效,就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我們能夠在類型小說中確實找到了智慧、生動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塑造或者有說服力的議論,我們應該贊賞作者完美完成了一次程式化寫作。我們的批評,不是要把這類小說與所謂作家文學進行價值高低的判斷,而是要認識到所有的小說都是被規范化了的,誰也逃脫不掉共同的源頭和程式,而且總會在某一個因緣聚合下,在未來某一個時間點,二者呈現一定程度的互滲或者合流,這也是文學發展歷史所證明過的。

4、兩種小說:長與短背后的邏輯

不能否認,當今人們在對待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看法和態度上存在著很大分歧。為了解決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巨大分野,有人看到了網絡文學的文學觀、寫作態度、社會影響等方面,與主流、傳統文學的趣味和精神、文學價值和文學標準相距甚遠。對待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分歧以情緒化的心態不妥當,各立山頭分江而治也不可取,理性化、客觀化審視和分析網絡文學目前存在的問題,也許更加重要,對我們的網絡作家和讀者也許更有意義。

網絡文學作品一大特點是越寫越長,超長篇非常普遍,一部作品動輒寫到百萬字甚至更多,上千萬字的都有。長成為網絡文學區別于傳統文學的特點之一。同時,網絡文學的情節波瀾起伏、危機懸念不斷、語言活潑幽默、作者讀者互動共建情感共同體等,也成為這種文學形態的招牌特征。

網絡小說為何越寫越長?這并非完全出于作者個人意愿,網絡書站的推動、利益的驅使,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型網絡小說站點上,付費閱讀已成主流。吸引穩定VIP讀者訂閱才能保住穩定收入。越寫越長似乎成了謀生的必然選擇。

此外,網絡小說比傳統小說長,也是由網絡閱讀特點決定。在很多讀者那里,都已經成為一種閱讀習慣、一種消遣方式,一種生活方式,對于網絡小說的期待,也一定要求能夠滿足讀者不斷追求新鮮、刺激、輕松、娛樂的期待,一部作品如果不能在每次更新出現新的危機、新的高潮,是無法長久留住讀者的。為此,作家也要不斷制造興奮點、賣點,不斷從一個情節過渡到另一個情節,一個故事累計到另外一個故事上面,一個高潮緊接著出現下一個高潮,直到讀者盡興、作品的張力消耗殆盡為止。

這種長篇小說的泛濫和無節制,其實也切合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切合了當代讀者在海量信息量轟炸下,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特點。但這些長篇小說,總體來講,畢竟只是處于文學的初級階段,它可能會出現大作品,出現達到國際水準、站在人類最高文學水平線的作家,但目前所作的還都是探索期、成長期,甚至是大作品的前夜。

當然,網絡作家往往會反駁對他們的作品文學性不高或審美性不足方面的指責,不承認網絡文學作品文學高度的降低。但網絡作家也不得不面對自己最不利的短板——基本的文學要素:語言。一批很有可能成為大眾小說經典的作品,比如《盤龍》《神墓》,文字水準不均衡,情節拖沓重復,如果能夠做出認真修改,它們應該成為我們時代的《西游記》《封神榜》,超越《哈利-波特》。但顯然這些作品的質量仍顯粗糙。同時,要特別指出,在受歡迎的作品中,還存在著濫用暴力,對人和動物的生命不夠尊重;而一些歷史小說中,也存在著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宣泄等等問題。它們很難改編為電影電視作品,大部分國家地區的社會主流也會對此抱著警惕的態度。等而下之的作品就更多了,如果沒有新的突破, 繁榮局面將難以維持。

可以說網絡文學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拐點”, 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一個共同的呼聲——融合。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只有融合才能創造出中國文學更加多彩斑斕的世界。

5、兩種資源:民初類型與民間傳統

在產業化與娛樂化的潮流中,隨著類型小說成為網絡文學創作的主流。本土文學傳統對網絡文學的影響日益彰顯。在某種意義上,玄幻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官場小說、歷史小說等類型小說,都能從晚清至民國的文學史上找到對應的文體類型。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傳統在網絡空間中被重新激活,一些題材和故事也被重新講述。

