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上帝的實驗田——讀《平原紀事》
更新時間:2016-08-24 來源:本站原創
???? □王璐
??? 《平原紀事》是徯晗女士最新一部長篇力作,以知青下鄉為背景,重點講述了在江漢平原上插隊的四個知青張敬之、楊柳、徐曉雯和林紅纓相互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與當地人的情感互動,故事大致沿著時間線和情感線,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語言風格和敘事方式都有著一種返璞歸真的樸實,讀起來,不會讓人感覺到有絲毫玩弄技巧的炫耀,卻也知道她可以將各種敘事技巧純化于心,不露于形地運用著。
??? 首先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時空的切換,有過一兩次,時間從過去跳躍到“現在”,有了這個時間坐標,便可以順暢地以現在的觀感來描述過去發生的那些事,可以有跳出時代的觀念來進行思考。因此文中不少地方,有著超出當時那個年代的深入反思,如對于階級,對于感情,對于性,作者借著當事人的口,講出了那個年代不曾想、不敢想的話。
???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講述視角,一個好的視角,可以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書中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是第二章的獨白,幾位年輕人輪流登場,從各自的角度來推動故事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在一件事中,深入到不同當事人的心中,了解到每個人最細微的心理波動,從而也較容易地塑造出不同的個性。然后,出現了這本書所指向的作者——重生的觀察視角,啞巴重生在里面充當的敘事視角,其實就是“上帝的全知視角”,這是作者聰明地避開庸常的第三人稱敘事的一種狡黠選擇,一種全新嘗試。從《平原紀事》開頭那段話里就交代了一句:現實世界中,誰能做到這一點?唯有上帝!那么整部小說便成了上帝眼中的一塊實驗田。但很顯然,作者并沒有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于是徯晗在敘事視角上又增加了一個獨特之處:小說中,重生又作為故事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進入了敘事,并且讓他成為敘事的參與者,從而獲得敘事的真實性,敘事的合法性也由此建立!在表現形式上,作者以不同的小節劃分,靈活地在這些不同視角中快捷切換而不至于引起閱讀的滯澀感。
??? 至此,上帝的實驗田中已確定了時代、空間、觀照的視角,甚至在形式上,也在每章的前面,引用《圣經》里的話,接下來便是展開人性的實驗。作者寫作的時候,似乎帶著這樣一種執信,為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安排了強烈的救贖道路,對自我以及對別人。
??? 楊柳,在知識有罪的年代,他的“家學淵源”是他抹不去的原罪,因此他自卑,他不敢向心愛的女孩示愛,但那是個正義蒙塵的時代,他的隱忍成了他自我救贖的利器,他很謙卑地接受著命運的安排:當本地姑娘劉雪梅愛上他時,他似乎坦然地接受著“生兒育女,像所有出生在這里的人一樣,在這個平原上過完他的一生”的命運。也許是上帝的試探,用當地的舊俗來挑戰他骨子里的自卑而又極端自尊的出身,他不假思索地拒絕了;然后他又在一場意外中失去了一條腿,他瞬間成了上帝的棄兒,但也許這更是上帝的試探,誰又能知道?是的,他并無詛咒與惡言,而是順從,他拒絕了憐憫,拒絕了親情,假如上帝真的在懲罰他,就讓他自己在世界的盡頭用余生來贖“罪”吧。然而上帝派來了徐曉雯,讓她完成了對他的第二次救贖,第一次是將他從性的罪惡感中解救出來,這次則是以婚姻的形式,令他的生活慢慢趨近于世俗的幸福與圓滿,從而也得到了心靈上的平靜。
