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那最能展現潮州美的散文
更新時間:2016-12-12 作者: 黃國欽
巧哥有話說:今天與女兒丫丫探討起散文來,丫丫再次說起了黃國欽先生的散文《煙雨潮州》,她說該文很優美,其行文風格巧妙流暢,寫出了潮州美麗的風情,厚重的歷史,濃郁的文化……是寫潮州散文的里程碑。她的觀點我比較贊同,的確,“在黃國欽的散文中,散發出一種有靈性、有慧悟的柔韌濕潤氣”。丫丫是10歲的時候看《煙雨潮州》的,而我是2000年,比她早十年看,那時我剛來潮州不久,便看了《煙雨潮州》。
記得這年春天,妻子從家鄉江西趕過來,我推薦了《煙雨潮州》給她看,當時她是家鄉最年輕的散文作家。她來時連續幾天下毛毛細雨,于是她要我陪她去體驗“撐一把折骨雨傘,仄起腳后跟兒,走在文星路相思樹掩映的翠綠里,聽淅淅瀝瀝的雨聲,從路旁的相思葉濺落下來……”的情感,我們在雨中漫游了潮州民居,感覺別有一番情趣,我說一對文藝二逼,就這樣尋找煙雨潮州中的美。那天我們還去了鳳凰臺,在那里看“湘橋春漲”,在韓文公祠的侍郎閣欣賞煙雨中的潮州,盡在眼底……
還記得是2009年,黃國欽先生要主編“新中國成立60周年潮州市優秀文學作品精選”一書,我看了書的目錄卻沒有《煙雨潮州》,于是我直言不諱地對他說,如果這本書少了《煙雨潮州》,就少了厚度,因為這是最能展現潮州美的散文。
朋友,如果您要游潮州,不妨先讀讀《煙雨潮州》,你就能尋找到潮州最美的勝景!
煙雨潮州
黃國欽
煙雨三月中的潮州,是一年最好的去處。撐一把折骨雨傘,仄起腳后跟兒,走在文星路相思樹掩映的翠綠里,聽淅淅瀝瀝的雨聲,從路旁的相思葉濺落下來。一邊是孔廟學宮檐水滴嗒的花窗紅墻,一邊是宋家園勒石作匾的烏漆大門。幽深幽深的柏油小路,慢慢兒走到盡處,水淋淋中,卻赫然一座清新儒雅的大宅棗卓府。?
千六年歷史,三十六街,百廿四巷,綿綿煙雨中,潮州,有多少歷朝歷代的大宅,掩映在你斜斜的雨簾里,有多少把綢傘布傘,踏著你淺淺的雨水和淺淺的綠意,在寬不盈丈的深深小巷,尋找宋許駙馬府,明黃尚書府……。?
煙雨中這樣帶著一份閑適和恬淡,我漫游潮州的民居。麻石板換成水門汀的窄窄小巷,一個門兒串著一個門兒。潮州的民居,古來就講究一種小巧的格局和布置,進門是一道木雕的門屏風,轉過去是六扇木雕的客廳門,天井是種著蓮花的大陶缸,客廳里的木柱上,是掛著烏漆沐金的木楹聯;一把半開半合的黑綢傘,一條仄仄窄窄的后花巷,又把你引到一家人家的大門前。?
從城南,到城北,一聲聲檐花的滴嗒中,一聲聲工夫荼的“請、請”里,就這樣一家家穿過了潮州,認識了潮州。?
潮州是雨的天下。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總是二百天有雨。大街小巷,上班下班,叮叮鐺鐺、花花綠綠的車鈴雨披過后,就是踮起腳尖,撐著雨傘,悠悠兒慢慢兒走路的行人。?
縹縹緲緲的煙雨,熏陶了潮州清清淡淡的文化,也涵養了潮州的一方山水。?