就單篇作品而言,還珠樓主(李壽民)的《蜀山劍俠傳》的影響不容忽視,成了眾多網絡寫手競相模仿視為范本。其“神魔大戰”的敘事模式影響了不少風行一時的玄幻小說和仙俠小說,常常被一些寫手視為玄幻、仙俠和修真小說的鼻祖,像《誅仙》、《佛本是道》、《凡人修仙傳》都閃動著《蜀山劍俠傳》的影子。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引用古典詩詞或以典雅的文字營造詩情畫意,已經成為網絡文學尤其是言情小說渲染氣氛的重要手段。流瀲紫的《后宮·甄嬛傳》就大量引用古典詩詞和曲詞,從《詩經》到唐宋詩詞,作者信手拈來,或呈現甄嬛內心情緒的微妙變化,或詠物寫景,或機巧應對,既增添了情趣,又使文字風格自成一體。就故事的選材而言,不少網絡類型小說脫胎于古典文本或民間傳說。至于穿越小說的文體發展與變遷,網友一般會近溯到李碧華的《秦俑》、席絹的處女作《交錯時光的愛戀》和黃易的《尋秦記》。至于網絡歷史小說那就更無法割裂與傳統歷史文化的精神聯系,值得注意的是,網絡空間的歷史題材寫作大多熱衷于架空和戲仿,虛構歷史時空和歷史人物,至于架空歷史小說《新宋》、《浮生縈云》、《回到明朝當王爺》、《竊明》等等,這類作品是在歷史的幌子下解構歷史。

網絡文學在借鑒本土文學傳統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如黃發有總結的:第一,網絡寫作的“復古”往往停留在表淺層次,生吞活剝,滿足于移植古典的碎片,類似于戴著古典的面具的一種狂歡儀式。第二,在商業訴求和娛樂風尚的推動下,以后現代主義傾向和消費主義趣味對傳統歷史文化和經典文本進行戲仿、篡改和惡搞,已經成為一種流行風尚。第三,網絡文學中的復古趨向,經常會演變為扎堆、跟風、起哄的群體行為,缺乏個性化的藝術提煉。在宮斗劇走紅時期,宮斗題材的網絡穿越小說泛濫成災,情節模式、人物關系和對話口吻都是用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陷入了低水平重復的怪圈。【9】

網絡作家李尋歡曾說:“在我看來,網絡文學之于文學的真正意義,就是使文學重回民間。”他甚至認為:“如果說新文化運動解決了文學之于民眾的‘文字壁壘’問題,那么我們同樣可以說:網絡解決了文學之于民眾的‘通道壁壘’問題。”【10】這種觀點是持之有故的。

約翰·巴洛(John Perry Barlow)在1996年發表的《賽博空間獨立宣言》中滿懷激情地宣稱: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每一個人都能進入的,沒有由種族、經濟權力、軍事權力或出身帶來特權與傲慢的世界;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每一個人不論在什么地方都能表達他或她的不管多么單一的信仰的世界;你們有關財產、表達、身份、運動、背景的法律概念并不適用于我們。……我們將在賽博空間中創造一種新的精神文明。

數字化“賽博空間”的這種平等、兼容與共享性,向民間大眾特別是文學圈外人群重新開啟話語權,從而確立了網絡作者民間本位的寫作立場。在網絡世界,“虛擬社群與其說是對民主的威脅,不如說可以成為重建民主的一種當代方式”。電子傳播重構的公共空間“可以成為市民中間觀念的一個自由交流和基礎討論的領地,信息網絡真正構成一種‘電子場’”……盡管學界有人對“網絡文學代表著向民間回歸”的說法持有異議,但網絡寫作將昔日高高在上的文學女神請下神壇,讓“文學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構筑文學網民的“民間身份”和“平權意識”,使文學本體回歸在線民主的民間母語表達并體現民間生存本色,卻是無以否認的事實。

如果說20世紀末21世紀初10年間的“網絡民間”基本上還是一個“都市民間”乃至“小資化民間”,眾多的網絡文學作者以新生代的知識階層或中產階級為主的話,那么,當前的網絡民間越來越加入更多草根階層的聲音,作家們在寫作心態上更突出體現一種民間立場,認同庶民本色。眾網民攜手把一種新民間寫作推上網絡平臺,使民間本位的個體表達成為網絡寫作的基本立場,這已是許多網絡寫手的共識。

如巴赫金所言:“它們或多或少都浸透著狂歡節特有的那種對世界的感受,其中有些就是狂歡節口頭民間文學體裁的翻版,從頭到腳貫穿在這些體裁之中的狂歡節世界感受,決定了這些體裁的基本特點,使體裁之中的形象和詞語與現實有了特殊的關系。”這段將西方詼諧體文學類型納入西方民間文化背景中所論述的話同樣適用于網絡文學及其民間背景。

