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省作協與文藝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更新時間:2016-10-31 來源:本網原創
10月30日,廣東省作協與《文藝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文藝報》與《作品》一北一南,一報一刊,強強聯手,共同扶持中國文學新生力量90后作家。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知干,《文藝報》副總編輯胡軍出席。中國作家網副主編劉秀娟,廣東省作協專職副主席、作品雜志社社長楊克,90后作家代表馬億、黎子,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詩刊》常務副主編商震,詩歌評論家霍俊明,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有順,《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及詩人學者劉向東、胡弦、趙思運等一百余位來自全國的作家、評論家、詩人、編輯,共同見證了合作發布。
據《作品》編輯介紹,2011前后,編輯部在自然來稿中,發現越來越多的90后寫作者,他們的稿件有著鮮明的特質,不像70后一代普遍打著先鋒小說的烙印,也不象80后一代與市場勾連緊密,90后一代出手老成,很少有青春校園寫作,他們既受世界經典文學影響,也汲取動漫、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的營養。特別引起《作品》編輯關注的是,這一批寫作者大都有較好的受教育背景,多是學物理、金融、國際關系,中文系的反倒較少。他們視野開闊,一開始就在國際化的視野和經典的標尺下思考與寫作?!蹲髌贰冯s志編輯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信號,可能成為中國文學的拐點。于是,〈〈作品〉〉雜志開設“浪潮1990”,每期發表一位90的小說。也因此,《作品》編輯和90后成了朋友,建立了90后微信群,聚集了數百位90后寫作者。從2016年開始,《作品》推出“浪潮1990”的升級版“90后推薦90后”,并打破文學期刊編輯常規,將作品的選擇與判斷權交給90后寫作者,提供一個純“90?寫、90后評、90后編”的平臺。迄今為止,已有近百位90后作者在《作品》雜志亮相。
《文藝報》也一直在密切關注90后寫作者的成長,同時也在關注著《作品》雜志獨特的推介方式,90后的文學品質也得到了《文藝報》的認可,于是,一報一刊決定聯手,《文藝報》每月拿出一整版,開設“新天90后”專欄,由《作品》雜志組織90后稿件推介90后新生力量,其編輯模式與《作品》“90后推薦90后”類似,交由90后作家輪流主持。發布會上,90后代表作家馬億講述了他的經歷,馬億在讀大三時,自由投稿給《作品》,三個月后,他的小說刊發出來。大學畢業,他憑借著自身的實力和在《作品》雜志發表的作品,成功應聘進花城出版社,成為一名圖書編輯。
對于《作品》和《文藝報》這種將選稿權交給90后的大膽創舉,和這次的強強聯手,《文藝報》副總編胡軍表示,《作品》這幾年讓人耳目一新。《文藝報》也是一直關注青年作家,在評論版有一個欄目叫“聚焦文學新力量”。面對復雜的語境,文學創作也有豐富的可能性,《文藝報》也充分關注到90后的作家,跟《作品》一起關注90后,也是為了文學隊伍的不斷壯大,文學創造的多樣性,這個合作非常有意義。胡軍認為90后現在有很多獨到的優勢,他們需要這樣的平臺,逐漸成為中國文學創造的中堅,讓他們把中國故事寫的更好,讓我們純正的文學之火可以相傳。
廣東作協黨組書記張知干高度肯定這次合作的意義,認為這是中國作協與廣東省作協攜手合作、文學共建的一項重要成果,開辟了文學陣地跨區域合作共建的新途徑。認為此舉顯示了一種開闊的胸襟與豁然氣度,展現了文學報刊的嶄新風貌和勃勃生機。認為《文藝報》與《作品》雙方血脈相通、氣質相近,具有天然的合作優勢。雙方加強合作,必將提升文學的影響、推動文學的繁榮發展開辟新的途徑。
(攝影:曾慶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