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人類沉默史》:差異化書寫的可貴嘗試
更新時間:2017-06-19 作者:馬忠
青年作家李銜夏的長篇小說《人類沉默史》是他寫作以來最用心最用力的一部作品,不可等閑視之。這部作品的信息量很大,文化含蘊也較為綿密,思想質地也迥異于流俗。如果非要用一句簡明的話來提要這部長篇的品格的話,我想說這是一次在同質化時代尋覓書寫差異的可貴嘗試。
《人類沉默史》可以被視為一部帶有試驗性的文本。我指的是這部作品文本的開放性。把它簡單當作一部小說作品,多少遮掩了此書的性情。這部書里有詩人的情懷、批評家的銳利、小說家的智慧。就小說文體自身來說,《人類沉默史》含有現代小說的傳統,小說講述偵探楊錦程接手一宗特殊的案件,調查“女人是什么”。破案過程中,楊錦程發揮超凡想象力,不斷給破案造勢,也遭遇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人和事。然而小說并沒有局限在情節的推進,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各階層人物的描寫,試圖從不同人里挖掘出人性的一些共同點,其中著重寫了一個身兼工程隊隊長身份的哲學詩人李既文的故事,這些人的經歷穿插在整個破案主線的推進過程里。在所有人物的敘述之中,探索人類之所以出現沉默的原因,即沉默的歷史。顯而易見,這部小說情節的展開,也是有段落,有過程的。也有雜文的因子,還有哲學家的思想,小說中有許多對世界、對人生、對價值的觀點,比如股神巴菲特的觀點是如何的不可信,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會增加心臟病的概率,用多種比喻剖析女人是什么,小說究竟是結構的藝術還是語言的藝術等等,都有較長篇幅的論述。因此,我稱之為雜語的文本。但在文本所創設的雜語溝通的空間中,詩人的思維恐怕是主導性的。作者的本色是詩人,本色者,主要指的是一個作家深層的創作心理結構,是個體的精神原型。《人類沉默史》的內容,換一個人來寫,肯定會寫成標準的通俗小說,但李銜夏不這樣寫,他僅僅是寫到一個具有偵探身份的人,小說側重的并不在偵探。在細讀之后你會發現,這部作品的故事情節也基本上與諸如線索、破案等元素無過多關系。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借助這樣的方式來寫呢?我想,除了他追求出新,更多的意旨恐怕在于表現具有偵探身份的楊錦程這一人物如何堅持自己,他對工作的態度,代表的是一種敬業精神。這種書寫是自由的,不落俗套的,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對傳統小說模式的解構,也打破了讀者慣常的閱讀期待。這大概是尋找書寫差異的作者有意為之,也和他反抗單調的寫作使命一致。
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小說的故事組成往往依賴于戲劇性的沖突與巧合,而一部分現代小說組織故事依據的是生活或存在自身的邏輯和規律。盡管《人類沉默史》也采用了通常的素材作為故事的源泉,如小說中“姻緣理發店”的藍本就源于作者高中時代的真實見聞。與此同時,作者熱衷于帶有自我意識地去使用技巧、語言、感性認識和想象,因而讀者從中得到的不是生動的描寫,而是“模式”——“不確定性”“不連續性”和“帶有諷刺意義的荒唐”。換言之,這部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已不再作為描寫的主題,而是更多地帶有“元小說”的特質。從這個角度看,《人類沉默史》所追求的比僅僅使用技巧更為有意義的探索——把小說作為自身創造的隱喻。在敘事風格方面,小說開頭除了一些必要的描寫外,基本上只有對話,這樣的敘事具有海明威和卡佛的簡約主義風格;結尾部分轉為迅疾、燦爛、開闊的散文式敘述,語言上積極向耶利內克、西蒙和克萊齊奧靠攏,實現語言創新和感官釋放。需要指出的是,這部小說中人物的對話承擔了許多觀點的陳述,而不是僅僅停留于敘事的過場。通過解讀整部小說,不僅能夠體會到作者用相當篇幅談論小說自身,對傳統的小說創作模式提出反思,而且自始至終流露出一種強烈而自覺地談論小說自身的意識——小說已不再是對于現實的簡單模仿,它已經成為具有自我意識的獨立個體。這突出表現在,作者常把一些相互獨立、互不關聯的片斷強制性地拼貼在一起。深入《人類沉默史》文本,你還會發現:其實,這部作品根本沒有慣用套路——沒因果鏈條,他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有因有果,一因一果,追求有頭有尾的故事敘事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因多果,有果無因,故事意義指向多種可能,變得撲朔迷離無法確定。小說在結尾的訪談錄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在我看來,小說有時是沉默的。真正聰明的讀者,不是看小說寫了什么,而看小說沒寫什么,有哪些東西是應該出現而沒有現的,有時候這才是作家真正要強調的?!边@段關于小說的評論,其實質就是作者對于這部小說創作過程的觀點和總結。只不過借李既文之口,說出自己的看法。當然,我不敢肯定這樣的結尾是否受美國著名女作家格蕾斯·佩蕾《和父親的對話》的影響,但作者試圖以此引導讀者能夠以更加立體的、超脫的眼光來看待這部小說,是確信無疑的。
總的來說,《人類沉默史》打破了傳統小說情節結構的框架,通過故事套故事、采用開放式結局等寫作技巧,在虛實之間,挖掘人沉默的原因,再現人沉默的狀態,探討人沉默的意義,“一個人就是全人類”,借此重塑心靈的歷史??此苹恼Q不經,卻順理成章。該作品的問世,對小說觀念的更新而言,正是一次貢獻性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