網絡上集中了一切非官方、半官方乃至比官方還官方的東西,在充滿官方秩序和意識形態的現實世界中存在的網絡仿佛享有“文化特權”,它為民間大眾所有。與此相關,主宰網絡的是一種特殊的交往,自由自在,親昵不拘,與現實社會中那種講究禮儀、規矩、身份、規范的交往相比,網絡上的交往簡直有點粗俗不堪,但正是這種不避粗俗,使整個網絡洋溢、浸染著一種強烈的自由感和生命激情。網絡生活是一種狂歡化的生活——從國家到真理的一切高級層次,全都得到具體的體現和表現,全都舉目可見,來到網絡上的是全體大眾。

概言之,網絡文學的出現,正部分地構建著一個全民寫作的烏托邦幻想——正如南帆看到的,計算機網絡的出現正在為民間的大眾文學提供一個巨大的空間。網絡文學的發表僅僅是按動鼠標把自己的作品送上電子公告牌;編輯、印刷成本、權威批評家或者文化管理部門均已無法制造障礙。網絡空間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文學社會學。許多遭受文學體制壓抑和遮蔽的聲音得到了出其不意的釋放。網絡已經不再是控制在文化精英手中的公共空間了。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網絡文學似乎返回了文學的原始狀態:人人都可以無拘無束地利用文學形式抒情言志,或者敘述種種白日夢。網絡文學廢除了經典體系派生的種種規則,包括作家的身份。眾多的聲音一擁而上,坦然地踞守自己的一方空間。這時,網絡空間作品時常是一種即時性消費;沒有多少寫作者像推敲經典那樣精益求精。文學體制的撤除、作家身份的喪失是與精英或者經典那種載入史冊的渴求背道而馳的。這將為新型的大眾文學制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表演平臺。

6、文學性的追問

麥克盧漢說:“媒體就是信息”,“媒體會改變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會消滅一種文化,引進另一種文化。”【11】希利斯·米勒說:媒體就是意識形態。鮑德里亞說:“鐵路帶來的‘信息’并非他運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種世界觀、一種新的結合狀態,等等。電視帶來的‘信息’,并非它傳送的畫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關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團傳統結構的改變。”【12】媒介改變著世界,改變著人類的世界觀。可以不夸張地說,文明的演進是在媒體的嬗變中進行的。

安德森論述過印刷技術的發明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稱之為“印刷資本主義”。他說:“資本主義和印刷技術通過作用于人類語言的不可避免的多樣性的命運,使一種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體成為可能,這種共同體的基本形態為現代民族的產生創造了條件。”【13】

近二十年的網絡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使得愈來愈多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國家乃至全球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模式等,都因為網絡的介入而產生了歷史性的轉折。而對于文學來講,人們也逐步認識到,這一項技術革命可能包含了誘發藝術革命的契機。

網絡文學是否給傳統的文學帶來新的特性?網絡文學的文學性表現何在?在應對網絡文學帶來的挑戰時,大部分的專家學者和成名作家喜歡說,文學的本質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評價文學的尺度從來不會變,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都是文學。他們的核心觀點是:文學的本質不會改變。

真的存在本質性的文學嗎?其實許多理論家,包括福柯、伊格爾頓等,從來就對這種本質主義的文學定義表示懷疑。伊格爾頓說:“文學根本就沒有什么‘本質’。”【14】在他看來,文學之為文學是由特定歷史條件指定的,或者說是被特定歷史時期的物質實踐和社會關系之網“構造”出來的。這個意義上,書寫工具以及傳播范圍無疑是“構造”文學的歷史條件之一。希利斯·米勒說:“印刷制度使文學、愛情信件、哲學、精神分析學和現代的民族-國家概念成為可能。”【15】紙張與印刷術的發明也極大地擴展了文學作品的流傳范圍。而網絡時代的帶來,網絡媒體的登堂入室喧賓奪主,顯然也會對文學之為文學的規范造成改變。

