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秦錦屏:在城鄉間奔跑的精靈——評王盛菲散文
更新時間:2016-08-17 來源:本站原創
??? 來源:文藝報 秦錦屏
??? 王盛菲的散文《歸來》、小說《死了》給我強烈的震撼和感動,不亞于我初見她本人時的驚艷。梳理她的兩件作品,我試圖尋找她創作的獨特性、共性與差異性。
??? 王盛菲的散文作品氣質是樸素的、真誠的,雖然她書寫的方式是宣泄式的。散文《歸來》如象牙微雕,直擊人心。
??? 她真誠,能夠充分挖掘自身的生活資源,向內審視。從《歸來》中可以看到她成長的痛、漂泊的累、原鄉人與城市居住者身份變換之間的藕斷絲連、水乳交融。她的敘述不疾不徐,時有讓人心驚肉跳的句子出現,像一枚神奇的石子,在平靜的湖面上打出一串串水花,蕩漾著生活的悠悠氣息。
??? 她的作品像山泉一樣恣肆汪洋,像草木一樣自然生長,敘述自我城鄉身份轉換的文字過度自如,水乳交融,使讀者讀到她心靈“成長”的軌跡,感悟到她對鄉情的沉醉、漂泊的艱辛以及她不屈服命運的抗爭。城市里無數的機遇以及潛伏在文明邊緣的萬丈深淵,沒有讓這個異鄉的漂泊者“找不著北”,她求真向善,且歌且吟,愛得光明磊落,恨得爽快淋漓。她將不平的際遇、悲憤與控訴轉化成對人性良知的呼喚與贊美,將生存的辛酸與痛楚打磨成向往光明的光榮履歷。
??? 王盛菲的文字如線,引領讀者縫合傷口。同時,她的文筆如刀,剖析社會惡疾,使人切身感受漂泊一族成長、療傷、蛻變的心路歷程。正是這樣的敘述,把一個鄉土家園的背叛者、一個都市流浪的異鄉人寫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那不屈服命運,努力奮斗,為未來打拼的精神,金石一樣擊中人心。
??? 可以說,王盛菲在散文《歸來》里構建的這些文字見氣度、見胸襟、見真情、見真心。與一般寫底層的作家不同,她不再是販賣苦難、企圖兜售同情,那種不氣餒、不屈服,生命不止奮斗不休的生活狀態,化苦難為彩虹的胸襟構建了底層文學的新格局。
??? 與她的散文風格不同,王盛菲的小說呈現多聲部交疊,猶如魔幻傳奇。《死了》這篇小說寫“活了”。沒有雄渾壯闊的大手筆,是日常生活構建的傳奇故事,多聲部的交疊吟唱,詭異和戲劇性的情節遍布其間。鄉土敘事的巧妙手法足以托起她虛構的天空,使得這部短小說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文章結構別致,故事亦真亦幻。豐富奇詭的想象力膠著著現實性人物,與附著在人物身上純正的鄉野味道、惟妙惟肖的語言,合力闡述著令人百感交集的眾生相。加上她巧妙地將家鄉的宗教習俗與神話傳說纏繞應用,接地氣的寫法與奇崛的想象力相互磨礪,使得一個原本荒誕的故事也有了真實感和可信度,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荒誕的宗教儀式里,似荒誕無稽,卻又一箭穿心。
??? 隱藏于王盛菲精神深處的高地,是她曾千方百計想要脫逃而又深深思念的故鄉。她刻畫、書寫的人物都來自于鄉村,她對鄉村風土人情、日常風物的書寫很見功力。人物的語言自然熨帖像田土里的莊稼一樣蓬勃自然,人物的心理拿捏得精準細膩,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
??? 王盛菲的散文向內,真情真性沉浸其內,小說則向外,對人生的體悟與探索暗藏其間;她的散文重在抒情性,小說則勝在傳奇性。我認為,就這兩篇作品而言,無論小說還是散文,王盛菲都深受尋根文學的影響。同時,她發揮應用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也讓人倍感欣喜。此前,在深圳作家群里,曾楚喬善用此法,但王盛菲又與他不同,前者文風冷峻幽默,后者在藝術技巧上有新的認識和發現。