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進校園”活動 走進南沙區魚窩頭中學
更新時間:2017-06-22 來源:廣東作家網
6月21日下午,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進校園”系列活動來到了廣州市南沙區的魚窩頭中學,由多倫多大學東亞系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廣州市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鳳蓮女士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文學博士伍方斐老師為該校學生做了兩場有關文化與文學的講座。
當天下午,雖然外面暴雨滂沱,但在該校的禮堂中,約二百來名學生濟濟一堂,趣味昂然地聆聽了兩位老師的精彩演講。伍方斐的演講題目為“新媒體時代的文學變遷”,他緊密聯系當下最為流行的文學現象,闡述了文學發展中出現的存在感、即視感等問題。他先談到了前一段時間突然火起來的“范雨素”現象,并將其與腦癱詩人余秀華做了一些對比,深入淺出地剖析了這些現象出現的背景、原因、經過,同時也和大家一起欣賞了兩個人的作品片斷。其次他也談到了由于科技的發展,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對于傳統文學創作的一個沖擊,從去年的智能機器人AlphaGo與李世石的大戰,到今年的會寫詩的微軟小冰,機器人以極快的速度學習了近現代的詩歌,并出了一本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通過以上種種現象的分析,伍方斐帶領大家思考在新媒體時代下,文學的發展將何去何從。
隨后,梁鳳蓮女士則高度概括地向大家介紹了廣州的特色文化,她的演講題目是“從文化的五個W認識廣州文化”。第一個W是WHO,到了每一個城市,都要問一問:誰創造了城市的文化?廣州是平民文化的城市代表,它不同于北方源自貴族、文人的城市文化,所以,廣州有代表平民生活樂園的大排檔、騎樓街、花市等等。第二個W是WHEN,問一問廣州這個城市的年齡、歷史。第三個W是WHERE,廣州的文化發展格局是兩縱兩橫的一個城市文化地理空間,第一條文化縱軸是傳統文化軸,越秀山—中山紀念堂---市政府,在越秀區,這是一條政治文化線。第二條文化縱軸是當代文化軸,也是商貿文化線,中信廣場—天河城--海心沙。兩橫則是白云山和珠江。 第四個W是WHY,即城市文化怎么來的?廣州是一個兼容和開放的城市,它是由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交融產生的。第五個W是WHAT,梁鳳蓮老師給大家羅列了廣州文化的代表性品牌,如白話、廣東音樂、粵劇、嶺南畫派、西關大屋、龍舟、粵菜等。
演講結束后,同學們積極舉手提問,現場氣氛非常活躍,梁鳳蓮還將她最新的兩本關于嶺南文化的書籍贈送給了學校。
最后,兩位老師與參加講座的校領導及南沙區作協主席何霖合影留念,為此次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文、攝影/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