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1区2区3区_久久亚洲视频_成人久久_欧美国产激情_免费久久精品_精品视频在线看_日本福利在线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粵評粵好 > 粵派批評

非虛構:面對真實,還是面對文學?

更新時間:2016-09-20 作者:李德南

近年來,非虛構寫作成為一種頗受關注的文學現象,尤其是《人民文學》從2010年開始設置“非虛構”欄目,先后發表了《中國在梁莊》、《中國,少了一味藥》、《詞典:南方工業生活》、《拆樓記》、《女工記》、《阿勒泰的角落》等一大批優秀作品,有效地推動了非虛構寫作。與此同時,不少批評家也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對非虛構寫作給予極高的評價,有的甚至認為非虛構寫作“己經在打破傳統文學思維乃至文學秩序的‘新的生機、力量和資源’的意義上,成為一種新的文學可能性。”

在我看來,提倡非虛構寫作,對于糾正當代文學中出現的虛構之無根性、虛構文學與生活世界的隔膜越來越深等問題是有益的,卻也不宜過分放大其作用與意義。相反,我們應該理性而審慎地對待非虛構,仔細辨析非虛構寫作中所隱藏的理論與現實的問題。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非虛構在理論層面一直存在問題。比如說,我們始終無法給“非虛構”一個相對確切的、有效的界定。很多事物都沒辦法得到確切的界定,比如到底什么是散文,就始終有爭議。然而,再沒有什么比“非虛構”這個概念更模糊不清的了。使用起來,也經常充滿悖謬。到底什么是非虛構?著眼點通常在于,非虛構對“非”的強調,即所寫的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存在的。由于非虛構的所指含糊,許多作品就只能籠統地歸于名下。不少非虛構的實踐者與提倡者又強調,非虛構中可以有變形,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大膽虛構,是開放的,包容的。這就使得,非虛構和虛構的邊界變得更為模糊。

無法給出相對清晰的界定只是非虛構的困境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模糊感覺的指引下,非虛構寫作內部出現了許多陷阱。比如說,非虛構寫作強調真實性,強調直接經驗的呈現,強調對現實的直面,這就使得真實、經驗與現實壓倒一切,從而構成對寫作者和文學自身的束縛。有不少非虛構作品均以自述或旁觀的形式講述農民入城打工的經歷,借以呈現鄉土中國與城市中國的變遷。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原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理想,然而在一個工業化或后工業化的時代,他們除了努力改變自我,別無他法。可悲的是,即使他們遠離故土,拼盡全力,犧牲個人的尊嚴、快樂與健康,還是無法在城里扎根,也無法回到故鄉。在時代的颶風面前,他們的存在是那么渺小,那么卑微。這是很多中國人正在遭遇的現實,也是許多非虛構作品的寫作母題。然而,正因為它具有普遍性,就不單是為作家所念茲在茲,數量龐大的新聞工作者與人文科學研究者也在以此作為言說對象。受非虛構強調真實性的驅使,很多作家在講述這些普通民眾的命運時,往往采用實錄的手法,以為只要把所見的一切記錄下來就足矣。問題是,單是再現,而不能借助思想之光來穿透層層疊疊的表象,抵達問題的核心,不通過各種文學手法來調動讀者的情感,在美的層面有所創造,那么文章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更不可能持久。很多非虛構作品就沒有找到一條合適地講述相關事件的方式,也沒有抓住人物命運中能讓讀者的心靈發生共振的細節,更因為缺乏文學性而經不起反復閱讀。本來是文學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許多作家卻受制于真實的律令而止步,所寫下的作品甚至比新聞作品還要單調。王鼎鈞在一次訪談中說,“我久慕‘狹義的文學’,那就是透過‘意象’來表達思想感情,除了修辭技巧,具有形式美和象征意義。這是文學的本門和獨門。倘若作品只炫示自己的思想,怎么樣對哲學也遜一籌,倘若只以記述事實取勝,怎么樣也輸給歷史,文學自有它不可企及取代的特性。”他的這一番話,雖然不是針對非虛構而言,但是對于我們理解非虛構的局限,不失為好的提醒。

許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肯定非虛構寫作時,都有共同的出發點:文學創作正變得越來越書齋化,越來越與現實無關。當作家們認為自己對現實已洞若觀火并獲得代言資格時,讀者和批評家則認為,他們不過是活在自我想象的真空中,是在“匆匆忙忙地代表著中國”(張定浩語)。為了打破這種自我耽溺、想入非非的困境,重視書寫當下生活現實的非虛構就變得極其重要。然而有待注意的是,光從表現現實的角度來肯定非虛構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尤其是忽略了非虛構也有自己的現實困境:不少寫作者從非虛構的字眼入手,認為要眼見為實。然而,眼見未必為實,即使所見的是現實,也很可能是表面的現實,單面的現實。當作家或學者離開書齋,以采訪者或體驗者的身份去接觸不同階層時,被采訪者其實很難完全放下戒備心理,他們可能會對被采訪者說出部分真實,而真正深層的那一部分真實,真正的秘密,是不愿泄露的,也是采訪者無法洞悉的。試圖以體驗的形式來接觸一種新的生活,接觸一個新的群體,所得的感受和認識,也難保不會失真。這種真實,終歸是有限度的,非虛構之“非”,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接近真實的努力與意愿。