一曲唱腔悠長悠長的潮劇,用漫漫五百年的歷史,唱出了一個全國十大劇種的名兒;那些清清麗麗的歌喉和風擺楊柳的臺步,想來必是源于輕聲細語的潮州方言和雨傘下腳尖兒款款蓮移的行姿。廣東著名老作家黃慶云的女兒,一趟潮州,便被這應接不暇的潮中文化迷住,剛抵羊城,便纏住媽媽:潮州那個地方,該不是別一種民族??
水靈地氣哺育的潮州文化,最動人處,便是潮州女的繡花抽紗,昔時潮州女俗,百金之家不晝出,千金之家不步行,日勤女紅;小小女兒,五、七歲年紀,就要倚著花規,開蒙教習。千百年民風滋潤,潮州女子,便個個能繡,倘徉在潮州阡陌縱橫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半開半合的門樓里,總有三二個繡女聚在一起,一張方凳,二個沙包,壓著幾框圓圓的花規,十指纖纖的繡女,便在厝前廊下,捏一根小小針兒,一邊飛針走線,一邊輕輕絮語。?
這些潮州女子,善繡又善于打扮,一個頭上,便做著七八種文章。最愉悅人心的,便是插花。年輕女子插著紅花,如月瑰、芙蓉,中老年者,便插一朵、二朵甚至整排芬芳的玉蘭、茉莉。于是應運而生的,是四時清晨,街市上那些老婦擺買鮮花的攤檔,和深巷里拎花籃聲聲叫賣的女孩。因了地理和文化,這些潮州女子,又都人人穿了一雙木屐。潮州地處亞熱帶,天氣溫潤多雨,穿木屐可以避濕氣,浴后赤腳著屐,又很舒適方便,木屐夜行有聲,深巷幽幽,歹人又難以作奸。潮州女便在這種環境氛圍里,在花針下繡規前,培養了一份恬恬淡淡的心性,和一份精精巧巧的繡工。?
潮州古城,其實也是水的天下。潮州有東湖、西湖和一十八池,這些清波澄澈的水面,涵育了潮州的一方民氣。初春三月,時雨霏霏,那池那水,便漾起一圈圈漣漪,青翠了小城的天氣。那時城西城南一帶,古城墻下,排列著一眼眼波光粼粼的池塘:南濠池、書院池、鄒厝池、陳厝池。我在城南小學讀書的時節,下課鈴后,便常常要到書院池的假山捉迷藏,到鄒厝池的塘畔打水上飄。書齋門口的這二口池塘,無論歲月如何滄桑,都會永遠蕩漾在我的心上。?
書院池是探幽尋古的地方。韓愈剌潮,便曾在這池畔的古叩齒庵,與一位僧人,結下過一段善緣。那時這位僧人,在迎迓韓愈蒞潮的隊伍中,因為牙暴不悅于韓愈,被當作了惡棍。第二天,這僧人敲下了自己的二顆門牙,送到了韓愈的衙門前。這事撼動了左遷潮州的韓愈,也從此使這座城南的小庵,易名叩齒,千載傳揚。?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在潮州雖然只有八月,卻因為興鄉學、重教化、筑韓堤、襄農事,更有一篇《祭鱷魚文》,贏得了身前身后名?!安皇琼n夫子,人心尚草萊?!背敝萑说穆斆?、秀慧、精思、好學,想來,就因了這位韓文公千年教澤的綿延吧?難怪潮州的人民感念韓愈。如今,潮州的古跡勝地,處處有韓愈的影子。市中心有昌黎路,葫蘆山有景韓亭,韓山麓有韓公祠,韓堤上有祭鱷臺,韓江上又有關于韓愈傳說的湘子橋。?
