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以古典詩詞滋養生命之樹
更新時間:2017-02-15 來源:文藝報
不久前,《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央視播出,在社會上掀起一股不小的古典詩詞熱。現在,這一場詩詞嘉年華暫告一段落了,但人們對傳統詩詞文化的關注仍不斷延續,由此引發的諸多話題也得到了人們的持續討論。比如,古典詩詞如何普及化、大眾化?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怎樣更易于被人們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之美在今天該以何種形式生根發芽?
傳統詩詞在當下依然有活力
詩詞大會的熱播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古典詩詞之美在當下依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詩詞的意義在于可以傳達出一種生命力,讓人擁有高貴、美好的心靈。學者葉嘉瑩曾說:“在我看來,學習中國古典詩歌的用處,也就在其可以喚起人們一種善于感發、富于聯想、更富于高瞻遠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她之所以喜愛和研讀古典詩詞,不僅是出于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對生命的感發。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華詩脈從未中斷。詩詞遺產的繼承是傳統文化繼承中極為重要的方面。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認為,鼓勵孩子從小學古詩詞,是因為詩詞能涵養一個人的精神。不可能讓人人都寫詩,但可以要求每個人都接受詩的教育,從詩中汲取營養。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考察的詩詞作品從《詩經》開始,包括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元明清詩詞,一直延續到當代名人詩詞,時間跨度數千年。為了能讓更多觀眾有“參與感”、能進入節目的情境之中,節目組在詩詞選擇和題目設置上頗費苦心。據主創團隊介紹,他們選擇的作品大部分是大家熟悉的,但又盡量把熟悉的詩詞轉化成新穎的、耐人尋味的考題。這讓許多觀眾在看到這些“熟悉的陌生題”時,一下子產生共鳴。
在媒介專家靳智偉看來,《中國詩詞大會》緊緊抓住了中國受眾的詩詞文化情結,通過電視傳播手段,讓電視受眾以“會詩”的形式與選手對話,與前人對話,與歷史對話,與生活對話,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審美情操。
在詩詞中與古人接通,獲取精神的力量
中國古典詩詞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集合,而詩詞大會讓我們看到了古典詩詞的思想之美、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說,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具有無可限量的審美潛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達,有多少思想要表現,我們的語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學潛質供你發掘,這就是詩詞經典歷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古典詩詞中蘊含著中國古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內涵,體現著古代人的意志、情感和趣味。通過古典詩歌,我們能夠清晰地了解到一些古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境,并基于此而進一步了解古代的社會與生活。
閱讀、背誦、理解、欣賞,這是我們進入古典詩詞的方式。背誦的“量”固然是越多越好,但關鍵是“質”。學者傅庚生曾說過一句很樸素的話:“讀五十首唐詩,不如把一首唐詩讀五十遍。”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李小龍認為,對于從小就會背誦的很多名詩,很多人連詩歌的文意都有誤解,對詩意就更難理解。于是,那些背誦最后只能成為炫耀的資本,并逐漸在記憶的沙漠中蒸發;而理解與欣賞卻是內化的營養,滋潤著生命之樹。因此,我們不僅要能夠背誦作品,更要對文本有準確的理解,真正體悟到詩詞之美。
在詩詞大會上,我們也能看到古典詩詞給很多選手帶來的影響。詩意就在選手們心中,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些身處困境的選手,從優秀詩詞文化中汲取力量,堅強樂觀、笑對人生。在這一點上,這些選手與古代詩人們接通了,他們分享到了詩詞作品中關乎天地秘奧、社會萬象、生命重量、情感溫度的秘密。
學習、繼承優秀傳統詩詞文化
文學只有與當下、與社會、與生命相聯系才能更具活力。詩詞大會中設置的“飛花令”環節,現在依然受到網友們的持續關注。在緊張的氛圍中,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夠脫口說出的,往往都是已經化入潛意識的詩句。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典詩句的凝練和深入人心。有網友認為,在追求凝練這一點上,新詩創作應該不斷向古典詩詞學習。現在的一些新詩作品為了追求所謂口語、敘事而降低了對詩意的追求。當然,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現在的新詩,“有佳句而無佳篇”并不是好事,“有佳篇又有佳句”豈不是更好?實際上,在新詩的發展史上,篇佳句亦佳的例子并不少。重溫古典詩歌,面對新詩創作,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詩意、提煉詩句?
一場詩詞大會是短暫的,但一段詩詞之旅永遠不會結束,傳統詩詞文化的熱潮也將會延續。《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會“俘獲”越來越多的讀者,家長們也會更加積極地引導自己的孩子去讀古詩詞。這當然是好事。
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優秀傳統詩詞的傳承自然是題中之義。詩教詩教,重在言傳身教,希望家長們不僅要做孩子閱讀古詩詞的“監督者”,更要做他們的“示范者”。通過學習古詩詞,體悟詩中的美,并由此產生愛惜美的欲望,這就是善,由此就能變成一個追求真善美的人。只有這樣,古典詩詞熱才能真正轉化為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有效載體。(欣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