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粵讀粵精彩 > 廣東殘聯愛心文學專頁
滴水可穿石-像水滴一樣堅韌
更新時間:2017-04-14 作者:袁琳倫
或許 每個人都是一粒
有生命的水滴
柔弱 而又堅強
水滴石穿 不是一句神話
一切努力 都會水到渠成
僅這幾行字就把我吸引住了。當初,王心鋼老師把《水滴》的初稿發給我看時,由于公務繁忙,我不能靜下心好好拜讀,深感抱歉。出版時候正好是春節前夕,我得知當當網有出售,立即拍下,假期細細品讀。
作者在后記中寫道:“我想,既然自己是個作家,無論是否是殘疾人,都應該寫寫他們,替他們說說話?!蔽铱催^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也看過張海迪的《輪椅的夢》,這都是非常振奮人心的勵志作品,但也少不了悲傷與無奈、憤懣與不安,那種百感交織在一起的情緒讓我難過甚至壓抑了好長一段時間,可是當看《水滴》時,我發現作品的語言極其幽默,文化底蘊尤為深厚,讓讀者輕松、愉悅地享受到閱讀的快感。比如,牛腩的“跳樓秀”,作品把牛腩跳樓的目的是要博取別人的同情、關注的那種心理描寫得淋漓盡致,不是凄凄涼涼的故事,而是一種喜劇化,把牛腩愚弄一番,讓人時不時地撲哧一笑。前段時間也看過電視劇《推拿》,電視劇多多少少比小說來得直觀。但讀《水滴》后,該書正如推薦語所說的那樣:“比畢飛宇《推拿》更貼近殘障人士的世界?!闭娴牟惶摯担≌f《水滴》描寫的一個個故事猶如發生在眼前的事情一樣,畫面感極強,尤其是小說中的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主人翁曹一木是一位不求回報地給殘疾人辦好事辦實事的殘聯干部,也是一位幽默睿智的“特殊群體”的守護神。這不禁引起我的深思:曾抱怨過這社會的黑暗,就像我們手持手電筒來到一個黑暗的房間,總在抱怨房間黑暗得連我的手電筒的光都吞噬了,事實上,正是我的手電筒壞了,所以房間才會黑暗?!端巍分械牟芤荒?,就是一根樸實而散發正能量的光芒的手電筒。也正是這一種人格魅力,影響了更多殘障人士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堅韌性格。
作者犀利的語言寫進我內心深處,他寫道:“一個人最為痛苦的,不是當不了官,發不了財成不了名,而是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沒了或功能喪失了,成了殘疾人。正因為如此,健全人天生有一種優越感,在他們眼里,殘疾人是‘憐憫、痛苦、弱者’的代名詞,與生俱來就帶著一種原罪,莫名地遭輕視歧視甚至鄙視。殊不知,健全人與殘疾人只隔著一張紙,就像天才和瘋子只隔著一張紙一樣,二者是很容易轉變的。殘疾,其實是人的另一半世界,有隱性的也有顯性的,一些人是生理上的殘疾,一些人是精神上的殘疾。健全人對待殘疾人的態度,歸根結底也是對待自己的態度。”我想這是真正讓看似“弱勢群體”的殘障人士能夠堂堂正正在中國世界上活著的底氣所在!
滴水能穿石,它是堅韌的。上善若水,從善如流,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隨緣而安,包容萬物,本身卻非常的純靜。《水滴》讓我知道什么是像水一樣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