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青年作家群崛起改變文學格局
更新時間:2016-12-05 來源:南方日報
——營造文藝繁榮發展的有利氛圍和土壤,廣東著力打造文藝人才高地
12月3日,第十屆全國文代會、第九屆中國作代會在北京閉幕。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廣東不斷營造文藝繁榮發展的有利氛圍和土壤,打造文藝人才新高地。廣東青年作家群迅速崛起,逐漸改變以往的文學格局,同時在廣東在美術、粵劇、音樂等人才的培養上不遺余力,成效顯著,為未來廣東文藝繁榮打下了堅實基礎。
耀眼的青年作家群
近年來,廣東青年作家群體在全國極為耀眼,創作成績穩定的80后作家、90后作家在20人左右,遠多于其他地區。以《收獲》為例,一般省份的80后作家在《收獲》上每年發表作品通常一兩篇,廣東青年作家可達到十多篇。
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雜志社社長楊克指出,可貴的是,改革開放后廣東人口幾乎翻了一倍,其中很大比例是外來人口,他們不僅帶著自己的原鄉特點,還與嶺南文化進行碰撞融合,從而產生了多樣化的文學創作。
在當今的廣東青年作家群中,深圳的陳再見只有高中學歷,卻以扎實的打工文學創作在《人民文學》《當代》等雜志上發表大量小說,出版長篇小說和小說集各一部,并獲得“茅臺杯”《小說選刊》2015年度新人獎等多個獎項;深圳女作家蔡東的都市小說對人性和現代生活的刻畫細膩而犀利,近年極引人注目,獲得今年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新人獎;潮汕女作家王哲珠以鄉土題材創作,短短幾年間碩果累累,出版有長篇小說《老寨》《大饑荒》等,最近兩個月又發表兩部長篇小說新作《我的月亮》《戛然而止的列車》;博士在讀的王威廉則是廣東青年文學的代表,他的小說側重現代性探索,已出版長篇小說《獲救者》、短篇小說集《內臉》《非法入住》,發表中短篇小說40余篇,散文數十篇,獲得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十月文學獎等。
“從打工文學到都市文學,從鄉土文學到現代性文學,這種多樣性的光譜在其他省是很少見的。”楊克表示,長篇小說在過去一直是廣東文學的軟肋,但近兩年隨著青年作家長篇小說的不斷涌現,明年將及時舉辦一次長篇小說推介會。
截至今年,廣東文學已經建立起從小說、詩歌、散文到報告文學、兒童文學在內的所有創作類文學獎體系,同時在風清氣正的氛圍中保持了評獎的公正,為廣東作家創作提供了極大地激勵和良好的氛圍。
廣東文學的年輕化是一個可喜現象,當前70后、80后和90后作家比例大為提高,青年作家的文化素養比以前高,文學態勢多樣化,改變了廣東文學的格局。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張知干認為,珍惜人才是發展文學的關鍵,今后在引進優秀外來文學人才的同時,還會積極尋求體制改革,培育和留住廣東本地的優秀作家,避免人才外流。
吸引年輕人加入文藝事業
“年輕人既是創作主體、又是培養對象。廣東美術事業過去上百年為何能夠不斷發展,原因就是不斷有年輕的人才加入到這一事業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省美協主席李勁堃認為,未來人才培養需要改變過去零敲碎打的方式,要提高文化投入的精準性,尤其是提升美術創作的學術含量。
在美術人才的培養方面,美術學院建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李勁堃認為,美術學博士點教育則是關乎廣東美術未來十年、甚至數十年是否有能力和其他地區競爭的重要因素。他希望,省委省政府從文化戰略高度考慮,支持廣州美術學院成為有特色、高水平的學校,力爭在廣州美術學院申報博士點教育。
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樣需要后繼有人。中國民協副主席、廣東省民協主席李麗娜認為,民間文藝的傳承需要在人群中進行,近年開展的“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選工作,為激發民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提供了一種有效手段。
多年來,享有“南國紅豆”美譽的粵劇也存在人才斷層的困擾。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省劇協主席丁凡表示,粵劇是一種綜合型藝術,所需人才知識面廣,培養周期長。他建言提升相關工種的收入水平,完善他們的社會保障制度,以留住更多人才。
? ? 南方日報記者 陳龍 楊逸
? ? 實習生 孫健 鐘志阮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