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匠心筑夢,錦繡遺珠 ——《華衣錦夢》新書發布會暨作品研討會舉行
更新時間:2017-06-26 作者:蔡宇來源:花城出版社
為更好地發現與培養本土青年作家,研究如何用文學創作來表達廣州地域文化特征,廣東省作家協會創研部、中共越秀區委宣傳部、越秀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花城出版社于6月22日在越秀區圖書館共同舉辦了“《華衣錦夢》新書發布會暨作品研討會”。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知干,廣東省作家協會秘書長、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廣州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陳俊莉,越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曉丹,越秀區宣傳部副部長崔曉,越秀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楊衛國,越秀區文聯副主席范義坤,越秀區圖書館館長鐘少薇,越秀區文化館館長何愿飛,花城出版社社長詹秀敏,《南方日報》文體中心副主任李賀等領導和嘉賓,章以武、謝有順、張均、賀仲明、徐肖楠、鮑十、袁瑾等著名專家、學者,魏微、世賓、王威廉等著名作家出席了新書發布會和作品研討會。新書發布會由楊衛國主持,作品研討會由熊育群主持。
新書發布會上,陳曉丹、詹秀敏、作者盧欣分別作了精彩的發言,向與會領導、嘉賓、專家、學者對《華衣錦夢》的肯定和支持表達了感謝,并由花城出版社副總編輯張懿向越秀區圖書館館長鐘少薇贈書。
作品研討會上,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知干對《華衣錦夢》的正式出版表示祝賀,同時感謝這次廣州市委宣傳部、越秀區委宣傳部對盧欣這部作品的推出付出的艱辛努力,對這種扶持文學工作的態度,作出積極的努力表示肯定。同時對作者盧欣沒有被當下的浮躁心態所影響,而是沉下心來進行文學創作的精神表示贊同,同時點出《華衣錦夢》具有的極強的社會現實意義:“《華衣錦夢》寫的是歷史,但本質上反映的是時代精神,特別是作家著力抒寫的工匠精神和對傳統的尊重與傳承。這種精神成為陳家四代人的立腳點,在故事情節上追求的都是真、善、美和愛,這是值得大力宣傳和提倡的。”
章以武、謝有順、張均、賀仲明、徐肖楠、鮑十、袁瑾等著名文學專家、學者,魏微、世賓、王威廉等著名作家亦本別對《華衣錦夢》的主題、現實性敘事、風格獨特的藝術語境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對小說在日常化的生活中體現、保存和發揚的工匠精神給予了相當高的贊譽,同時也對作者盧欣給出了寫作建議。
《華衣錦夢》是花城出版社在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中完成對廣州這座歷史悠久城市的精神守望的一個探索和嘗試。作為典型的當代嶺南文學作品,《華衣錦夢》用現實主義之筆,從手藝與人的關系的角度,通過陳家四代人的命運流變——愛與恨、情與仇、孤獨與絕望、堅守與放棄來搭建起一個巨大的框架,最終指向的是人的精神與夢想,即承載與傳承著嶺南人精神,同時展現了嶺南文學創作中風格獨特的藝術語境,在內容上還原嶺南的人文風俗,對地緣環境進行藝術的再現,營造小說的空間感。
作者盧欣,通過她長達十年對廣州文史、廣府文化,特別是對非遺普查和保護工作的深入研究,運用曾身為編輯、記者的文字功底,有意識地用文學來表達廣州地域文化特征,并敢于選擇廣州戲服制作技藝這一雖體現嶺南文化獨特魅力和審美品位,卻關注度相對較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小說背景,大膽采用傳統現實主義寫法,讓相應時空下的嶺南風物、嶺南民俗、嶺南韻味等一切渾然天成。她由職業性的專業研究而深入文學和生活,由文學對生活的深入,恰當地體現了由專業研究對生活的深入——她所研究的生活帶動他有選擇地去寫作,在作品中,時刻能看到這樣的痕跡。
只有在一種精神中,一種傳統才可能維系延續,只有保持在持久的生活與文化的傳統中,工匠精神和民間藝術精神才能真正存在,才能發揮出來。《華衣錦夢》中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精神不是臨時的、無序的,不是僅僅存在于過去或者僅僅現在才發生的,而是一種從過去到未來的生活融合而成的精神傳統。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華衣錦夢》是近年來難得的一部關于一個嶺南手藝世家的原創長篇小說。小說以陳家四代人的命運為主線,回顧了近一個世紀的廣州戲服手藝人生活。第一部分“創業之初”,敘述了“漢記”創始人陳斗升的艱苦創業,同時描繪了一幅筆墨濃重的廣州市井風情畫;第二部分“大廠風云”,展現歷史動蕩時期廣州手藝人的命運和信念;第三部分“時代轉折”,反映改革開放大潮對傳統手工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第四部分“歲月如歌”,展現了廣州手藝人在社會環境變化中的堅守和創新。
書中的戲服制作世家陳氏經歷了各個歷史時期,世代繼承和豐富戲服制作工藝的故事,展示了戲服藝人為傳承手藝所經歷的悲歡離合、人生沉浮。同時以一個行業的興衰成敗為經線,展現了廣州近百年的民間生活;以戲服文化發展為緯線,描述了祭祀、飲食、交往等文化現象,反映了嶺南地域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記錄了長達百年的戲服行業的沉浮、興衰成敗,展現了廣東人務實、不畏困難、勇于開拓的精神,是一部鮮活的民俗史。
作者簡介:盧欣,1981年出生于廣西賀州。廣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文學碩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從事廣州市非遺普查和保護工作近十年,對廣州文史、廣府文化有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