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跨語際對話:文藝評論國際論壇”在京舉辦
更新時間:2016-10-21 作者:劉秀娟來源:中國作家網
9月29日至30日,“跨語際對話:文藝評論國際論壇”在北京香山飯店圓滿舉行。此次論壇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主辦,中國魯迅研究會和北京作家協會協辦。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科研處、國際交流與合作處、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共同承辦。
29日清晨,活躍在當前學界文壇的五十余位知名文藝評論家、作家、魯迅研究專家、海外漢學家和學院派學者,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各語種文學專業師生代表,近百人匯聚一堂,圍繞論壇主議題“世界性與民族魂:當代文藝評論視域中的魯迅傳統”,開啟熱烈研討。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邱鳴副校長主持開幕式。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曹衛東校長代表論壇主辦方致開幕辭。他向與會專家介紹了北二外近年增設歐亞多語種專業院系、厚植文學文化研究根基,加速人才培養和學術發展機制改革的舉措,強調有效的國際文化交流必須以堅實深廣的本民族文學、文化的學識修養為基礎,世界性的思想視野必須建立在對本國精神文化的深切認知之上。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龐井君以“中國價值的人類主體視野”為題做主旨演講。他接續魯迅“立人”思想的起點,梳理了從近代工業革命到當代新媒體迅猛發展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下人類主體和民族國家精神經歷的發展變遷,重申了新時代機境遇中堅持“立人”的必要性。
開幕式后進行的首場主旨發言由北京作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王升山和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研究處處長胡一峰主持。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教授做了題為“草根左翼筆下的魯迅”的主旨發言,介紹、闡發了從草根作者的書寫中日益清晰起來的民間魯迅形象,及其與被學術化、神圣化的魯迅形象形成的歧異和互補。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張福貴教授在題為“魯迅世界人概念及其意義”的主旨發言中,對學術話語和社會話語塑造的“大魯迅”和“小魯迅”提出了反思。國際魯迅研究會會長、韓國外國語大學樸宰雨教授以“當代韓國文學評論中的魯迅傳統”為題的主旨發言全面梳理了魯迅在現當代韓國文學評論與研究脈絡中的延續和發展過程。孫郁教授和張福貴教授就彼此發言做了相互評議。北京第二外國學院楊磊副教授對樸宰雨教授發言做了評議。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俄語系俄籍教授盧卡舍維奇與二外俄語系口譯專業的研究生合作,做了題為“魯迅作品中的人物與俄羅斯文學”的主旨發言,內容翔實,分析細膩。著名作家、《十月》雜志常務副主編、北二外客座教授寧肯以“文學的裝置”為題,暢談面對魯迅和偉大的文學傳統,當代作家如何有力把握現實的創作體驗和理念省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講師馬寶民博士、李林榮教授分別對盧卡舍維奇教授和寧肯教授的發言做了評議。
9月29日下午和30日上午,論壇展開平行圓桌研討。
第一組圓桌研討先后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白燁研究員,與吉林大學張福貴教授及北京大學高遠東教授主持。《求是》雜志總編室原副主任白建春的發言就魯迅有關文藝批評使命的觀點、主張做了解讀。北二外西歐語學院陳燕副教授就“魯迅和德國版畫藝術”做了專題發言。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陳友軍教授對“延安魯藝與魯迅精神的政治導向”問題做了史料考察。中央黨校文史部講師、青年評論家叢治辰對“課本里的魯迅”發表了省思意識鮮明的見解。北京魯迅博物館葛濤研究員就魯迅研究現狀做了批評性分析。北二外文學院劉燕教授對從普實克到高利克的布拉格漢學發展做了述評。