其實,那湘子橋只是宋朝建的,廿四座橋墩,十八只梭船,于是,這急水中流,便是一架潮升潮降,可開可合的浮橋?!冻敝莅司霸姟分小跋娼簳运鎏觯怂蟠i畫橋”,寫的就是這湘橋的春漲。潮州的民謠還世代傳唱:“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兩只鐵牛一只溜?!毕鏄蛏线@兩只鎮水的鐵牛,其中一只是不是被一江滿滿的桃花汛水帶走了,還是得道升仙去了?這一首小調悠悠的民謠,不知道傳唱了多少年,卻唱不清其中的這個謎。昔時,潮州的這座湘子橋,是一座亦市亦橋的市橋,廿四墩上,有廿四座樓閣、亭臺,500米的橋面上,商賈在營利,而橋下呢,是盛極一時的花艇“六篷船”,這些六篷船皆置放著盆花盆草,濮小姑、曾春姑、曾九娘……就在這些船上弄歌弄舞。據說,月夕花朝、鬢影留香的這些胥家女子,她們的芳名,在當時“不亞秦準、珠江”。?
如今,廿四墩依舊,橋下,卻沒有了六篷船競夕的軟語潮音。?
潮州還是井的天下。雨、水、井,清潔了潮州的一方天地,也滋潤潮州的一方人情。清晨和黃昏,汲水的哥們姐們,便圍著宅后的井臺。一眼小小的磚石井,飛揚著四五支脆脆的潮音,和著青苔絨絨的井埕、和著井埕邊三月里新芽嫩綠的嬋桂,那一份情調喲。潮州的井水別一樣的清冽甘甜,喝這水的潮州男子春山靈秀,喝這水的潮州女子春水柔柔。這靈山秀水,陰陽含一,便生成了潮州男子的鬼斧神工。三家巷的金漆木雕、上東堤的麥稈剪紙、開元街的花燈香包、楓溪鎮的通花陶瓷。潮州男子的一雙巧手,全不讓潮州女的抽紗繡花。單單三家巷的金漆木雕,便刻出潮州男子的千古絕唱,百世風流。這些潮州男子,一把木錘,一撮雕刀,便在潮州通衢熱鬧大街上的這條怡靜小巷里,雕刻了一座古城的歷史,一首淡淡的民歌,和一份潮州人鐘靈秀氣的精神。
?
潮州的井,是和潮州的石牌坊聯在一起的。從文星路的卓府埕轉過去,鳳凰木的緣蔭中,九板橋的石階下,是一眼雙胞的二目井,井邊就巍巍聳立著一座四進士坊。從這里,到下市,三華里大街,一路是鋪號,一路是牌樓,“天下一絕是潮州?!?
這一座座古井,都飄蕩著一個個傳說。名勝景的蓮花井,日正當午,清粼粼的井底,會盛開出一朵白蓮,而南門下的義井,在700年前,宋帝(bing上曰下丙)逃避元兵,饑渴難捱的時候,就忽然井水翻涌,信手可掬。途窮落魄的南宋皇帝,望著汩汩溢出井面的清冽冽井水,不由扶著井沿痛哭:“井且知君臣之大義,朕將何以報之。”明朝麗人五娘和泉州才子陳三的私奔,是在城西花園鄉的那口古井,黃五娘在這里丟下了一只繡鞋,作出了一副投井的樣子,便遠走閩南他鄉。那時,挽著一個繡花包裹的五娘,裊裊娜娜地走過潮州九十六座牌坊的時候,心中,不知道是不是在想著潮州??
“好山好水兼好客,宜煙宜雨復宜晴?!背敝莸倪@一份山光水色,人文風俗,是寫在西湖晴雨亭的楹聯上,這一副蓮青色的楷書里。天下西湖36處,惟潮州西湖的摩崖石刻,獨標第一。八華里湖山,散布著225處石刻,唐宋元明清,1300年,那些詩詞典賦、銘文告示、警言對語,記述了歷代潮州的多少往事,這里歷史上出過2位狀元,這里先后有十位宰相蒞臨,這里哺育了182位進士,這里家家戶戶,讀書之聲不絕于耳?!暗厥菰运砂?,家貧子讀書。”肇自唐宋,這里就世世代代,詩書傳家。哦,難怪潮州的學子,年年月月,總是讀書不輟。學風綿延,以至今日,潮州的高考,常?;浿械谝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