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尋根歸處是珠璣
更新時間:2017-06-19 作者:廖君
南北梅花香雪徑,長亭去路是珠璣。
深秋的粵北,處處展現嶺南秋色。跟隨廣東省作家協會韶關采風團,車過韶關曲江,我不停地張望,似乎在尋覓著什么。我的祖母是曲江客家人,廖氏由中原進入嶺南必經之道是南雄珠璣古巷。
二十多年前我由廣州到韶關曲江實習,也曾尋找祖母的家園方位。事隔半個多世紀,當年抗日國軍的祖父因為肉搏多名日本兵負傷進入廣州榮軍醫院,邂逅來自韶關的護士謝氏祖母,成為一段佳話。若干年后,我也成了客家人的女婿。斗換星移,物是人非。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在父輩的年代與韶關祖母全部親人失去聯系。因為客家血統和情緣,每次來韶關我都是省親和尋根的。
難得有機會進入南雄珠璣古巷考察。珠璣古巷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匯聚之地,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古驛道上的商業重鎮。位于廣東南雄市城北部偏東的沙水村。珠璣巷有三街四巷,現有姓氏為王、林、廖、朱等179姓 。珠璣巷名稱得來,與唐敬宗的珠璣賞賜有關。珠璣巷在唐代時叫“敬宗巷”。因有巷內族人張興七世同堂,大唐帝李湛聞聽后,賞賜給他們家族珠璣絳環,不久李湛駕崩被賜廟號唐敬宗,為避諱改名珠璣巷。
10月下旬的南雄寒意漸濃,清晨的珠璣古巷很安寧。我們的女作家們披肩掛彩,成了古巷街角一抹溫艷秋色。
“長亭去路是珠璣,此日觀風感黍離。編戶村中人集處,摩肩道上馬交馳。”拐入珠璣古巷厚實的門洞,只見“珠璣古巷”幾個漢隸字體赫然在目。沿鵝卵石鋪砌的巷道,遙想當年明代詩人黃公輔在《過沙水珠璣村》描述的繁華景觀。元代珠璣石塔,斑駁的老墻,泥磚壘建不斷翻新的土房,一排排紅燈籠掛滿在彎長古巷的屋檐,為尋根的各姓氏人引路。
經過許多座姓氏宗親的聯絡驛舍,終于找到了南雄珠璣古巷廖氏紀念館聯絡處。一間結實的土房,上半是閣樓,中部橫窗由右向左寫著碩大的“廖氏”,紅紙黑字。守候的是一位木訥寡語的老漢,著白襯衣,見我的到來好生熱情,掏出身份證表明是當地珠璣古巷原廖氏居民。果然是廖家大叔,忽然有一種遠親的溫暖。他操著客家口音的南雄話,向我這位來自粵西的晚輩,盡說廖氏宗族的故事,好似久別的親人,娓娓道來。見到了廖氏宗祖廖叔安的畫像,在供奉的香爐前,我燃了幾根粗香,慎終追遠,為更多人祈福。
由于父親和母親都姓廖,我特別考究自己姓氏來源。據記載,廖叔安生于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是廖氏宗祖。夏朝時廖叔安因追隨大禹治水有功,分封蓼國為侯,始稱”蓼王”,國人以國為姓為“蓼”亦作“風 ”字邊“飂氏”。廖姓是現今中國姓氏排行第66位的大姓,俗稱清廖,人口較多,約有487萬。古蓼國轄境約當今河南省唐河縣、桐柏縣及湖北省棗陽市、隨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縣湖陽鎮。飂氏傳到 36 世伯高時,才去風加廣成為“廖”。公元前 639 年,蓼國被強楚所滅,頑強的廖姓人舉族外遷在固始等地建立了多個蓼國。春秋時國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我出生地在粵西南的茂名市郊區,據說三四百年前廖氏族人來源于韶關珠璣古巷,是中原廖氏內遷入嶺南,經珠三角地區再遷往粵西南。
走過珠璣街、棋盤街,穿過黃木巷、鐵蘆巷,我們徘徊在百家姓祠堂周圍,只見有的姓氏人眾勢大祠堂巍峨莊嚴,有的姓氏人少勢弱門庭凋零清冷……一排排采用鍋耳墻的嶺南建筑風格的祠堂,展現著獨特的中國姓氏文化、宗親文化。
站在珠璣古村落,我陷入深深的思索。姓氏,一個中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姓氏文化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不少言論說,中國人缺少信仰。其實宗親文化就是中國人最好的信仰,中國人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消失了,然而中國姓氏文化歷經了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起過獨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姓氏文化、宗族文化、宗親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駐立在千年古榕下,我感慨地擁抱這種古文化孑遺,1200年來有多少種姓氏人從這株大榕樹下匆匆而過。光陰千年,白馬過隙。個體生命相對億萬國人,如螻蟻草梗。李氏也好,廖氏也罷,蒼海桑田,戰爭兵燹,人文迭蕩,文化的交匯,姓氏的婚配,種族的融合,純粹單一姓氏族群早已不存在。遺失了大量的歷史佐證,無法真正索尋到某個姓氏的傳承、分布、繁衍或沒落。想到這里,我的尋根愿望不再強烈。珠璣古巷走過了179種姓氏族人,雖然在中國二萬多姓氏只占很小比重,但影響了千年的嶺南文化。珠璣古巷,已成了嶺南特別珠三角地區數千萬國人的尋根棲息地。
“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立綱常。吾思異境猶吾境,汝在他鄉即故鄉。”公元951年黃姓始祖黃峭山面對他21個兒子寫下了這首詩,也道出了包括廖氏在內的各姓氏人勤勞團結、勇于開拓的中華民族精神。
尋根歸處是珠璣。回望千百年來各姓氏人正踏過崎嶇的梅關古道,穿過珠璣古巷,漫沒在歷史的塵煙之中。回望七八十年前那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逃難人潮中或許有我祖母年輕的身影。
珠璣古巷,我們嶺南宗族文化的精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