另外,非虛構作品強調認識的時效性,強調在場體驗,雖然不失為好的意愿,卻也可能導致很多題材還沒得到深度消化就直接呈現,也來不及考慮藝術層面的問題。許多非虛構作品試圖把原生態的或粗糲的生活現場顯然出來,但這些作品在文體和藝術層面也是粗糙的,就像是尚未經過精心整理的采訪手記,是一種“類文學”,或是一部未加剪輯的紀錄片。閱讀這些作品,經常會有一種感覺:所寫的確實是好題材,卻也因為匆忙上陣,使得好題材被浪費了。若是不考慮其作者介入現實的勇氣和責任意識,這也未嘗不是在以另一種方式“匆匆忙忙地代表著中國”。

對于非虛構的意義與局限,李敬澤其實在《論非虛構》、《我們太知道什么是“好小說”了》等文章中有清晰的認知。他曾談到,提倡非虛構,用意是“希望推動大家重新思考和建立自我與生活、與現實與時代的恰當關系”,讓“海內文豪”“對于這個世界確立起認識熱情和剛健的行動能力”。他充分肯定《中國在梁莊》與《中國,少了一味藥》“這兩部作品都是作者在場的,而且不是一種被動的在場——你本來就在那兒,而且他們都采取了行動,走過去,介入進去。”同時,他也坦然指出,“我認為梁鴻和慕容雪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沒能充分解決一個問題:什么是文學能做的?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個記者、一個社會調查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當代精神的見證者,是一個文學家?我一直期待著類似于諾曼·梅勒的《夜幕下的大軍》、《劊子手之歌》那樣的作品,依靠文學的敘述和洞察發現世界,在社會景象中、在哪怕最普通的一個人身上,我們看到人性的真實狀態,看到史詩般的宏偉壯闊。”

李敬澤所提出的問題,實際上也是非虛構寫作的瓶頸所在。在他看來,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可能僅靠某‘一味藥’來解決”。我所能想到的其中“一味藥”,是不妨拆除非虛構和虛構的分野,形成一種更為整全的文學觀。早在五四時期,我們的文學創作就一度出現“為人生而藝術”和“為藝術而藝術”的分野,而在木心看來,“為人生而藝術,為藝術而藝術,都是莫須有的。哪種藝術與人生無關?哪種藝術不靠藝術存在?……一個文學家,人生看透了,藝術成熟了,還有什么為人生而藝術?都是人生,都是藝術。”是啊,單方面強調藝術或人生,很可能是既沒有藝術,也沒有人生。而強調非虛構與虛構的分野,也未嘗不是如此。很多人在提倡非虛構寫作時,已有意無意地把虛構排斥在外了,而虛構作為一種藝術手段無疑是有意義的。虛構的能力,或者說想象力,往往是詩性得以產生的根源,是與洞察力聯系在一起的。當我們從現實出發,從現實中發現各種不同的可能,那未必是對現實的悖離,而是發現了更為深層的真實。當卡夫卡讓格雷戈爾·薩姆沙一覺醒來變成一只大甲蟲,他并不是為了將現實引向怪誕,而是因為發現了駭人的現實:異化將會變得無所不在,無時不有。這是想象力的飛躍,也是洞察力的顯現,一種黑色的、殘酷的詩意由此產生。

借用木心的話語方式,也可以說:非虛構與虛構,其實都是莫須有的,哪種文學與虛構無關?哪種文學又不跟非虛構有關?兩者的邊界,本來就極其模糊;刻意強調某一方面,總是一種限制。拆掉藩籬,反而容易克服理論與實踐上的種種困境。這讓我想起陳丹燕在給批評家張莉的信中所談到的:“我從寫散文開始,那時我想我沒有寫非虛構的小說形象的能力。然后是寫傳記,加上去文學性的描寫,隱喻,烘托,再嘗試《外灘,影響與傳奇》里的小說片段,再是《公家花園》里的用地點來連接人物,真實人物的變形,最后再是《和平飯店》,我稱它為長篇小說了,真實的人物與虛構的人物在真實的事件與場景里融合,歷史情形再現與意識里的現實交錯,文學手段打開了真實的局限,天地剎那間廣闊起來。”坦白說,在讀這段話時,我無法分清陳丹燕所寫的到底是虛構還是非虛構作品,不明白“寫非虛構的小說形象的能力”是怎樣一種能力,更不明白非虛構與虛構在這里還有何意義。不過我想這并不要緊,要緊的是她意識到了虛構和非虛構有如左手與右手,兩者的互相配合讓文學的肉身變得完整,讓寫作的藝術變得自如,絢爛;要緊的是她意識到了“文學手段打開了真實的局限,天地剎那間廣闊起來。”