約翰·巴洛(John Perry Barlow)在1996年發表的《賽博空間獨立宣言》中滿懷激情宣稱的:“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每一個人都能進入的,沒有由種族、經濟權力、軍事權力或出身帶來特權與傲慢的世界;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每一個人不論在什么地方都能表達他或她的不管多么單一的信仰的世界;你們有關財產、表達、身份、運動、背景的法律概念并不適用于我們。……我們將在賽博空間中創造一種新的精神文明。”【16】網絡文學的出現,初步構建了并正在構建著一個全民寫作的烏托邦幻想——人人寫作、自由平等、非權威化、精神體操、非職業化、非特權化知識分子創作,網絡瓦解了意識形態的信息霸權,網絡文學打破了文學精英對話語權的壟斷。正如南帆看到的,計算機網絡的出現正在為民間的大眾文學提供一個巨大的空間,制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表演平臺。

傳統文學家對網絡文學作品指責是粗制濫造,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文學的高度降低。網絡作家最有力的武器是,文學進入了更多人的生活。但網絡作家卻也無法回避自己最致命的短板——文學基本要素,包括語言、形式、修辭、意味、深度等等所謂文學性的追問。網絡文學的文學性是否缺失?

相對于書面語言,網絡語言簡樸粗糙。李少君說:“網絡文學的基本表現:通俗化、速食化,不過分講究文句的修飾,不太考慮表達方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語句構成簡單、情節曲折動人和貼近網絡生活本身。”“網絡的瀏覽行為注定了網絡文學的主流是一種速食文化。陳村說,這是網絡寫作的必然后果:“工具的變化會帶來文風文體的變化,從文學的歷程看,書寫越來越容易,文字也越來越‘水’。”

“文學性”是人類在長期認識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比較籠統、廣泛、似可體會而又難以言傳的概念。既然這一概念存在于我們的心中,那么還是應該盡可能地予以界定。只不過這種定義應該是宏觀的、開放性的定義,而非微觀意義上的死標準。文學性存在于話語從表達、敘述、描寫、意象、象征、結構、功能以及審美處理等方面的普遍升華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維之中。形象思維和文學幻想、多義性和曖昧性是文學性最基本的特征。

對網絡文學作家而言,強調文學性,包括修辭學系統的語言、結構、敘事方面的提升,是格外有現實意義的。近兩年來,一大批聲名鵲起的網絡作家還進入了各級作家協會系統。這無疑也意味著網絡作家和傳統文學作家在身份上已經由對立走向了融合。此外,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一些基礎較好、素養較高的網絡文學作家也在有意識地向傳統文學汲取營養,文學性這一傳統作家最為看重的核心元素在一些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中逐漸顯現、增強。一些網絡作家已經不再僅僅是敘述故事、涂抹心情、制造玄幻。

7、網絡文學批評何為

當前,網絡文學寫作大都糅合進了多種類型小說的元素,如偵探、驚悚、懸疑、玄幻、都市言情等元素,是巧妙地在類型小說中展開反類型化的努力,是對單一類型化的修正。可見,用類型小說理論分析網絡文學已經出現了難度。這也體現出網絡小說的復雜性。網絡小說發展到今天,其實已經呈現了多種元素、多種資源、多種文學傳統的對接與合流。

如李敬澤、王祥(康橋)等方家正確地指出的,網絡小說哪里是什么傳統文學相對應的另外一極?它其實正是被所謂新文學、現代文學批判的晚晴小說、民國舊派、舊文學百年后的還魂,或者說市民小說、大眾小說精魂的復蘇,同時也是對舊派小說在現代網絡新媒體技術支持下的大面積的復蘇和超越。只是這種超越,使得新舊文學、傳統與現代小說的面貌更加模糊,更加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吧。

當然,我們也不必把小說神秘化了,把文學性神秘化了。現代小說的正式起源或者被命名,不過是18世紀中期的事。而且,在小說的發展歷史中,我們現在被學院派尊崇的純文學、嚴肅文學,其實只是福樓拜、詹姆斯之后現代主義的傾向。之前和之后的當今,這種現代主義的傳統已經受到質疑,它只能說是小說傳統的一種,而不是絕對,不是全部。

