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長征路 人民情 ——省作協組織會員作家深入南雄、樂昌采風
更新時間:2016-11-08
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我會于10月28日至31日,組織全省16個地市的會員作家23人,在我會副秘書長、組聯部主任鄭毅帶領下,深入韶關市南雄和樂昌兩地,踏尋紅色足跡,開展“深入生活、扎根生活”主題實踐活動?;顒邮艿疆數攸h委政府和文聯作協的大力支持。南雄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溫春花,宣傳部副部長肖興麟,樂昌市副市長鄧洪煒,文廣新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會標等親切會見采風作家,并翔實地介紹了當地情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4支從贛南、河南何家沖、川北、湘西出發的紅色大軍,在80年前的那個10月,最終匯聚在西北黃土高原,匯聚在抗日前線。他們的遠征,從此有了一個讓中華民族至今為之驕傲的名字:長征!山河為碑,歷史為證。擊退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戰勝自然環境的嚴酷挑戰,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80年前的那場偉大遠征,創造了人類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堅定執著頑強進取的偉大史詩。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長征,為何能取得勝利?滿懷朝圣的虔誠,采風作家們走進這里的山山水水,尋覓背后的紅色密碼。
帽子峰地處粵贛邊區,山深林茂。1935年,陳毅、項英、陳丕顯率部從中央蘇區突圍后,轉移到南雄北山活動,在此堅持三年游擊戰爭,并設立紅軍游擊醫院。如今的帽子峰已辟為森林公園,并在2015年掛牌成為廣東省作家創作基地。極目所見,青翠蒼郁,黃杏紅楓,美不勝收!美景依舊,遙想當年,這里卻是交通不便、缺醫少藥、物質匱乏的景象,紅軍將士遠征的步伐何以為繼?設立的紅軍游擊醫院何以為繼?采風作家們陶醉在帽子峰如畫美景的同時,也生出這樣的疑問。當地人道出了其中原委。原來當地淳樸的鄉民認定這是自己的隊伍,踴躍參軍,積極支軍。紅軍雖然在山林深處,但是供應線早就延伸出了大山。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紅軍隊伍始終植根于人民,以自己的模范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支持,廣大人民群眾是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歷史的硝煙早已散去,作家們卻分明看到了紅軍指戰員和村民們相互扶持、親如一家的親切畫面,這是一支不可戰勝的人民軍隊!
作家們風塵仆仆抵達樂昌時,已然華燈初上,顧不上洗去一臉疲倦,馬不停蹄趕往樂昌博物館。博物館展示了紅軍在樂昌進行革命斗爭的珍貴歷史資料。1934年11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從贛南經南雄、仁化到達樂昌龍王潭一帶,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激烈戰斗。這只是長征途中一次尋常的戰斗,激戰獨樹鎮、強渡烏江、浴血婁山關、飛奪瀘定橋、鏖戰臘子口,紅軍將士在二萬五千里的遠征中血戰無數。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長征這條紅飄帶,是無數紅軍的鮮血染成的。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支撐著紅軍將士完成了人類史上的一次奇跡!作家們認真細致地觀看圖片文字,不時和解說員交流詢問。大家認為,艱難苦難可以摧殘肉體,疾病死亡可以奪走生命,但沒有任何力量能撼動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長征的勝利,靠的是紅軍將士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984年,美國記者、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親走長征路后說:“閱讀長征的故事,將會使人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边@或許是對長征的另一種解讀。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在樂昌大源鎮,作家們被新時期的長征精神所深深感動。參觀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后,大家來到大源鎮。走下大巴車,作家們都敢不相信眼前這棟低矮的臨時建筑就是大源鎮政府所在地,旁邊的板房居然就是當地的派出所!在局促而略顯陳舊的會議室,大源鎮鎮長鄧東梅、鎮人大主席羅招良以及鎮宣傳委員、村民代表等和作家們熱烈交流。在大源鎮范圍內,重點工程建設眾多,僅僅武廣客運專線、樂梅公路、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廣樂高速這四大工程征用土地就高達8000多畝。大源鎮群眾無怨無悔,發揚“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積極配合工程進度,曾創造了一星期搬遷完畢的“大源速度”,使得各項重點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并順利完工。時至今日,大源鎮新區的建設雖然已在議事日程之中,但還未實際啟動,群眾們還是給以了最大程度的理解。這些全力支持國家建設的可親可愛可敬的革命老區鄉民,他們身上涌動的依然是當年“十八里送紅軍”的沸騰血液,這不是新時期長征精神的寫照嗎?
從歷史到現實,采風的作家們也在思考。文學創作何嘗不是一場艱難曲折的漫長遠征?靠什么才能把路越走越寬,乃至達到豁亮的彼岸?唯有向紅軍將士學習,懷抱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依靠人民、扎根人民。在文學長征路上,以飽蘸濃濃人民情的筆觸,創作經得起人民考驗和時間洗禮的反映中國精神的佳作上品。
作家們還前往珠璣古巷、金雞嶺等地參觀學習。作家們邊采風邊創作,涌現不少好作品。下面擷取一篇詩歌,以饗讀者:
《長亭去處是珠璣》(李可君)
斑駁的墻皮
老屋、灰瓦
在金燦燦十月里
祖先從珠璣說起
墻角邊、屋檐下
還有,每扇吱呀作響的大門
訴說百家姓
風當歌、雨當弦的傳說
黑色的貓
跳過層疊的屋頂
我一身艷麗
吸吮遠古朝暮的氣息
歲月拼砌的街巷
泛著幽幽的光
今夕何夕
走過來環珮叮鐺的姑娘
或是手持折扇、氣宇不凡的公子
燃一柱經年的沉香
虔誠合十
來慰籍未曾散落的靈魂
巷口,一位閱盡滄桑的老婦人
臉上,古榕的鉤藤爬滿了臉頰
千里萬里翻卷的長河
長亭去處是珠璣……
?????????????????????????????????????????????????????????????????????????????????????????????????????????????? (組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