雖然對非虛構的寫作者抱有敬意,但我也越來越固執地相信,真實不能成為拯救文學的救命稻草,非虛構也不能把文學從當下的危機中真正拯救出來。這種拯救是暫時性的,就好比在右手受傷時,我們可以寄望于左手來完成某些工作;然而,要想真正進入上手的、自如的狀態,還是得靠左右手的互相協調。我們需要形成一種更為整全的文學觀,即意識到好的文學作品是綜合性的,就像傅雷所說的:“倘沒有深刻的人生觀,真實的生活體驗,迅速而犀利的觀察,熟練的文字技巧,活潑豐富的想象,決不能產生一樣像樣的作品。”固然,文學創作要同時在語言與形式、技藝與思想、虛構與寫實等等層面都做到完美,讓各種元素的搭配都恰如其分,那是非常非常難的。然而,即使無法做到這一點,對文學有相對全面的認知也是好的——它至少可以讓我們從各種限制中解放出來。

其實,今天中國文學的影響力所以江河日下,除了電視、電影等新的藝術形式的強勢擴張,跟我們缺乏開闊的胸襟和整全的文學觀不無關系。如果真的回答中國文學往何處去這個問題,要為之給出一個新方向,我個人不會選擇非虛構,而愿意以英國的系列電視短劇《黑鏡》為例。

《黑鏡》絲毫不考慮虛構和非虛構的分野,而是首先追問,在當下對我們的生活世界影響最大的是什么?是技術,尤其是日益發達的現代科技,使得我們進入了一個“讀屏時代”。《黑鏡》系列的六個故事,無一不建構于現代科技背景,試圖表現各種高新科技對人性的建構、重構與解構。《黑鏡》里所呈現的場景,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跡,但又不完全一樣。比如對電腦、網絡、電視、手機、虛擬世界的依賴,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只是有了一些苗頭。在《黑鏡》中,Facebook和Twitter、各種選秀節目等新興的現代事物已經完全主宰了我們的生活,也確定了意義的方向。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曾經提出,我們的社會正變得越來越景觀化,生產和消費越來越依賴符號。不是實物在產生意義,而是符號在生產著主要的意義。生存到了最后,就完全是靠虛擬的鏡像或幻覺來支撐。

《黑鏡》的第二部《一千五百萬的價值》正是對這種可能性處境的預示,是對我們未來生活的想象和洞察,也是對現代性之負面價值最為有力的批判與反思。看完《黑鏡》,你會發現它真的非常有想象力、洞察力和預見力,也有非常強的形式感,藝術水準很高,幾乎每一集都有不同的形式和講法。當一些非虛構的寫作者把虛構,甚至把文學基本的表現手法都排斥在外時,《黑鏡》的制作者卻把這一切都容納進來,且發揮到極致。圖像和聲音在記錄現實、再現現實上,不是比文字更直接更有力嗎?但《黑鏡》的制作者顯然認為,僅有這些是不夠的。他們更愿意相信,想象力、洞察力和現實感、形式感的結合,才能產生好的作品。其實,文字或文學的獨特之處,也不一定在于再現現實,還可以以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方式給我們帶來審美愉悅,可以用文學自身的形式來讓思想之流持續涌現。如果一定要讓非虛構成為再現現實的照相機或攝像機,那肯定是一種才能的誤用——我們直接用攝像機和照相機就可以了,不必費此周折。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我有時會想下一位中國得主會是誰。我心中沒有具體名單,也自知無法成為預言家。不過我相信,如果我們的文學作品也能有《黑鏡》這樣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表現力,肯定會意義非凡,說不定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從這里面產生。

原載《文學報》2014年12月1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黄色a视频 | 收集最新中文国产中文字幕 | 99在线视频精品费观看视 | 午夜爱爱爱爱爽爽爽网站免费 |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99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热精品免费观看 | 国产九九热 | 麻豆视频链接 | 久久久久久综合 | 日本黄网站 |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动作大片 | 天天草天天干 |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影院 | 久久综合五月天 | 免费观看视频高清在线 | 欧美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a一片一级一片 | 九九99久久精品在免费线bt |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看片a | 青草青青高清影院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欧洲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激情片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伦 | 久久香蕉精品成人 | 兔费看全黄三级 | 九九热国产在线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三级 | 免费黄色的网站 | 九九色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高清片a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 亚洲三级成人 |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 | 色色色999|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欧美一级色 | 99re在线视频播放 |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