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魅力圍屋
更新時間:2016-08-24 來源:本站原創
??? □楊立謙
??? 屋,是一種文化符號。圍屋,是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
客家圍屋,是客家文化的源頭。客家圍屋,是客家文化中最具權威解釋的符號。
在歷史發展的軌跡中銘刻著文化年輪。在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中,數次大遷徙已被信史記載。
??? 時光回溯到1700年前,有一群從北方長途跋涉的腳步在這兒止住,腳步的主人從此在這里安居樂業,他們就是我國客家的先民,為躲避中原的戰亂,命運之神又讓他們選擇了扎根始興。
??? 推開厚重的歷史之門,仿佛又聽見客家先民遷徙的足音。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避戰亂,客家先民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離開了中原故土,走上了艱難而不可預知的南遷之路。回望曲曲折折的南遷路,有一個城市不能不說,那就是始興。始興是客家人的發祥地、中轉站、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
??? 在這片21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00多年的歷史孕育了一座韻致清幽的古城,見證了一段風雷激蕩的崢嶸歲月,成就了一脈色彩斑斕的客家文化,造化了一派峻偉靈秀的自然風光。
??? 從此,在始興這片土地上,勤勞勇敢的客家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耕讀傳家,用客家人獨有的文化方式,熏陶和哺育著新一代客家兒女茁壯成長。
“客家”原是當地土著居民對客居外來戶的稱呼。在演變、流轉、碰撞、融合中,客家逐漸與這里的原住居民一道,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從此,在中國漢民族的譜系中,多了一個優秀的民系——客家,并從這里出發,衍播世界、影響五洲。
??? 一代代客家人,在始興這片熱土上開拓耕耘,創造了璀璨奪目的客家文化。這里有被學術界稱為中原唐宋時期古漢語的活化石——客家方言,有中國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和“建筑教科書”的上千座客家圍屋。
????在始興的青山綠水間,最醒目又最有滄桑感的人文景觀,應該是那些被稱作圍屋的客家民居。客家圍屋與那些散落在山嶺間、坐落在江河邊,有著黑瓦白墻、有著翠綠叢竹相伴的普通農舍相比,不僅樣式和格局多種多樣,而且都具有高大、嚴實、堅固與厚重的特點。面對那些早已與始興山水既融為一體,又仍然在靜默中舒展著自我個性的圍屋,我不僅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綿延不絕的氣象,也深深體味到它們于無聲無息中釋放出的沉郁、綿長的歷史感。
??? 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始興的客家圍屋,或許應該是凝重深沉而不失溫情,堅實厚重又深藏靈秀的交響曲,或許是與當地山水環境和諧相融,又張揚著中原文化氣韻的思鄉曲。毫無疑問的是,圍屋是客居者祈求安定生活心態的真實外化。
??? 走進始興,就能感受到客家原鄉律動的心跳。客家文化在此積淀生根,發展成綿延不息的繁榮大樹。中華民族曾經遷徙奔波的歲月,那些曾經經受過的磨礪史詩,都在這里一一映現,銘刻成無法忘卻的記憶。
??? 走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嶺南第一大圍”——滿堂客家大圍,或流連在鵝卵石鋪就的路上,穿行在迷宮一樣的走廊中,或俯視那口沉靜清亮的老井,仰看祠前高大端穆的大門,都可以把一顆原本充滿好奇的心,帶進一個久遠的歲月里,帶進一個客家人生活的情境中。仿佛自己正走入一個結構嚴謹、秩序井然又禮數周到的大家族里做客,心里不僅為一個家族曾有的人丁興旺景象而欣喜,也被那濃濃的生活氣息所溫暖。
??? 在千百年的歲月中,聳立在始興土地上的無數客家圍屋,用自己堅固、嚴密的身軀,給了一個個遠離故鄉的家族以安全生活的空間,延續血脈香火的環境。因為有了這樣的圍屋,一個個漂泊不定的生命才得到安頓,一個個原本動蕩不安的心靈,才有了皈依的溫暖家園。“客居千年不是客”,因為有了這樣的圍屋,一代代客家后人在走出始興,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時,才會深情地把這里當成自己的故鄉,虔誠地將贛南當作自己人生的基點。
??? 徜徉在夕陽下的古巷,我仿佛看見了時間的面容,聽到了時間的聲音。鞋跟叩擊著青石板,篤……篤……篤……清脆而單調,古樸典雅的古巷越發寂靜、悠長和深邃,重疊著先人的腳印,一串串歷史的足音,一幅幅歷史的畫卷,一份歷史的眷戀從幽幽的青苔、從冷冷的青石板上傳遞過來,每一磚一石、每一根梁枋、每一幅圖畫,都經歷了多少風雨的沖刷歲月的剝蝕,見證了多少的故土家園,恩義情深,悲歡離合。在這一磚一石里,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和艱辛,智慧和心血,執著和信念。撫摸著沁涼的青磚,就像撫摸著一個個的日子,歷史就在這每一磚一石的靜默里,就在腳步的來來去去、重重疊疊之間,就在門前青石板上慵懶打盹的間隙慢慢地凝固、消逝……
??? 站在城堡一樣的“滿堂客家大圍”前,面對那兩扇沉重的圍門,突然間便可以感觸到,曾經在客居者的內心深處,有著遠離故鄉后長久無法消除的孤獨感,那種漂泊他鄉的深深不安。客居在安定的始興山水之間,而那種對動蕩與戰亂的隱痛,一直成為他們世代不完的警示。
??? 始興的圍屋,是融于青山碧水間的人文景觀,更是長久溫暖客家人的心靈家園。一座圍屋,其實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客家圍屋建筑的初衷,正是“聚族于此”!
??? 余暉中,我依稀看見一個個老人坐在青石板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在日影里冥想;或是茶余飯后,妯娌婆媳,家長里短。一面面高聳的鍋耳山墻,一座座恢宏的鍋耳樓,延續著村子和圍屋的歷史和傳奇。
??? 坐落在始興山間和村莊的每一座客家圍屋都像一本厚厚的線裝古書,靜靜地舒展在粵北的藍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間,展示著一個又一個滄桑的歷史文化、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傳奇故事。
??? 走進圍屋,猶如走進一段定格在歷史歲月的記憶,走進客家人渴望國泰民安以及崇尚團結、互助、和諧的心靈之窗,讓我若有所思,讓我有所寄托,讓我心境澄明。在我眼中,這些歷經百年滄桑的圍屋,就像是一位年華已逝的老嫗,獨坐沉沉暮靄之中,不動聲色地審視著人世間的風云變遷,平和而落寞,但這沉默又給人一種穿透歷史的含蓄與深沉,讓人心頭陡生一種敬畏之意。
??? 走進始興,聆聽始興,就是在聆聽一部浩瀚的史書,在歷史的足音中,我們領略到始興大地的壯麗之美和客家兒女的博大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