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重生文”的網絡生態: 戴著鐐銬“游戲”
更新時間:2016-09-14 作者:王琳
一、引言
“重生”是人類諸種超越自身肉體極限的共同夢想中不可不提的一大夙愿,而縱覽起點中文網、晉江網、紅袖添香網等不同風格的網絡文學站,不論網站的主流文章風格是推崇玄幻、官場還是言情、耽美,“重生”都頻頻作為主要情節或次要橋段一再出現在文章中。越來越多的情節由“重生”觸發,省去了鋪墊和邏輯交待,一旦“重生”,即開始一場奇幻或艱難的冒險。
“重生”的范疇看似與近些年從網絡小說一路火到影視劇的“穿越”有重合,卻又有著情節設計、讀者心理訴求等多方面的不同。時下流行的穿越文多為一個人的“存在”——即包括“軀殼”和“精神”——全部轉移到另一個時空中,這種結構故事的方式是保持歷史大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以穿越了的個人為中心的刻寫,而“重生文”則多為“精神”的穿越,“重生”后的“軀殼”屬于多年前的自己,或者屬于另一個時代的另一個人;“重生”的個人帶著自身性格及在自己文化時代背景下的情感體驗進入另一個時代背景和交際網絡。“重生文”與穿越文的嚴格定義上的區別在于,“憑空出現”還是“偷梁換柱”。
伴隨著消費文化和后現代主義的崛起,特別是影視和網絡等新媒介的影響,穿越文學表現出來的歷史消費性與戲仿性解構,成了其流行的契機。穿越文學的消費性在于通過對歷史的當代化,創造“超級主體”的仿像,將現實生活的平凡男女變成歷史的英雄。而“重生文”則不將著眼點置于個人與歷史環境的沖突中,而是允許人回到人生軌道開始偏離之前的那一刻進行矯正,從而改變個人的人生結局,實現“逆襲”。不在歷史中時光穿梭,而僅僅在個人生命進程中時光穿梭,保留的關于“本應已經經歷”的一段人生的記憶資源作為重生之后的籌碼,令穿越者嫻熟應對,無往不利,從而人生的“難度系數”大大降低。如果說“穿越”的動力是“改變與參與”,“重生”的動力就是“懊悔與修正”。
“重生”已經越來越成為網絡文學作者喜愛與善用的情節,而這種以投機取巧的預知方式“重新讀取”人生的形式與后現代社會的網絡思維與“視聽的一代”受游戲影音邏輯的巨大影響有關。當我們輕易地接受了重生的“成功”人生的時候,我們如何衡量“失敗”人生的價值?當我們毫不吝惜地使用“再來一次”的機會時,是什么令我們如此麻木對待生命的唯一性?當我們用一系列約束條件令一次“重生”變的絢爛多彩時,我們是否在戴著鐐銬“游戲”?
二、消費性元素:本土民間或網絡思維
(一)母題的變換:民間元素的當代革新
人對于長生不老的渴盼與功成名就的追求從古至今不曾消弭。遭遇大劫難后死后重生、領悟大道理后浪子回頭的民間故事、通俗小說在各國的民間故事中都屢見不鮮,含恨而終、投胎轉運或幡然悔悟、峰回路轉的情節也都不少見。但在中國古典精英文學和通俗文學中,符合前文所述為實現“逆襲”而“重生”的故事并不多,因為“輪回”觀的信仰與對“生死天定”的順從令古人較少設想“重走少年路”,《搜神記》、《聊齋志異》等志怪小說中偶有出現(《搜神記·許逵別傳》中薊子訓與人對坐,可令白發者“宿昔間發皆黑”返老還童;《聊齋志異·魯公女》中張生為與投胎為幼女的妻子重續前緣,在泉水中由五十多歲變為少年)……但也基本是個人返老還童,很少敢于設想整個世界的時間向前推移;言情武俠中更較少出現超自然的死而復生,更消說重生于其他時空。即使是有想象豐富的片段重生于青年時代,主要的篇幅亦不在于此,況且死生有命難以變改,延年益壽或可誠心誦佛求的,重回少年實難不費吹灰辦到。
古代的“重生”故事與網絡小說中的“重生”橋段背后的思想動力亦有不同。民間故事中的重生情節,多有佛道宗教諷勸或儒家教化意義,《聊齋志異·陸判》、《聊齋志異·葛巾》勸人向善、宣講宗教或業報;《聊齋志異·畫皮》、《幽明錄·賣胡粉女子》等宣揚夫妻愛人間感人的真情,一般以“重生”為目的和故事高潮,以延續生命為最終訴求,而網絡“重生文”卻以重生為起點,以此為契機開啟另一輪人生選擇,實現自己在上一世因為種種原因難以實現的夙愿。
民間故事因其口口相傳不遺而一定程度上體現著集體無意識,通俗小說因其市場價值體現著消費者的共同興趣點與情感結構。將民間故事、通俗小說與網絡小說的題材變更梳理對照,原因在于其“通俗性、大眾性”的一脈相承。古典傳奇、通俗小說中的言情、武俠、黑幕等大眾消費性元素相加迭變,融匯進網絡文學的大雜燴中,形成一條雖不嫡傳卻有徑可循的傳承脈絡,古典小說、民間故事中的許多母題在當今的網絡小說中依舊鮮活,如反目兄弟共御強敵、貪小便宜反吃大虧、閨中少婦紅杏出墻等。但當我們將現今網絡小說流行的“重生”進行拆解,可以得到幾種情節元素:重大慘象(主人公橫死或遭巨大變故,以此為契機重生)、超越時空(主人公來到另一時代地域背景,但幾乎都掌握這一時代/背景的后續發展)、還童重生(主人公來到自己年少或另一角色的初始狀態,重要的是,一切都還未向壞方向發展)、浪子回頭(主人公把握這些優勢獲得成功)。幾乎所有的重生文都經歷了這幾種母題的疊加,因果線清晰,目的性明確。每一類型的母題都不鮮見于古典文學寶庫,但同時出現、并在當代網絡文學站形成一種風尚,卻體現著現今大眾情感結構的變化對這些民間母題的當代革新,其內在文學熱點的變遷體現著當代人思想態度的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