從本源和屬性看,小說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流行的、通俗的、平均的形式,中西都是如此。后來精英批評家對小說賦予了太多意識形態和形而上的期許和改造,出現了小說經典程式的兩分,為少數人創造的,和為大眾創作的,用學院派的話說,嚴肅的和通俗的,精英的和大眾的,純粹的和流行的。等等。為什么讀小說,精英主義的捍衛者,如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為什么閱讀》,強調閱讀是為了回到面對孤獨的自我,昆德拉說是為了探索未知的精神領域。都是對的。這只能是少數人的領域和畢生事業,不可能適應于所有作家。如美國學者萊斯利·菲德勒在《文學是什么?高雅文化與大眾社會》(2)一書中所說的,我們閱讀小說,其實更多時候,并不是為了欣賞作者的趣味,抑或結構或風格的優雅,更不是為了語言的精到,或者思想的崇高,而完全是另外一種東西:那就是它們提供的深化共鳴、它們的原型魅力。菲德勒還說,所有的藝術,無分高雅、低俗,抑或不高不低,只要具有廣泛的神秘魅力,一見之下,便能立馬讓我們不勞而獲,得到滿足,這滿足對于我們的生理健康是勢在必需的。菲德勒引用一位批評家的說法,說文學的最高境界,超越所有的修辭規則,這境界是“心醉神迷”。像王安憶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超級書迷,有著濃重的克里斯蒂情結。在《華麗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一書中,王安憶表示,“我讀克里斯蒂的小說,感受相當單純,那就是‘享受’。”【17】

一旦用這個標準而不是傳統的教誨和娛樂作為評價標準,我們可以摒棄一切形式主義、精英主義和方法論的批評,開始發明一種中庸的、業余的、新浪漫主義的及平民的批評,它將使我們能將以往的流行文學、大眾文學、類型文學讀做文學,甚至同樣把以往的高雅文學、嚴肅文學、純文學也讀做文學。按照菲德勒的設想,采用新標準后,我們將會發現自己少說主題和目的、結構和肌理、能指和所指、隱喻和轉喻,而更多來談神話、寓言、原型、幻想、驚詫和奇跡,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能夠為我們自己、以我們自己的名義說話而不是在某種毫無個性的“傳統”名義下,作為“權威”來說話。

在嚴肅文學領域,長篇小說以其份量,以其對歷史、現實以及人類生活的廣度和深度的涵蓋而居于文學的中心地位。所有在長篇小說那里可以達到的藝術水準,在中短篇小說那里都不過是雕蟲小技。所以長篇小說成為評定判斷一個國家文學高度的首要的標桿。我們知道,現在是一個長篇小說泛濫的時代,每年創作出版的長篇達到兩千多部,這還僅僅是就所謂嚴肅文學說的。如果加上網絡寫作的一塊,也許可以達到數萬計,僅僅深圳每年舉辦的網絡文學大賽,一個城市的長篇小說的投稿量,就達到了一兩百部。但長篇小說量的累積,面上的繁榮,除了說明中國人宣泄和表達的沖動,創造力的旺盛,并不能在審美經驗上帶來質的飛升。所以,在作家文學這一塊,一年下來,沉積下來的好作品,其實不過三兩部。所以才有了余華一部不如一部的現象,不僅余華,處女作即成名作即代表作的大作家太多了。看得多了,閱讀量上去了,我們已無法對曾經神化的《白鹿原》和正在被追加神化的《廢都》高估。這也是通病了。為什么?

長篇小說要么是意識形態化的,要么是大眾通俗化的,而這二者最容易合謀,留給藝術的空間相對有限。在這有限的空間里,最考作家的,其實還是生活的積累的能力,形式創造的能力,哲學與宗教為代表的心智靈性的能力,也即可能通過作品達到的對存在的追問對終極探尋的能力。這三點,難得有作家兼備。一旦露怯,嚴肅文學將徒有虛名,甚至狐假虎威,名不副實;而網絡文學反倒以其回歸文學本源——神話和傳奇的輕便和快捷,寫出獨有的題材內容和趣味,寫出人的本性和人性的本質,從而殊途同歸,達到嚴肅文學自我標榜的精神高度。

