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一片古田長出的舊址
更新時間:2016-11-16 作者:邱海軍
古田,心向往之,由來已久。這是一方怎樣的田地,居然成為一次里程碑式會議的“代名詞”。欣賞過濃墨重彩的宣傳海報,翻看過寫實厚重的歷史圖片,仍然要穿越時空,真真切切地走上一趟。
十月,我終于踏上朝圣之旅。到達古田之前,專程在福建龍巖市委黨校聽了一堂課。教授介紹說,上杭縣古田鎮采眉嶺筆架山下有家“廖氏宗祠”,又名“萬源祠”,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是單層歇山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宗祠建筑。祠堂由前后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建筑面積826平方米。后改為和聲小學校址。民國十八年(1929年)五月,紅軍第一次挺進閩西古田,將其改名為“曙光小學”。當年12月,毛澤東同志主持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案。于是,一片田地,不再囿于家譜宗室,占據了史冊的閃亮一頁。
教授的課件展示了會址四時不同的景致。或有郁郁蔥蔥的油菜花襯托,或有熱烈綻放的向日葵映照,或有馥郁純潔的荷花裝點,或有金黃飽滿的稻穗烘托,古樸的建筑棲息中央,顯得分外的莊重肅穆。美,是除了歷史以外,解讀這爿田地的重要關鍵詞。
乘車前往古田的途中,我在想象,金秋時節,會有如何色彩斑斕的一番景象呢?莆一下車,秋風送爽,一股濃郁的香氣沁人心脾。“桂花好香啊!”同伴們情不自禁一陣陣驚嘆。身邊的桂花樹,翠綠油亮的葉子層層疊疊濃濃密密,一簇簇鵝黃色的花蕊綴滿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星星點點,馨香熏人,似乎一下子就讓人勾起了美麗的鄉愁。
且認他鄉作故鄉。在解說員的指引下,大家換坐上電瓶車,沿著彎彎曲曲的村道一路駛向賴坊村。突然,路邊冷不丁冒出一個小孩子,司機見慣不怪很淡定地剎了車,小孩若無其事地又跑開了。進到村口,只見四周座落著密密集集的小洋房,有的人家還將衣服隨意地晾掛在門前,這跟許多地方的農村生活場景別無二致。就在小洋樓的環繞中,佇立著一幢檁式建筑,二層磚木結構,懸山式屋頂。解說員說,這就是“協成店”商鋪,毛澤東曾經在此居住過。
其時,古田會議剛剛閉幕不久,紅四軍經過古田會議的思想洗禮后,面貌煥然一新。在元旦來臨之際,時任紅四軍前委委員、第一縱隊司令員的林彪給近在咫尺的毛澤東寫了一封新年賀信,對毛澤東建立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和“一年內爭取江西”的戰略感到懷疑,認為“中國革命高潮未必很快到來”,沒有建立赤色政權的深刻觀念。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后,洋洋灑灑揮就長達近萬字的回信,明確指出,“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特別強調堅持農村革命斗爭的重要意義,堅信中國革命的高潮必將到來,“星星之火”即將成燎原之勢。這封信最初以《時局的估量與紅軍行動問題》為題印發給紅四軍廣大干部士兵學習,解放后出版《毛澤東選集》第一版時,正式改題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家擠到一樓右邊一間五六平方米的小廂房邊探頭探腦。簡陋的房間里僅有一張由兩條板凳架起的木板床,床下擺著一雙草鞋,靠近窗戶的位置是一套破舊的桌椅。在這里,毛澤東冒著嚴寒,秉燭夜書,寫下這鴻篇大論:“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一代偉人何以如此洞若觀火、激情澎拜呢?
沿路返回,再穿過游客中心,眼前就豁然開朗了。因為敞開在天地間的,不是雕龍畫棟的亭臺樓閣,不是如畫似夢的小橋流水,而是空曠廣袤的一大片農田。穿行在村道上的有摩托車、小貨車、轎車。沒有油菜花,沒有向日葵,沒有荷花,沒有稻穗。田地里,一條條翻耕的痕跡,仿佛在提醒著來客,鄉村的節拍就是周而復始。荷塘里,田田荷葉已經凋謝。幾個勤勞的婦女在彎腰采蓮藕。風吹過,一陣牛糞味撲鼻而來,鄉村獨有的味道無須掩藏。
在一片毫無前景裝飾的田地盡頭,就是座東朝西的古田會議舊址。在那一刻,我難以言狀地感到震撼,產生了一種詩的幻覺。就是這片田,神奇地生長出了古田會議舊址。就是這片田,與遼闊的蒼穹組成革命圣地的“表情包”,筆架山下“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熠熠生輝。
80多年前,當一代偉人站在這田間地頭,雙眉緊蹙,共產黨領導的紅軍處在強大敵人的包圍之下,紅旗到底能打多久?他必定聞到了泥土的芬芳,遇到了調皮的小孩,見到了村民家的炊煙,在漫漫長夜里看到了倏忽明滅的燈火,在古田村群山環繞、綠樹簇擁、風云激蕩中得到了生生不息的昭示。以至于到了1945年,他還在延安念念不忘:“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在一起,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穿過村道,穿過農田,穿過牛糞味,我們終于進入這座簡樸的舊址。當年,穿過村道,穿過農田,穿過牛糞味,這座建筑走出了一支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軍隊所改造成的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走出了一支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人民軍隊。從這里開始,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夕陽如火。我們坐著電瓶車馳騁在平坦的水泥道上,秋風習習,丹桂飄香。在路邊,一位老奶奶一直目送著我們離開。就算人來人往,老人還是對陌生的訪客充滿好奇,畢竟,這里是她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