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博士后、青年作家霍艷對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答北斗雜志問》做了細讀和闡發。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劉春勇副教授以“非文學家魯迅”為題論證當代魯迅研究的新視角。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后裴春芳以魯迅作品集的編纂為中心,解析魯迅思想文化經典化的歷史進程。在這組圓桌研討中,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張夢陽研究員新近出版的《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也成為了熱議焦點。
第二組圓桌研討先后由王升山副主席、寧肯教授、李林榮教授主持。人民文學出版社青年文學編輯室主任付如初從當代文學評論發展的道路上尋繹了魯迅傳統的印記。北二外國際傳播學院講師李琛博士做了從英文漢學期刊中所發掘的“他們”眼里的魯迅思想形象的建構過程報告。著名作家、河北作協理事李浩的發言是從文化傳統和地域差異的間隙中,對魯迅和魯迅之后的中國作家做了別具一格的觀照。李林榮教授以“作為文藝評論家的魯迅”為題,對魯迅的譯介實踐做了新的闡釋和評價。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學院講師李溪博士揭示硯銘的意義世界,從文學生活和物質世界對觀中展現文學評論的新思路。北二外國際傳播學院劉暉副教授題為“文化傳播跨國界效應測量芻議”的發言,向文學評論領域引介社會傳播學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楊明明教授介紹、評析了魯迅、莫言等中國著名作家在俄羅斯被譯介和研究的現狀和癥結。著名作家、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編審徐小斌以“只有靈魂可與世界接軌”為題,從個人經驗出發,探究了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關鍵。北二外日語學院博士后王麗華依托文本細讀,分析了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阿Q意象。著名作家、《人民文學》雜志編輯部主任徐則臣對網絡時代帶給文學寫作的巨大沖擊和空前機遇,做了深切描述和辯證評價。著名散文家、山西作協理事玄武從他個人對魯迅的理解出發,闡述了魯迅對當代文學的警示意義。
以上兩組平行圓桌研討中,緊隨每人20分鐘發言的一對一10分鐘評議,把發言進一步引向深入,也活躍了主持、發言和評議三方對話的氣氛,以至多個環節一再延時。山東社科院《東岳論叢》副主編曹振華就重估魯迅翻譯實踐文化意義的論題所做的評議、北大高遠東教授就魯迅的物質生活和魯迅在保存、收藏古籍文物方面的貢獻所做的引申發言,白燁研究員對延安文藝與魯迅精神關系的評議,張福貴教授和樸宰雨教授就“東亞魯迅”議題的切磋對話,盧卡舍維奇教授和楊明明教授就俄羅斯當前有關中國文學研究現狀的延伸探討,在兩組圓桌研討的評議階段都掀起了全場高潮。
9月30日下午,論壇進行第二場主旨發言。香港《文學評論》雜志總編輯、著名魯迅研究專家林曼叔以“后魯迅時代的魯迅研究在香港”為題,全面評析了香港魯迅研究的歷史流變。日本九州大學言語文化研究院秋吉收副教授以“‘敵人’對《野草》的影響”為題,解析了魯迅創作《野草》的背景影響因素。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歷史與哲學探究學院張釗貽教授以“魯迅的‘硬譯’與‘改造國民性’關系及意義初探”為題,對魯迅“硬譯”實踐和思想做了新的闡釋。復旦大學中文系張業松教授在“祥林嫂的聲音”的題目下,通過解讀《祝福》闡發了魯迅小說對漢語詞與物關系的重構及其復雜寓意。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王德領教授以“魯迅與當代文藝批評的文體意識”為題的主旨發言,就魯迅創作和批評實踐中在文體獨創方面的追求,做了細致的歸納和分析。張釗貽教授、張業松教授、張夢陽研究員、李林榮教授、叢治辰博士分別評議了上述發言。
30日傍晚,“跨語際對話:文藝評論國際論壇”在意猶未盡的學術對話中圓滿閉幕。北二外文學院副院長李瑞卿教授代表論壇承辦單位致閉幕詞。北二外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執行主任李林榮教授主持了第二場主旨發言和閉幕式。《讀書》雜志、華文出版社、《中國藝術報》等多家專業媒體的負責人和記者參加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