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彼得·郝金斯在第四屆中澳文學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更新時間:2017-07-04
早上好。首先,我想感謝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女士,以及她的同事。同時我想感謝廣東省作家協會的全體成員,感謝他們對此次活動的支持,以及為籌辦此次活動所做出的努力。我還想感謝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的同事,以及前來廣州參加此次論壇的其他澳大利亞作家。
自2011年起,中澳文學論壇每兩年舉辦一次,為我們兩國的作家、文學學者、譯者及出版商提供了絕佳的機會,相互交流意見,并加深對各自文學世界的理解。繼2011年在悉尼成功舉辦的首屆、2013年4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以及2015年8月在悉尼舉辦的第三屆中澳文學論壇活動后,今年我們又在廣州舉辦第四屆論壇。
與之前幾次論壇一樣,第四屆中澳文學論壇旨在討論界定當代中澳作家寫作的關鍵問題,發掘兩國作家寫作的話題素材,并探討未來兩國在文學和出版業合作發展的前景。此次論壇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尤為應景。“一帶一路”倡導各文化與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提倡“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在這里我們向彼此學習,提高我們兩國文化交流的質量。
在中國作家協會和西悉尼大學的通力合作下(包括寫作與社會研究中心、澳大利亞-中國藝術文化研究所),杰出的澳大利亞作家和優秀的中國作家在廣州相聚,共同參與第四屆中澳文學論壇。
十二位來自中國的作家、文學學者、翻譯家和出版業人士將與八位澳大利亞學者就以下主題進行討論:
o文學、流動和地域;
o出版的前景和理由;
o文學與翻譯;
o詩歌及其社會作用
o批判的價值
“一帶一路”倡議反映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廣州,這個第四屆中澳文學論壇舉辦地,也見證了大規模的中國人由廣東向全世界尤其是澳大利亞遷移的壯闊歷史。自19世紀起,澳大利亞成為中國五代移民的選擇。
在我們兩國歷史中,都出現過人口流動,兩國人民共享一片土地,兩國在文學方面相互交流借鑒,因此我們對“文學、流動和地域”的討論正是根植于此。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可以思考,詩歌這一文學的精髓如何受到重視以及對我們的社會作出了何種貢獻。
翻譯促成了這些活動,而文學出版業的繁榮發展又促進了翻譯活動。要對所有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就要樹立批判的價值觀,即呼吁大家對世間萬物擁有判斷的能力。
很快,我們將就這些問題展開討論,我期待著熱烈的討論與交流。最后,我還要再次感謝主辦方的熱情款待。
□彼得·郝金斯簡介
彼得·郝金斯教授,西悉尼大學人文藝術傳播學院院長,研究方向為藝術、電影、批判法研究、文學和哲學。其作品多在國內外的學術期刊以及主流媒體上發表,曾撰寫《法律、文學和美學范疇的犯罪幽靈:犯罪主體》(倫敦&紐約:勞特利奇,2001)。他目前的研究課題為“后9·11時代的主權和電影學”。?
他曾任西悉尼大學人文和語言學院院長(2010—2011),藝術學院副院長(2001—2008),人文學院院長(1997—2002),學院教學委員會主席(2002—2008),以及西悉尼大學學術評議會委員。2008年至2010年,他還擔任了澳大利亞學習與教育委員會主任,負責助學金、獎勵和獎學金項目。此前,他還曾在悉尼大學、香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悉尼項目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