這樣說,倒不是說網絡文學作品中的哪怕是精品之作是否能夠留得下,而是借此談一個觀點。誰都不必自恃清高,自以為是。其實,無論所謂現實主義的小說、現代主義的小說,還是類型小說、網絡小說,都來自于同一個源頭,即人類社會的口頭文化的源頭,包括集體無意識的源頭。這個源頭中,小說或者說故事,占有顯著位置。有些故事比較重要,揭示了與社會息息相關的事務,成為神話;有的故事不太重要,講述這些故事完全供人娛樂,滿足社會的想象需求,成為傳奇。神話和傳奇共同對現代小說的產生發生作用。神話傳統影響嚴肅文學多一點,傳奇在直接作用于通俗文學、大眾文學,包括網絡小說。而到了18世紀小說范式大致確立后,反而逐步通向了喜歡傳奇程式的讀者大眾。傳奇式寫作而不是神話式寫作,逐漸成為閱讀主流。更出現了為講故事而講故事的小說寫法。現實主義小說完成了經典化的過程,也越來越耗盡著自身的活力,邊疆的野蠻人——傳奇小說的家族,懸疑、科幻、玄幻、偵探等,開始擁有了更廣泛的讀者,更重要的地位。如果這個傳統不能稱之為偉大的傳統,那也應是自己的傳統。讀者喜歡傳奇,作家為故事而故事,并沒有什么錯,錯的是固化的形而上學的批評話語假設的有效性。

所以,面對當前的網絡文學創作,嚴肅文學批評話語的失效就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我們能夠在類型小說中確實找到了智慧、生動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塑造或者有說服力的社會評論,我們應該感謝作者,是他們把如此完美的寫作放到了程式化的行駛中。【18】我們的批評,不是要把這類小說與所謂作家文學進行價值高低的差別判斷,而是要認識到所有的小說都是被規范化了的,誰也逃脫不掉共同的源頭和程式,而且總會在某一個因緣聚合的情況下,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二者呈現一定程度的合流或者互流,這是文學發展歷史所證明過的。

注釋:

【1】【9】黃發有:《網絡空間的本土文學傳統》,《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06期

【2】黃鳴奮:《我國文學傳統與網絡文學的定位》,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2日

【3】邵燕君:《網絡文學的“網絡性”與“經典性”》,《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0151期

【4】王祥:《網絡文學創作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版

【5】歐陽友權:網絡寫手的職業困頓,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7月18日

【6】王芳:《網絡作家生存狀態揭秘:年收入千萬者全國50多人》,楚天金報2013年6月13日

【7】(意)艾柯著,康慨譯:《書的未來》,見《中華讀書報》2004年2月18日,3月17日。

【8】(秘)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著,吳萬偉譯:《 文學有什么用——提前宣告圖書死亡》, http://www.douban.com/note/97153035/。

【10】李尋歡:《我的網絡文學觀》,http://www3.rongshu.com/poblish/readArticle.asp?id=4851。

【11】(加)埃里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第248頁、中譯本序,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2】(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第132頁,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英)伊格爾頓著,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15】(美)希利斯?米勒《現代性、后現代性與新技術制度》,《文藝研究》2000年第5期。

【16】轉引自高亮華《一個新的精神家園》,《科技日報》1998年4月18日第4版。http://www.eff.org/~barlow/Declaration-Final.html(2002/01/14.

【17】《華麗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王安憶著,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年。

【18】《文學是什么?高雅文化與大眾社會》:[美]萊斯利·菲德勒著,陸揚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11年。

作者簡介:于愛成,1970年10月生于山東。博士,研究員,文學創作一級。現任深圳市作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任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評論委員會副主任。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19屆中青年高研班學員。迄今已出版《深圳,以小說之名》《新文學與舊傳統》《四重變奏》《狂歡季節》等學術專著。在《文藝爭鳴》《南方文壇》《魯迅研究月刊》《文藝理論與批評》等核心學術期刊發表理論與批評文章多篇。曾獲廣東省魯迅文藝獎等獎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俺 | 亚洲三级网 | 欧美日韩在线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臂a∨ | 久久精品无遮挡一级毛片 | 人人福利| 欧美一级欧美三级在线观看 | 日本成人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无线码 | 欧美精品3at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国产一级毛片视频在线 | 222aaa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 九热视频 | 韩国三级黄色片 | 欧美一二三区在线 | 级毛片久久久毛片精品毛片 | 免费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日韩无线码免费播放 | 青青青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 日韩在线影院 | 国产黄色大片网站 | 欧美成人激情在线 | 韩国演艺圈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88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 韩国十九禁在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va | 欧美在线亚洲国产免m观看 欧美在线一 |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一区二区 | 精品三级66在线播放 | 久久青草18免费观看网站 | 欧洲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 | 免费高清特级毛片 |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 欧美视频www| 久久五月天综合网 | 男女动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a 热6 | 精品久久在线观看 | 国产乱在线| 717秋霞三级good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