??? 徐曉雯和楊柳一樣,她的出身是她抹不去的傷痛,她慈愛,謙卑,自抑,時時懺悔,在她身上似乎能感覺到一種受難的圣母形象,“她身上總有一種自我犧牲的悲劇精神”,“隱忍,同情,與生俱來的悲憫與善”。上帝將重生交到她手中,從形式上更加完備了她的圣母形象,她教重生認字,沒有個人利益上的私心,她只是覺得,學會寫字,可以讓這個孤獨的靈魂與別人交流,不再封閉在一個人的世界中。像圣母庇護著幼年耶穌一樣,她庇護著弱小的重生,甚至她在張敬之入伍前晚所發生的一切,是另一種形式的圣母感靈而受孕的象征。這是個圣潔而偉大的靈魂。
??? 張敬之,這是一個有些矛盾的形象,他開始是一個渾身充滿正義感、有擔當、頭腦冷靜、有領導力的人,他利用自身在知青中的權威,庇護著出身不好的徐曉雯和楊柳,在林紅纓出事后,他開始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與理解,然而在面對林的感情的時候,他的表現卻是那么猥瑣,那么無情,那么功利與精明算計。正當他拿出一副無賴的嘴臉來面對林時,事情卻出現了大的轉折,他本來已經徹底拋棄的道德感,卻在面對林的自強自立時,神奇般地復蘇了,這種有些缺乏信服力的道德回歸,完成了他的靈魂救贖,他重又回到了從前那個積極向上有擔當有魄力的男人。
??? 林紅纓,似乎擔當一個傳奇的角色,她像一顆堅韌的種子,在什么樣的環境中都可以生長,她的經歷就是不斷地在谷底與谷峰之間振蕩。她出身好,又有一位在省高院當法官的舅舅(“文革”中的公檢法本是處于癱瘓的狀態),在知青中,她第一個脫離了艱苦的勞動,成了一名公社的播音員,這是她人生傳奇中第一個小小的峰點;隨后她成了一名未婚先孕的準媽媽,秘密產子后,瘋了,這一段開啟了她人生下降的路線,從年輕漂亮出身優越的知青落到了受人憐憫的瘋子;接下來又神奇般地好了,并獲得了去學校當老師的好工作,她的噩運似乎過去了,人生的線路又開始慢慢地回升;隨后,她,成了連村民都瞧不起的“破鞋”,她似乎對生活采取了一種放任的態度,看著自己向下滑落而無動于衷,可是在那個性愚昧的時代,她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她的教書工作也沒有受到影響;何止沒有受影響,她甚至還從中獲利——為了減輕她的存在對公社的影響,她居然被優先推薦上了大學——作者正是以這種有些荒誕的經歷來暗指那個年代的荒誕。后來,她在性的驅使下,變得扭曲,可怕,欲壑難平,最終她以離婚,讀研,完成救贖,隨后遠赴美國,與前半生的一切告別。
??? 另有一個配角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是那個生長于小鄉村,中學畢業回鄉當赤腳醫生的劉雪梅,作者卻賦予她一種現代知性女人的味道,成熟、理性,有著遠超同時代人的眼界、心胸,同時還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人,她勸丈夫放棄令人眼花繚亂的榮譽和灸手可熱的前途地位,她在這片實驗田中代表了人類本性的善與固有的良心堅守,默默地不求人知,只為了靈魂的安寧。
??? 故事整體讀來較為平實,因為生活畢竟不是詩歌,沒有那么多波瀾壯闊的起伏跌宕,寫知青的書也很多,與知青相聯系的大多是辛苦的勞動、艱苦的生活、招工、推薦上大學、參軍等等,已經成為符號化的標志,只不過在這些標志中選擇不同的側重點。書中也從現代人的視角,給出了對情感與性的思考,穿透時空,來對那個荒唐的壓抑人性的年代的拷問:“這蛇根本就不是別人,它就在我們身體的內部。只要時機成熟,只要有人去喚醒它,它就會教唆我們偷吃禁果?!薄俺赃^和沒有吃過是不一樣的。吃之前迷戀的是它的色澤與香味,吃之后想念的則是它的味道?!边@些論述,因其精辟而令人印象深刻。
??? 一本好書讀來也會讓人有些許的不滿足,可能是因為作者畢竟沒有知青的生活經歷,因此缺少對知青生活細節的具體描述,無法給我們營造一種置身其中的代入感。還有就是前面提到的張、林性格的轉變,缺少一種鋪陳,讀來有些生硬。
??? 近些年也曝出了越來越多真實的知青生活,與那種直面人性陰暗、承擔超強體力勞動的生活相比,這片江漢平原上的故事,就像是一片充滿著希望的上帝的試驗田——這些知青們生存的環境雖然不是“流著奶與蜜”的地方,但卻是魚米之鄉;大隊干部們個個和善友好,甚至我在巫書記這個形象中,讀出了一種慈父般的情懷——男男女女,有著高水平的道德底線,他們在上帝游戲般的試探中,懺悔著,救贖著,有驚無險地起起伏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