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奇思妙想盡瀟灑——喜讀陳伯堅先生散文新著《盡意瀟灑》
更新時間:2017-06-12 作者:程樹榛
我和陳伯堅先生相識相交數十年,友情深厚。我們是以文會友而成為至交的,至今仍然以文傳遞情誼。現在,我們都已進入耄耋之年,但魚雁往來,未曾稍殆。不久前,又收到伯堅的散文新作《盡意瀟灑》,捧讀之后,感到意趣盎然,思緒綿綿,忍不住又拿起筆來,抒發一點縈繞于腦際的獨特興味,以代衷心的祝賀之情。
伯堅是文學創作的多面手。無論小說、散文、詩歌(包括古體詩詞),都有很深的造詣,幾十年來,一直筆耕不輟,創作等身,卷頤浩繁,令我欽佩;而今這部散文新作,尤使我心暢神怡,其幽默、瀟灑、奇思、妙想,輒有拍案叫絕之意。
我國文壇自古至今,散文一直是創作者(不完全是文人墨客)抒發個人感情和志趣的最佳選擇,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盡意瀟灑”個人的獨特感受,他們涉筆成趣,隨心馳騁,有許多佳作雖然過去千年百載,我們今天讀起來仍然騁目暢懷,我想,這也許是伯堅創作散文內心深處的一點隱衷吧!
我不想逐篇評述這部作品的內容,只想簡單地表述一下我讀后的真實體味。
這部作品基本上沒有什么長篇大論,很少關系國家大政方針;都是短小精悍之作,有的不足千文,寥寥數百言。但是,它們都是言之有物,有感而發。其中描述的往往是一樁小事,有的是介紹一個人物,他們多半是平凡之事,普通之人,但是,通過他們演繹出一段有趣、有味、耐思、耐考的故事,有時讓你忍俊不禁,有的令你百般尋味,有的使你痛心疾首,有的要你低眉三思。初看似乎是作者隨手拈來,信筆而為,細心琢磨,實在是作者的苦心孤詣,刻意揣摩的結果。因此,有時讓你覺得是警世恒言,有時會令你有醍醐灌頂之慨。謹以本書開篇《拿錯講稿》一文為例,那個何副縣長的荒唐行為,多么讓人深思啊!讓這樣的人做我們的父母官,社會如何發展、進步?不幸的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僅僅只有一個何副縣長!我就曾經親身經歷過這樣一個實景:在一次很莊嚴的代表大會上,一個級別不算低的官員竟把開會的閉幕詞當作開幕詞來宣讀了,讓與會的數百人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它說明在我們的社會的某些角落,荒唐和腐敗到何種程度!
通過這部散文,讀者還可以經常感受到作者那種平中見奇的特點。 比如那篇《心態試驗》就是很好的例證。它們都得益于作者將有限的個體體驗、感應,揭示無限的存在;透過平凡的日常生活狀態,挖掘人們靈魂深處的奧秘;在狹小的生活空間里,展開無窮的遐想,初看讓你心趣迭生,細嚼更想回味,進而令你感慨萬端。
通過這部散文,我們還會感悟到伯堅駕馭語言的技巧,以及蘊含的豐富的語匯。看似平凡小事,經過作者的生花妙筆,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再加上作者巧妙的隱喻,就有了另一番精妙的情景,耐人回味,催你深省。比如那篇《松樹的缺憾》,寫得何等好啊!由一座山松林的消失,道出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由松樹的興衰,導出事物“一分為二”的真諦。它不僅顯現出作者充沛飽滿鮮活的語言張力,而且更可以昭示出作者深于思考的思想內涵,從而使我聯想到作者包括其他作品在內所顯示的強烈的個體生命意識,鮮活的哲思與詩興的蘊藉;感知的銳敏與豐富,視野的開闊與博大。這也是我對這位多年至交衷心感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