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心靈相遇的文學之旅 ——廣東·內蒙古作家“海上絲路·僑鄉文化”聯合采風團走進粵東
更新時間:2016-10-31 來源:本網原創
正值金秋時節,10月23日至27日,由廣東省作家協會組織的廣東·內蒙古作家“海上絲路·僑鄉文化”采風團前往粵東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地,進行文學采風和文化交流。采風團由廣東、內蒙古作協作家聯合組成,內蒙古作協副主席張繼煉任團長,率內蒙古自治區各市、各盟的會員作家、詩人、翻譯家、編輯共十人;廣東省作協組聯部調研員肖馥筠任領隊,率廣東省內各地市推薦的會員作家共十五人。采風期間,汕頭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郭勤亮、副秘書長謝海衡、潮州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黃昏、揭陽市作協常務副主席楊協亮等陪同參觀考察。
本次采風活動秉承了廣東省作協服務會員、充當文化交流橋梁的傳統,并且切合了當前文學界“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實踐主題。在組聯部精心的籌備聯絡,以及在各地市作協熱情周到的接待下,行程緊湊,囊括當地最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一路走來,團員眼界大開,精神收獲滿載而歸,成就了一趟三重“相遇”的文學之旅。
首先,這是內蒙草原與南粵大海的相遇。內蒙古作協與廣東省作協自2010年“結對子”,每年都有作家互訪交流。本次采風廣東作協特意邀請內蒙古作協選派作家,與廣東作家聯合組團,旨在進一步強化文化交流碰撞。內蒙古作家和廣東作家團員在短短數日內,因文學結緣,以山水為媒,結下深情厚誼,時刻通過微信群分享心得、趣圖和習作,制作了電子相冊作紀念。正因兩地作家在創作題材和表現技法有著迥異之別,迸發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好奇和熱情,他們通過面談和微信,一直保持聯絡,探討創作心得,并相約來年重逢。聯合采風團也分別與汕頭市作協、南澳文學社進行文學座談會和海邊聯誼晚會。在汕頭迎賓館,汕頭市作協主席董建偉帶領汕頭文學界代表出席座談會,介紹了汕頭文學蒸蒸日上的情況,對采風團致以誠摯問候,雙方進行熱烈的交流對話。在南澳島海堤邊,采風團和南澳作家席地而坐,以夜空為幕,以海風為鄰,伴以簡單的燈光、音響,興致勃勃地分別以蒙語、漢語演唱了膾炙人口的內蒙民歌,作家們還紛紛拿出看家本領,表演了潮劇、魔術、京劇、舞蹈等,并且情深款款地朗誦了自己創作的詩篇。夜深時分,波濤陣陣拍案,大家在合唱《難忘今宵》中不舍散去。而當置身在南澳島海邊棧道、礁石灘上,無論是與海洋遠隔重山的內蒙古朋友,還是久居都市的廣東作家,人人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博大胸懷所深深感染,興之所至,暢快淋漓地攀爬、跳躍、歡呼、留影,為祖國江山“如此多嬌”而無比自豪,激發出以更多更好作品為人民謳歌、為時代代言的決心。
其次,這是傳統歷史和當代文明的相遇。粵東三市之行,采風團既參觀了一批承載深厚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的景點,也考察了幾個洋溢著改革開放活力的新亮點。作家們在汕頭蓮花峰景區,參觀了飽含愛國主義情懷的抗日同胞遇難“萬人冢”,瞻仰了紀念愛國名人文天祥石像、摩巖石刻和蓮峰書院;在南澳島觀看了“南海一號”古沉船文物展,重溫了海上絲路的往昔風采;在潮州韓文公祠和開元寺,領略了古代中原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嶺南地區的發揚光大;在潮州饒宗頤學書館,感染了當代國學大師的文化魅力;在淡浮院、硯石書院欣賞了中國泰國文化融匯合璧的建筑群、美術作品,觀摩了“中國歷代書法碑林”。與此同時,采風團也考察了建設中的汕頭華僑經濟文化試驗區,對當地敢想敢為、日新月異的社會主義建設倍感振奮;走進了宜華家具,對該企業通過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技術,將精美典雅的古代木家具、木雕塑藝術加以發揚光大,贊不絕口;參觀了潮州陶瓷城,切實感受到隨著群眾物質生活水平和審美需求不斷提升,傳統手工藝得以推陳出新。采風團還懷著濃厚興趣,前往國內有名的揭陽軍埔電子商務村,在揭陽市揭東區副區長張木奮和當地企業負責人的介紹下,親臨現場考察了服裝網店物流、農產品電商和電商培訓基地,從而激發著思考如何以文學作品記錄這悄然進行中的中國互聯網時代巨變。短短數日,采風團所見所聞,在古今交融、新舊碰撞中,極大地開拓視野,啟發了全新的靈感,補充了豐富的素材。
再其次,這也是自然風光和地域風情的相遇。采風團所到之處,既飽覽著壯美秀麗的自然風光,也不乏充滿地域風情的人文景觀。采風團在汕頭礐石景區,拾級而上,俯覽汕頭城區全貌,在海、山、石、洞渾然一體的自然風光中,雖揮汗如雨,卻樂而忘返;在蓮花峰、青澳灣面朝大海,集體長嘯抒懷;在北回歸線標志廣場,仰望日月交替;在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沿湖漫步,細味幽深、旖旎的山水情懷。這方水土如此“地杰”,自然而然也孕育出“人靈”,采風團領略到在廣東文化乃至中華文化中都具有重要一席的潮汕文化。作家們在汕頭老城區騎樓群,感慨了舊建筑文化的滄桑;在西堤公園的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饒有興味地閱讀、詢問著這個重要的近代僑鄉歷史課題;在汕頭開埠紀念館和舊郵局,目睹了百年來汕頭的社會變遷;漫步在潮州廣濟橋(湘子橋)上,切實感受橋、船一體的奇妙設計,聆聽當地民間傳說,環顧韓江兩岸濃郁民風;徜徉于潮州古城的老街、老鋪,觀賞了體現學風醇厚的老牌坊街;還造訪了首位潮汕籍院士蔡翹的故居紀念館和仙美村的民俗博物館。潮汕美食遠近馳名,采風團也不忘品嘗了牛肉火鍋、蠔仔烙、粿條、潮汕自釀米酒等地道小吃,體驗了“舌尖上的潮汕”。眼福、耳福、口服,可謂一應俱全,滿載而歸。
短短數日的粵東之行,濃縮的卻是廣東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活躍的人文風情和無比優美的山河風光,承載了廣東作協對大力促進各地市之間文學交流的責任。同時,蒙粵兩地,遠隔千里,情牽七載,這趟旅程又增添了一段詩情畫意的文化佳話。采風團雖已告一段落,團友仍在抒懷回味,感嘆此行充滿著詩意的旅途、詩意的思維、詩意的風景,還有一路同行的口吐珠璣和歡聲笑語,感謝文學帶給每一位同行者美好的享受。文學不散,青春不散,友誼不散!感謝廣東省作協締造的這次心靈相遇的珍貴機會。
采風期間,汕頭、潮州、揭陽的報紙、電視臺對采風團進行了采訪報道。
(文字、攝影:梁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