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作品》:告別“純文學”,提倡“真文學”
更新時間:2017-01-10 來源:文學報
就在三年前,《作品》雜志開始了一次較大的改版動作,那次改版,以新穎的裝幀、鮮活的欄目,給雜志注入一股清風,次年它便在由中國期刊協會主辦的評選中獲得“中國最美期刊”稱號,同時優質的內容也讓《作品》雜志從低谷逐漸躋身主流文學期刊陣營,而這是它們進入2017年之際,繼續進行改版的動力所在。
在已經擁有不錯的視覺設計和品牌欄目前提下,如何改版能再次推動雜志前行?記者在采訪《作品》雜志副總編王十月后獲知,2016年末,廣東省作協黨組專門討論了《作品》雜志的改版方案,對雜志進行重新定位,基于對當下中國文學現狀與問題的分析,為《作品》雜志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告別“純文學”,提倡“真文學”。
這個改版理念,最吸引人注意的便是“真文學”三個字,什么是“真文學”?王十月解釋說,所謂“真文學”,就是指“走出為‘文學而文學’的死胡同,大力加強對現實生活的關懷和介入度。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而不是為文學的文學。“我們所有的改版,都是圍繞這一重點進行的。首先,欄目設置上,打破了傳統‘純文學期刊’小說、散文、詩三大塊,將‘記錄|時代鏡像’、‘發現|洞幽燭微’放在重要位置。從欄目名可見我們的追求:‘記錄|時代鏡像’追求真實;‘發現|洞幽燭微’追求真知;‘虛構|敘事中國’,刊發講述中國故事,有中國氣度的虛構作品。我們希望無限接近真相,抵達真理”。
這也反映了一本文學期刊對當代文學認知的重新調整。之前,文學界通常以“純文學”這個概念來指代主流的嚴肅寫作,這個概念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文學走出“前三十年”誤區提供了契機,但同時也不可避免走入為文學而文學的狹義觀念之上,王十月介紹說,作為“純文學”的始作俑者,評論家李陀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對“純文學”進行反思,認為這個概念限制了文學變革深入推進的可能。
從這個角度說,《作品》雜志提倡“真文學”,是在鼓勵當代作家關注時代的真問題,避免書齋式寫作,也是一次對文學呈現本真力量、重新理解現實主義寫作的試驗,也因此,打開2017年第一期雜志,讀者將看到這一概念的貫穿。頭條《大地上的親人:打工記》是學者黃燈歷時十年(2006-2016)的采訪記錄,她從家族兩代十數人的命運切入,書寫中國近四十年發展背后的創痛。黃燈曾有過底層經歷,后讀碩士、博士。這樣的經歷決定了她的立場,使得她在感性的書寫與理性的思考之間找到了極佳的平衡點。而第二期的頭條,同樣會是一部極具現實重量的作品,來自兩個普通煤礦從業者的文學實踐,他們相約每周寫一篇文章,約期為100期,他們寫了50余萬字的相約同題文,《作品》將從中挑選六萬字篇幅刊登在雜志上,王十月認為,像這樣的寫作,“有著職業作家所不具有的品質。相信會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他也告訴記者,在接下來的第二期、第三期,雜志還會刊發一部作家歷時7年,走遍某省數百鄉村,調查土地流轉中失地農民生存與悲歡的大作品,“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提倡文學面對真問題,提倡作家走出書齋,走向曠野,提倡作家作品面對廣闊的人生”。
近年來,《作品》雜志打出的另一個品牌欄目是“90后推90后”,雜志從5年前開始關注并開專欄發表“90后”作家的作品,現在已經聚集了一個500人的“90后”作家群,雜志將選稿權交給“90后”自己,用接龍的方式選稿,本期作者就是下一期的編者,但編者只有權從所有來稿中挑選出3篇作品,然后在群里發出,由“90后”作者票選出下一期作品。如今,越來越多的期刊開始關注跟進“90后”作家群,對此《作品》雜志也在繼續往前探索,2017年每個季度將刊發一部“90后”作家的小長篇,由于《作品》在該話題上的首發優勢,也使得許多報刊和出版社將該選題的合作和篩選交由《作品》來施行。
除了雜志內容之外,《作品》還進行了更多的改革舉措,包括與《天涯》等報刊進行聯盟,從紙質版到新媒體都互相推薦對方作品以及嘗試在未來共同舉辦獎項和論壇等形式。在稿酬機制上,《作品》雜志借鑒了網絡文學網站的機制,在千字500元的基礎稿酬之上,推出了季度賞和年度賞,也就是說,將有大量作品能拿到千字1000-1500元的稿酬。在人才機制上,《作品》雜志也不拘一格,2016年末將青年作家王十月和鄭小瓊從編輯崗位升職到副總編輯和副社長的崗位,同時任命兩名非科班出身的青年作家任文學名刊副總編、副社長之職,這在全國還是首例。而所有這些改革舉措,正如王十月所說:“只為了推出好作家,推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